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为了推动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近年国内低碳城市的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情况做出梳理,按照评价指标等级系统不同对当前主要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类和评述,分析当前国内在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改进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用YAAHP7.5软件求得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并用2013年陕南各城市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指标数据得到陕南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排名情况,结果表明,汉中市发展水平最高,安康市第二,商洛市第三.最后对陕南城市的低碳经济建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运用DPSIR方法,建立了包含驱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5项因素22项指标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皖江城市带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皖江地区各市的低碳经济控制水平有待提高;低碳经济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宣城、铜陵、池州、滁州、巢湖、马鞍山、芜湖、安庆、合肥.宣城和铜陵两个城市低碳经济水平相对较好,其资源利用率和单位产出效益水平较高;合肥低碳经济水平排名最后,主要原因是发展中能源消耗、电力、交通路网等压力过大,需要注意能源的有效利用;其他6个城市,各因素层指标比较均衡,但发展中仍需注意对个别极值影响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法对体系中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分别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层、各子系统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和函数法建立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对2007—2012年这6年的陕南城市低碳经济各子系统、各城市分别进行了纵向评价,最后对6年的陕南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总体评价,并用多重折线图清晰地展示了这些结果,从而较全面地对陕南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横向(空间尺度)和纵向(时间尺度)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摘要:在对油气资源型城市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上,参照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生态市建设试行指标体系和目前国内外评价低碳社会发展的指标构成,构建本文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HP方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采用加权指数法得出低碳生态综合指数。以大庆市为例,评价其近年低碳生态城市建 设情况,分析评价结果给出发展低碳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运用因子分析法,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陕南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首先构建地级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从2007—2012年统计年鉴中得到相关指标的具体数据,然后对陕南3个城市低碳经济水平进行了客观的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汉中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安康市,商洛市排名第三;汉中市的社会生活因子和科技因子得分位于三市之首,而安康市的资产收入因子、环保因子得分最高等.最后对陕南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省域所辖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明确各个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陕西省作为我国的能源资源大省和首批低碳经济试点省区之一,推进低碳经济发展进程势在必行。采用因子分析法,从经济发展水平和低碳发展水平两个方面分别构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对陕西省2015年11个地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给出推动陕西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研究低碳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极为重要.以南昌市为例,应用SWOT分析和系统基模分析方法,在分析南昌市发展低碳城市的优势、弱势、机会和挑战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低碳经济城市指标层次体系,并进行相关系统反馈基模分析.研究分析表明:发展低碳城市由社会、生态环境、低碳技术等多种影响因素组成,因此在评价发展低碳城市的影响因素中,尽可能选择多种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基于PSIR模型的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PSIR模型,构建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3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绝大多数城市处于高碳发展阶段,只有郑州和洛阳处于中高碳发展阶段,没有处于低碳、中低碳、中碳发展阶段的城市;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呈现出明显的"川"字形特征,以郑州和洛阳为界,界线西北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界线东南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不同市域之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经济城市是依据生态学原理提出的一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是包括生产和生活在内的综合性、全方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在对生态经济城市的概念、内涵以及国内外生态经济城市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生态经济城市评价指标选取原则,采用专家咨询的定性和定量信息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求和与加权求积相结合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计算了2000-2004年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的发展度,并对该时间段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发展的程度、速度以及潜力进行了分析与排序.建立的指标体系,对于正确认识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建设成果和发展规律,促进城市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成为重点的竞争领域,谁把握了低碳的动脉,也就意味着潜在的经济收益。贵阳市若要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必须在了解低碳经济内涵的基础上联系市情,运用多元主体理论作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世界经济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来临,这种大背景,对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的简要综述,分析了东莞传统经济的高碳特性,东莞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及问题与挑战,并针对东莞未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环境下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乐山市是我国西部地区的著名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正大力实施低碳旅游发展战略。乐山市低碳旅游开发策略的研究为低碳旅游实践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支持,引领了低碳旅游的发展方向。乐山市低碳旅游发展策略主要包括政府支持、碳足迹测度、低碳专业技术人才培育、低碳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绿色旅游等。  相似文献   

14.
面临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文章从社会公众的角度,通过社会调查的方法和科学的碳排放量的核算方法,描述宁波市低碳经济建设的社会公众基础,使政府能够发现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的重点、难点,潜力和方向,从而为政府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提供有效的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低碳经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现有文献入手,对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经济低碳、能源低碳、低碳城市、技术低碳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等六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从而结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期为中国低碳经济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就农村经济发展而言,农民是根本主体。发挥农民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力量,必须提升其低碳经济意识。低碳经济教育是提升农民低碳经济意识的基本方式。对农民进行低碳经济教育的内容多样,核心是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由于乡村精英是低碳经济教育的重点,要增强其发展低碳经济的使命感,使其真正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头羊;妇女的性别特征使其能在农村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同时也意味对其低碳经济教育应因"性"而别;应该将幼儿、中小学学生培育为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后备军,农村幼儿低碳经济教育应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农村中小学的低碳经济教育应以课堂教育为主展开。  相似文献   

17.
主要目的是通过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实现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并找出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低碳经济评价结果可以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首先,根据低碳经济的涵义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G1赋权法和Gini赋权法构造了基于客观修正主观的组合赋权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最后,对秦皇岛市2005~2015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判断秦皇岛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找出影响秦皇岛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为秦皇岛市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被认为是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可行的经济运行模式,但是由于区域的差异,低碳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因此对于低碳经济的有效评价成为必须。目前我国对于区域低碳经济的评价研究较少,对中国内蒙古地区近10年数据的利用数据包络法(DEA法),根据投入及产出的结果分析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效率,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内蒙古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以及后危机背景下,提出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的理论依据,论证了民族地区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及民族地区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民族地区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引导理论界和实务部门重视民族地区低碳金融对低碳经济产业的转型支持,并提出金融机构在民族地区发展低碳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