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主要概述雷电的产生、雷电的危害及形式;防护区的分类;电气线路三级防雷;SPD的两种选择方案比较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有的雷电屏蔽理论--电气几何模型(EGM)和先导传播模型(LPM)的不足,对雷击物理过程和输电线路绕击分散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输电线路雷电屏蔽及其模拟理论的一些新认识,建立了考虑放电分散性的输电线路雷击仿真模型,将此模型用于500kvZM1-39型线路在平原地段的绕击率的计算,计算结果与运行情况比较相符.  相似文献   

3.
输电线路雷电屏蔽若干问题及雷击仿真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现有的雷电屏蔽理论-电气几何模型(EGM)和先导传播模型(LPM)的不足,对雷击物理过程和输电线路绕击分散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输电线路雷电屏蔽及其模拟理论的一些新认识,建立了考虑放电分散性和输电线路雷击仿真将此用模型用于500kV ZM1-39型线路在平原地段的绕击率的计算,计算结果与运行情况比较相符。  相似文献   

4.
我国电力线路传统的防雷措施是基于“电力系统的雷电危害是云一地间线状雷所造成,在一定半径范围内雷电打击在较高点”这一传统的防雷观念,致使我国电力线路的雷电伤害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性地得到改选和完善。本文以“雷电先导放电临界击距和暴露弧”的雷电机理为基本观念,提出对我国电力线路防雷措施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雷电对电力设备有很大的危害性,配电网防雷的目的是使线路的雷害跳闸次数减少到最低限度、配电线路设备损害几率最小。根据这一要求,文中概述了如何防止配电变压器及配电线路设备遭受雷电袭击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高杆塔大跨越榆电线路防雷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跨海特高塔大跨越段的耐雷性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高塔大跨越段输电线路雷电屏蔽模型。该模型模拟了雷电先导向下发展的过程,并考虑了上行先导对下行先导的影响,仿真模型中包括了“回头雷击”的情况,即有可能出现的当下行雷电先导已经下降到低于输电线路高度时还发生雷击导线的情况。针对某海上大跨越段输电线路采用规程法、击距法和本文提出的模型分别计算其耐雷性能,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由于考虑了“回头雷击”的情况,因此该模型适用于各种高度的线路雷电屏蔽性能估算。  相似文献   

7.
输电线路雷电屏蔽仿真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输电线路很容易遭受雷击,而屏蔽失效是线路雷害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加强对输电线路雷电屏蔽的研究。文中在对已有的输电线路雷电屏蔽模型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合理考虑了上行先导的引雷作用,采用变步长的方式模拟下行雷电先导的下降,建立了一个新的输电线路雷电屏蔽仿真模型。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与输电线路现场运行经验比较吻合,可用于输电线路的防雷屏蔽设计和评估输电线路的雷电屏蔽性能。  相似文献   

8.
绕击率的计算是架空输电线路防雷性能评估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采用电气几何模型(EGM)计算雷电绕击率,重点阐述了计算模型中关键因素的处理方法,指出其他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并给出优化措施。计算结果与实际线路运行情况的对比表明,该推荐方法可以较为准确的计算架空输电线路的绕击率。  相似文献   

9.
避雷器计数器的动作次数是判断避雷器运行状况的主要依据之一,但人工和无人机航拍读取避雷器动作次数不仅实施难度大,且部分数据无法获取。文中提出一种根据雷电定位系统、输电线路设备台账数据与防雷机理相结合的带固定间隙避雷器动作次数计算的新方法,并通过实际算例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首先,由输电线路与雷电流参数确定线路的引雷区,并根据避雷器安装时间和雷电定位系统历年数据统计引雷区的所有雷电流;然后,利用规程法计算该线路的反击耐雷水平,根据改进电气几何模型计算该线路的最大、最小绕击雷电流值和雷电绕击率;最后,通过分析反击雷与绕击雷致闪络个数来计算出带固定间隙避雷器的动作次数。实例验证表明,该新方法计算的动作次数与实际动作次数基本相吻合,能有效地计算反击雷致避雷器动作的次数与绕击雷致避雷器动作次数的概率。  相似文献   

10.
准确识别输电线路雷电过电压有利用于防雷设计.为了提高输电线路雷电过电压的识别率,提出一种布谷鸟搜索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输电线路雷电过电压识别模型(CS-SVM).首先提取输电线路雷电过电压的特征,然后采用支持向量机建立输电线路雷电过电压识别的分类器,并采用布谷鸟搜索算法对支持向量机参数进行优化,最后采用仿真实验测试其性能.仿真实验结果表明,CS-SVM不仅提高了输电线路雷电过电压识别率,而且加快了识别速度,获得比其他模型更优的识别结果.  相似文献   

11.
王爱  石培进 《科技信息》2011,(5):I0353-I0354
绕击是超高压、特高压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的主要原因,山区绕击跳闸率计算相对平原更为复杂。通过分析,在地面倾角和风速情况下对EGM电气几何模型进行了修正。根据实际算倒探讨了影响山区输电线路绕击率的不同因素,重点分析了因雷电先导入射角以及地面倾角变化对绕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林银招 《科技信息》2012,(21):417-417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中对接地设施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变电站接地系统直接关系到变电站的正常运行,更涉及到人身与设备的安全。而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是防雷的重要保护部位。变电站接地。一般采用等间距和不等间距网格接地。接地网作为变电站交直流设备接地及防雷保护接地.对系统的安全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变电站接地包含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雷电保护接地。工作接地即在电力系统电气装置中.为运行需要所设的接地:保护接地即为电气装置的金属外壳、配电装置的构架和线路杆塔等.由于绝缘损坏使其有可能带电.为防止其危及人身和设备的安全而设的接地:雷电保护接地则是为雷电保护装置向大地泄放雷电流而设的接地。在变电站防雷接地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变电站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变电站接地系统的合理与否是直接关系到人身和设备安全的重要问题。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接地系统的设计越来越复杂。变电站接地包含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雷电保护接地。工作接地即为电力系统电气装置中,为运行需要所设的接地;保护接地即为电气装置的金属外壳、配电装置的构架和线路杆塔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东莞地区10kV配网线路为研究对象,根据10kV配网线路防雷水平进行分析,提出防雷工作的基本原则。阐述了目前10kV配网线路防雷技术的优缺点,根据不同的治理目的,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笔者强调,东莞地区影响线路防雷性能的主要原因是雷电参数,因此要结合雷电的活动频率对不同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防雷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110kV输电线路雷电故障的发生率不断升高,一方面与设备陈旧,需进行更新换代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防雷保护工作力度有待加强。本文主要针对110kV输电线路雷电故障及保护对策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罗军 《科技信息》2009,(24):I0287-I0288
本文就住宅内电气线路引发火灾的主要原因:过负荷、短路、接触不良、漏电等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电气线路火灾原因提出了预防住宅电气线路火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气化程度越来越高,电气防火的工作也越来越重要。电气防火不仅涉及到消防防火工程还涉及到对电的理解,跨领域的工程,让我们在不断学习中摸索探讨。电气火灾是在各种发,送、变,配、用电设备及线路在带电运行状态下,由于非正常的原因,在电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中引燃可燃物而导致的火灾。还包括静电和雷电引起的火灾。除违章操作等偶然性原因外,相当一部分电气火灾是由于电气系统存在隐患并长期未被发现,特别是各种不同原因造成的局部过热或火花放电,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导致周周可燃物被点燃,蔓延成灾。因此,需要定期对电气系统进行防火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防不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福建110~220kV电网雷电伤害故障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传统输电线路防雷方式难以起到有效保护作用。分析发现,传统输电线路防雷方式仍停留在:"雷电对电力系统的危害绝大多数是由‘云——地’之间的线状雷所造成"及"在一定半径范围内雷电打击基本上是打击在较高点"的雷电伤害输电线路方式观念,存在较大的不足,忽略了"雷电先导放电临界击距和暴露弧"这一原理对输电线路雷电打击的重要影响,阐明了其机理,并针对传统措施的不足探索性地提出了改进与完善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19.
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方法研究了远离雷击通道的雷击输电线产生的辐射场.建立了输电线的数值计算模型,推导出了输电线的FDTD计算格式;对雷电激励源的加入作了详细讨论;最后分别仿真计算了雷击自由空间的单根导线和实际的三相高压输电线后,雷电过电压波沿线传播过程中在输电线周围产生的瞬态辐射场.计算结果表明:线路上的雷电过电压波引起的瞬态辐射场对环境的影响是明显的,瞬态辐射场中的高频分量可能对沿线附近的通讯设施和电气电子设备产生干扰或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20.
雷电感应过电压是配电线路当中的主要保护对象,而架设地线对于雷电感应过电压具有重要保护作用,因而对地线线路感应过电压模型进行计算对地线的架设位置进行研究,对于保护配电线路运行安全性具有重要价值该文主要对配电线路当中架设地线在雷电感应过电压当中的防护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能够不断促进配电线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