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PC机与多单片机主从分布式系统的计算机通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机动车动态称重计费系统中由PC/XT为主机,多个单片机为从机所构成的主从分布式系统的计算机通信,并给出了该多机通信系统的硬件结构和多机通信软件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在分布式实时控制系统DTCS中,管理机和控制机都要经过通信机交换数据,所以要对各个计算机的内存进行合理的分区,实现对内存的动态管理。本文介绍了其存储结构和邮政管理。  相似文献   

3.
基于以太网的水电厂开放型现地控制单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中小型水电厂设计了一种基于以太网的水电厂开放型现地控制单元(LCU),给出了硬件和软件实现方法.提出了"可编程序控制器(PLC)+通信管理机"结构方案,PLC及带以太网口的继电保护装置直接接入以太网,智能设备通过通信管理机间接接入以太网.通信管理机与上位机之间通信采用IEC 60870-5-104规约,PLC与上位机之间通信遵循OPC规范,通信管理机与PLC之间通信采用Modbus规约.设计的LCU具有可靠性高、通用性强、开放性好、成本低、现场运行稳定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单片机树型网络多机通信系统的结构及一种用两片单片机AT89C52的双CPU电路方案实现树型网络多机通信中中间通信机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CAN总线的印染联合机同步调速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印染工业中印染联合机同步调速控制系统的特点,结合现场总线技术尤其是CAN总线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应用,完成了控制系统的设计。该系统是基于PC机作为上位监控计算机,多单元同步控制器和温度控制器等作为下住机的遵循CAN通信规程的通信系统。文中对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阐述,提出了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6.
张爱筠  施伟祥 《应用科技》2004,31(9):13-14,25
为实现粮情测控系统中PC机与单片机之间的多机通信,提出了一种在Windows环境下利用VC 6.0的MSComm控件来实现此多机通信的可行方法,并简要介绍了VC 6.0的MSComm控件以及多机通信的原理,给出了进行多机通信的具体实现步骤与通信程序的主要代码.此多机通信的编程方法简化了复杂的通信协议,使串口编程显得比较简洁,且易于用其他的开发软件实现.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集中供热过程中因无法监测供热效果所导致的供热不足或能源浪费问题,提出了实时监测远端居室内实际温度的技术与系统实现方法,给出了温度采集和通信机的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方案,论述了温度采集和通信机的工作过程。该系统应用ATmega 16L微控制器、CMX865调制解调器等电路实现嵌入电话机中的实时温度采集终端和指挥控制中心服务器的FSK(Frequency Shift Keying)电话通信。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功耗低、工作稳定等优点,实现了对室内实时监测供热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给出了集散系统中主从式多机串行通信的实现方案,并以最常用的MCS-51单片机为下位机,PC系统机为上位机,用C Builder语言及单片机汇编语言实现了基于多线程技术和消息响应机制的多机异步串行通信,给出了系统连接和编程的方法及流程.  相似文献   

9.
用于两台计算机互联的激光大气通信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激光大气通信系统的光发射机、接收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组成.以光电/电光转换为基本原理,研究用于激光大气通信的光收、发端机,重点分析了在光发射机电路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以计算机作为系统的信源和信宿,完成了系统的实验验证,给出了实验结果波形.实验通信速率10Mbit/s,通信距离大于1km.系统可用于两台计算机的点对点互联.  相似文献   

10.
USB总线是计算机与外围设备的标准接口。它有便于端口扩充,即插即用,支持热插拔,传输速率高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USB规范2.0版》的发布,它已成为PC机不可缺少的通用总线标准。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USB总线的拓扑结构、逻辑结构、传输类型、通信模式,然后介绍了USB接口硬件开发的框架结构和通信模式。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类似于M-BUS协议的双线制总线的通信协议,介绍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及应用层的设计.并根据数据链路层协议设计了协议控制器,可作为双线制总线的通信接口,应用于仪表的远程测量、远程控制等领域.比传统的M-Bus通信协议简单、可靠、易于实现.  相似文献   

12.
施工控制网是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的重要基准,惠州抽水蓄能电站施工周期长(历时7年)必须定期复测、检验其稳定性,为施工提供稳定的测量精度,本文结合惠州抽水蓄能电站施工控制网复测实例,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复测,得出的结果与原成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成果正确、稳定、可靠,为电站安全施工提供高精度测量基准。  相似文献   

13.
分布式时间同步系统的参考时间获取技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间同步是支撑分布式系统的基石,也是目前解决高性能工业测控应用问题的关键性技术之一。通过全面分析时间同步技术采用的参考时间获取方法,阐述不同类型的标准时间获取方法及其主要特点,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应用范围做出系统的评估,为构建行之有效的时间同步方案提供富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在远方主站端对分布在不同变电站的低压开关柜进行远程控制。利用电力通信通道,扩展用于电力系统远程通信的CDT规约,使远程控制问题变成计算机串行通信问题.用串行通信技术方法,将远方主计算机的控制命令发送给变电站当地子站,子站计算机分析出主站命令,并转换成松下PLC通讯指令格式,用串行通信的指令系列代替PLC梯形图的编程,由子站直接控制PLC,实现对低压开关柜组的远程智能控制.通过现场调试和运行结果表明,利用电力系统数据传输通道,既不会影响高压系统的数据传输。又可以实现利用上位机的串行通信对PLC进行远程控制。解决了开关柜控制回路的远程智能控制问题,并给出了用串行通讯代替梯形图的编程方法及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电子数据表格、CAN总线和Modbus通讯协议设计了一种分布式电学信号测量控制系统。该测控系统由上位机、从节点、总线构成。上位机是测控系统的主节点,实现从节点的管理、测量结果显示以及与用户的交互。从节点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信号处理电路、TEDS信息存储单元、总线通讯接口电路、电源管理电路和AVR单片机,实现了多种电学信号转换和测量、执行器的控制以及与上位机的通讯。TEDS信息存储单元按照IEEE 1451标准规定的方式描述了节点的详细信息、校正模型等核心参数,并可通过标准指令被上位机读取。借助TEDS技术,系统中的从节点支持即插即用,自动识别。目前该测控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大功率逆变电源设备中,运行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6.
针对工业测控现场需要进行测量信号无线传输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C2530片上系统,集成了符合ZigBee 2007/PRO规范的Z-Stack协议栈的无线传感节点实现方案,使得网络拓扑结构灵活、路由快速可靠.系统用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并特别设计了超低功耗电源管理电路为储能元件法拉电容充电,节点设置为休眠-激活-休眠循环工作模式,解决了太阳能电池在长达10 d无光照情况下传感节点仍能正常工作.实际测试及应用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的802.11与802.11e下,BSS中MAC传输路径只能是AP转发或经AP协调下的DLS方式,在能量敏感场景下,将导致无谓功耗。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增强型传输功率控制协议(ETPC)的自适应切换节能传输机制,该机制通过ETPC的动态链路测量进行实时切换决策,并根据所选传输路径实施精确功控。本文所提出之ETPC基于802.11h的TPC,TPC因未考虑节点移动性影响特别是突发性阴影衰落情况而致使其测量与控制精度不稳定,ETPC中,提出了双向瞬态测量法以克服此缺陷,使测控精度和实时性都得到良好改善。试验与仿真表明,本协议与机制在不影响吞吐量的情况下,可有效减少节点能耗。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的802.11与802.11e下,BSS中MAC传输路径只能是AP转发或经AP协调下的DLS方式,在能量敏感场景下,将导致无谓功耗.提出了一种基于增强型传输功率控制协议(ETPC)的自适应切换节能传输机制,该机制通过ETPC的动态链路测量进行实时切换决策,并根据所选传输路径实施精确功控.所提出之ETPC基于802.11h的TPC,TPC因未考虑节点移动性影响,特别是突发性阴影衰落情况而致使其测量与控制精度不稳定.ETPC中,提出了双向瞬态测量法以克服此缺陷,使测控精度和实时性都得到良好改善.试验与仿真表明,本协议与机制在不影响吞吐量的情况下,可有效减少节点能耗.  相似文献   

19.
首先将网络拓扑测量分为网络层拓扑测量和链路层拓扑测量,然后深入地讨论了如何利用SNMP协议获取网络层拓扑节点及其连接关系以自动构造网络拓扑图,并给出基于SNMP协议的网络拓扑测量的实现算法。实验表明该算法在网络拓扑测量中是有效快速的。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小型集散控制系统(DCS)的简洁可靠的总线通信协议,核心思想是:首先针对小型集散控制系统处理数据量小、计算能力有限、实时性要求高、可靠性要求高的特点,对协议进行分析的出该协议应满足简洁性、可靠性、实时性等要求的结论,然后通过对协议简单可靠的设计(协议被设计为由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媒体访问控制层(MAC)和应用层构成的四成协议以确保其简洁性,每层都有一定的容错策略确保其可靠性)来满足小型集散控制系统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