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史学家郑樵曾言:“书有亡者,有虽亡而不亡者。”这里“虽亡而不亡者”即指原书已佚,而书中部分章节、语句保存在其它一些书中。祁承璞也在《澹生堂藏书约》中说:“如书有著于三代而亡于汉者,然汉人之引经多据之;书有著于汉而亡于唐者,然唐人之著述尚存之;书有著于唐而亡于宋者,然宋人之纂集多存之”把保存于其它书中的某一佚书的资料辑录起来,让原书重现于世,由此导致辑佚风气的兴起。辑佚始于宋代,黄伯思曾从马总《意林》、李氏《文选注》、鲍照《舞鹤赋》中辑录出《相鹤经》。现存最早的辑佚书是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总是和文化血肉相连,难舍难割,故文学中有咏物诗、山水诗,绘画有花鸟画、山水画,书法有鸟虫书、宇象体。这些文艺形式无不是人类热爱大自然、讴歌大自然和反映生活所创造出来的精神产物。“万物静观皆自得”,任何事物任何时代都有它的本质和丰厚内涵,能静观者方得其妙。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务必练达人生的慧眼,练达独持的观世察物方法,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孔夫子观察兰花便观出了“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贞品  相似文献   

3.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是传统的中学语言教材。全文感情浓郁深沉,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给人情深意切的美感。对于这篇散文的主题,一些教师用书和参考资料概括为:“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但我认为,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向往,眷恋之情只是文字表层的意思,作者复杂心情的表达是更主要的,本文深层旨意是以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来折射自己“清,静、悲凉”的心灵之秋,进而上升到对人类普遍的人生之秋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前期土地问题思想的核心。它经历了一个酝酿过程,于一九○三年秋首次提出。从一八九○年的《致郑藻如书》到一八九四年甲午战争爆发,孙中山曾多次论述过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他在这个时期的论述有两个特点;第一,继承中国传统的“以农为本”的思想,把振兴农业放在首位。如在一八九一年的《农功》中,他提出“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备具,巨细毕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也”,强调“农桑之大政,为生民命脉之所关。”第二,对农民痛苦有直观的认识,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博采与融会     
自由得如行云流水,热烈得如骄阳烈焰。这是人们在观赏了阿尔文·艾利美国舞剧团演出后的一个强烈印象。这个剧团去年秋来华访问演出,为中国舞坛带来了一股美国现代舞的清新之风。美国现代舞诞生于美国这个“民族大熔炉”,因而具有博采、融会其他民族艺术精粹的明显特征,其中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字国,学术界将其拆分为“ 、九、殳”三部分而释为“ ”,认为它是殷商之傩。这种解释不能解决同一甲骨文献中,既有以武力驱逐,又有用牺牲献祭以祈神、媚神这一温和的方式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将此甲骨文拆为两部分即“ 、 ”或“一、役”,字形释如“”,这个矛盾可迎刃而解。甲骨文中有“伇”字,其字形与国字下方的字形相同,其义有三种,笔者倾向于“疾患”的释义,则喻之义可释为“室中人患病”。那么,国就不必释读为寓而释为殷商之傩。至于其与“寝”字连用,可释为于寝庙中祭祖,以借先祖之力消除疾患,而不必用周代傩之索室驱疫来附会之。  相似文献   

7.
贾宝玉是曹雪芹倾其全部心血所创造的杰出的悲剧典型。脂砚斋称“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古今所有小说传奇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但“合目思之,却如真见——宝玉”,因而感到有许多“囫囵不解”而定评为“今古未有之一人”。对于这样一个绝代的艺术形象,要完成它的最后几笔的刻划,其困难之大是难以估量的。高鹗续完四十回书,基本上遵照原作者的意图,让其主人  相似文献   

8.
“鼓”字取象于“壴,”取用于“支(攴),”其词义引申为动词后,大致分为两大系统:一个是形态系统,即使物凸起如鼓之状可谓之“鼓;”另一个是动态系统,击鼓可谓之“鼓,”而“敲击”以及相类的动作亦可谓之“鼓”。以“鼓”字为语根的合成词,其语义选择大致不外乎这两个系统。“鼓腹”之“鼓”因宾词“腹”既可以使之凸起如鼓状,又可以用为被敲击之物,因此语义选择当视具体的语境而定。  相似文献   

9.
<正> 古往今来,人们极为敬重“师德”,曾献给“师”一系列的美誉——“园丁”、“灵魂工程师”、“师者,人之模范也”。而“师”也欣然意识到在这些美誉后面,又该包含着多少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期望和要求。因为客观的现实告诉人们,如只知“教书”、不知“育人”,所培养出来的人,也只能是一些徒有一般知识技术,而无远大思想抱负的“庸才”,或仅挟有一技之长就傲踞于群众之上的“得意忘形之辈”!如既知“教书”,又知“育人”,所培养出来的人,就必然是一些“德才兼备”的人中“翘楚”,甚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中期,鲁迅还认为“其实中国并没有俄国之所谓知识阶级”,亦即中国知识者缺乏俄国知识分子的那种理性批判精神。重世俗、讲功利,个体倾向于群体的心理习惯已深深地浸透在我们的文化潜意识里。从《战国策》《世说新语》就已开始了对于人情世故的透彻而练达的描写。十九世纪中叶洪秀全颁布的《天朝四亩制度》仍是循着轻个体重群体的思路。二十世纪初,清政府的新式学堂多是开设自然科学或者说实用知识课程,留日、欧学生也极少学习人文科学,象鲁迅那样的“弃医从文”者毕竟是少数。  相似文献   

11.
“象”这个概念,渊源于先秦哲学领域,一般指酷似于某人某物的形体状貌,也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创造的艺术形象。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味外之味、韵外之致、景外之景等,都是我国道家和释家诗学传统的一些概念,其来源是老子对“道”的阐释,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思想。文人便将“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当作自己最高的审美标准,以求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晚唐裴铏写了一部“多奇异而可传示”(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记》)的文学专著,名之曰《传奇》,以后,“传奇”一词就被用来泛指唐朝及后来的那些专写人间奇人异事的小说作品。其实,这种文体早就萌发了,所谓唐及后来的传奇小说,只不过是标志着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已,如《庄子》中的《盗跖》就是够得上人奇事亦异的一篇。 具体地说,传奇小说为了收到“传示”、“奇异”的效果,它所标举的创作原则是“尽设幻语”(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其文章近于游戏,大约空中结撰,寄姓氏于有无之间,以征诡幻,然博考之,皆有所本。”(钮锈《觚剩续编》)这也就是说,传奇小说的创作可以不受正史的束缚而多采撷民间传说,“人物可真可幻,事迹若实若虚,年代也完全  相似文献   

13.
海子诗歌意象丰富,意蕴深厚,极具艺术张力,例如“秋”意象。本文从三方面论述海子抒情诗中“秋”意象。首先,“秋”象征丰收而荒凉的人世;其次,论述“秋”的感伤;最后,“秋”是幻象丛生的国度。  相似文献   

14.
马永光 《科技资讯》2005,(24):71-71
企业间电子商务(“BtoB”)的技术正在改写传统企业的商务模式。与早期发展缓慢、投入很大的电子交易手段EDI相比,“BtoB”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成本降低而效率得到提高。“BtoB”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将买家和供应商在互联网上联系起来,使各方买家和供应商在其平台上自如运转于系统和贸易社区之间,实现采购过程的自动化。“BtoB”凭借这个名字加之交易的丰厚利润如一块磁石般吸引了众多的投入者和转型者。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有关龟鳖类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甲骨文里已经有了可辨认的“龟”字,至于“鼋”(读音:元)字则始见于《诗经》,且与龟并列而明确分立为两种动物。俟后,又有一些古籍对鼋作了简繁不等的补充叙述如《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命渔师取。”《录异记·异龙》:“鼋,大鳖也。”《尔雅翼·鼋》:“鼋,鳖之大者,阔或至一二丈。……卵大如鸡鸭子,一产三百枚,人亦掘取以盐腌上。……鼋好自暴其腹于江岸,渔人伺其便接竹以钓掣之,仓卒不能反,为人所制。”《山堂肆考》:“鼋极有力,善攻岸,人以钩索钓之,鼋吞  相似文献   

16.
优秀散文家和诗词歌赋大家,每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李乐薇的空中楼阁“不养鸟而鸟语盈耳”;黄河浪则把悠远的的思乡之情寄托于榕树中;李太白托激愤于梦中的天姥山等。凡此种种,无不有感于物而情溢于胸。诗文成启,或歌咏,或嗟叹,或手舞足蹈,也未必不在情理之中。如此深酣的情感,倘使郁结于中而不发,则未免憋得慌。其甚者,则会怏怏然如染重疾。一旦用文字表达出来,则会文情并茂,欣欣然如释重负。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全部著作具有各方面的典范意义,在语言方面,其用词之练达,造句之严谨,修辞之精当,也是出色运用现代汉语的光辉榜样。在他的著作中,创造了大量的新鲜贴切、生动形象、尖锐、深刻有力的转品,体现其独特的语言艺术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略论古汉语的同形反义词──兼为“反训”辨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反训”谈起在古代汉语经典文献的注硫和训信专著或辞书中,我们常常可见一些语言现象,诸如“乱,治也”;”受,授也”;“故”,洲“古也”、又训“今也”;“落”,训“死也”、X训“姐也”,等等。从表面看,人们不难发现:它们训释词与被洲释词正是一对反义词(如上述前二例);或一个词的训释词(即义项)中有两个正是一对反义词(如上述后二例)。古人概括其特点为“一字两训”,“义相反而实相因”(王念孙悟)。O这就是传统训治学之所谓“反训”。其被训释之字(词),也笼统地被称之为“反训率”或“反训词”。晋人都球首先…  相似文献   

19.
今天,传统建筑风格正在不断遭到“破坏”,“离经叛道”的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传统建筑容易让人感到“审美疲劳”,现代建筑则会使人产生“审美兴奋”,动人心魄,旅游者们期盼在世界各地能看到“新”建筑师们更多的非凡之作。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各地蓬勃建设,其中一些工业区、居住小区就具有明显的建筑组团的特征。如何构成建筑组团,越来越引起当今建筑师的重视。建筑组团的构成对环境的创造已经具体到一个新的、突破的、独特的形象系统的确立,并将组成形象(体型及表层)的各元素整体化。一、建筑组团的类型学构成组团创作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建筑组团的统一、协调,这种形态构成是以其“形”映其“神”,表达隐匿于形态之后的文化层次。因此,在建筑组团构成中运用类型学是一种重要的手段。“类型”一词强调其方法论特征,是指按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