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十堰市郧阳区为研究对象,借助层析分析法、综合适宜性评价模型、水资源承载力模型等先后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水资源承载力测算,进而预测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划定研究区的刚性开发边界和2030年弹性开发边界.结果显示,研究区建设用地高度适宜区面积为412.16 km2,占总面积的10.82%;2030年,中心城区水资源可承载最大人口规模为29.42万人,建设用地需求量为19.29 km2;研究划定刚性开发边界外(禁止建设区)面积为1 575.20 km2,2030年弹性开发边界内总面积为19.29 km2,其中新增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12 km2.本文中综合考虑土地条件、资源承载力以及城市扩张的内在需求,探索县级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方法,提出城市扩展的最佳方向和合理规模,为引导十堰市郧阳区城市空间有序扩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保护紧迫性分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北京市为例,通过粒度反推法和景观连通性识别重要生态用地,通过邻域分析法构建生态阻力面,采用MCR模型构建北京生态安全格局,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计算建设用地扩张概率,对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保护紧迫性分级。结果表明,北京市重要生态用地面积为6488.53 km2,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部山区,小部分位于东南平原。一级生态用地面积为4482.48 km2,主要分布在西北和西南地区;二级生态用地面积为1338.27 km2,主要分布在西部远郊山区、西南部近郊平原和东南部平原;三级生态用地面积为669.77 km2,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和东南部平原。重要生态廊道长度为2410.47 km,分布在远郊城镇以及城乡交界处。一级生态廊道长度为1477.63 km,主要分布在西北和西南远郊山区;二级生态廊道长度为390.91 km,主要分布在远郊平原的生态用地附近;三级生态廊道长度为541.93 km,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的周边地区,呈环状包围中心城区。  相似文献   

3.
在查阅历史文献基础上,采取治所邻近度分析、适宜性评价等方法重建江西省1820年1 km×1 km空间格网下的主要地类空间分布,并将重建后的18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198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建结果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重建结果较为合理; 1820年江西省耕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水域及其他土地面积分别为29 228、105、1 648、3 730、134 227 km2,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吉安、建昌以北的鄱阳湖平原区,城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则较为零散,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及河流交汇处; 从1820—1980年,江西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未发生大的改变,但受人口增长的影响,全省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耕地的面积分别增加了364、462、16 276 km2.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合肥市生活垃圾产量日益增加,城市生活垃圾转运也成为政府与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选取社会要素、自然环境要素等方面6个指标,在AHP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建立垃圾中转站选址适宜性指标体系,同时结合时间序列下产量预测结果,提出垃圾中转站适宜建设区选址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高度适宜”区域面积为959km2,“适宜”区域面积为2 492km2,“中适宜”区域面积为2 526km2。预计2025a,庐阳、蜀山及包河区将会产生垃圾转运缺口。基于垃圾产生量预测与适宜性评价结果,庐阳区需新建1座大型垃圾中转站;蜀山区需新建1座大型垃圾中转站、2座中型垃圾中转站;包河区需新建1座大型垃圾中转站;同时需拆除4座垃圾中转站。精细化地确定了中心城区各行政区所需建设垃圾中转站数量与具体地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参考性。  相似文献   

5.
以河南省濮阳市为研究对象,根据土地利用数据、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基于网格尺度,结合单要素评价和集成评价,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单要素评价与集成评价相结合,引入BP神经网络模型在双评价中是适合的,评价结果可信度较高.(2)生态保护高等级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沿线;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为2 764.60 km2,占全域面积比重64.73%,在清丰县和南乐县分布较多,2035年濮阳市农业生产可承载规模为400.22~412.54万亩;城镇建设适宜区面积为500.20 km2,占全域总面积比重的11.71%,主要分布在华龙区、濮阳县城、清丰县城、南乐县城建成区及周边区域,2035年濮阳市可承载的城镇建设规模为465.26~639.73 km2.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贵州省平塘县为例,科学合理地评价脆弱生态约束下的典型喀斯特区域城乡建设用地的适宜性。【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析判别各评价单元作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结果】1)全县适宜建设用地和不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占区域总面积的37.82%和62.18%。其中,高等适宜建设用地、中等适宜建设用地和低等适宜建设用地分别占县域总面积的2.04%、20.98%和14.80%;2)在空间分布上,各等级的分布与区域地形地貌密切相关,适宜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地貌类型为低山河谷坝地的东南部和地貌类型为中山台地的西北部。3)适宜建设用地中,平舟镇、牙周镇和者密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较大,可为合理确定当前平塘县城镇扩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4)刚性因子是限制平塘县不适宜建设用地的主要因素,刚性因子限制的不适宜建设用地占不适宜建设用地面积 的62.52%;弹 性 因 子 限 制 的 不 适 宜 建 设 用 地 占 不 适 宜 建 设 用 地 面 积 的37.48%。 此 外,县 域 内 已 有1576.92hm2 的建设用地面积被评为不适宜建设用地 ,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32.39%;说明此部分建设用地存在生态安全风险。【结论】研究结果为合理选择和布局生态约束下的典型喀斯特区域城乡建设用地提供依据,有效避免无序盲目建设导致的区域生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7.
广丰成为上饶市的市辖区后,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广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和遥感软件对其2010和2018年的Landsat影像进行处理,通过监督分类提取土地利用类型,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统计资料分析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林地和耕地为研究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其次是建筑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类型占研究区面积不足4%;研究期间,林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减少45.25 km2和38.02 km2,而建筑用地则增加了81.09 km2,动态度最大,达到16.73%;84.09 km2耕地和9.26km2林地转入建筑用地,转出的耕地主要由林地补充,86.33 km2林地转为耕地;人口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和政府决策等因素都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8.
基于CLUE-S模型的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 制定现状延续、粮食安全、保护自然和城市扩展4种土地利用策略。使用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 量化土地利用策略对各土地利用类型需求的影响, 并利用CLUE-S模型模拟不同策略下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 在不同土地利用策略下, 2020年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空间格局与2010年有较大不同。现状延续策略以城镇持续扩张为特征, 建设用地增加2280 km2; 粮食安全策略下耕地面积显著增加, 共增加 3611.4 km2, 但林地和草地等生态用地面积减少; 保护自然策略以耕地大量减少为代价, 共减少耕地3082.13 km2, 但林地、草地和水域增加3726.4 km2; 在城市扩展策略下, 除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增加3375 km2)外, 其他各类用地都呈现减少态势。在空间格局上, 各策略下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有显著的区域特征: 建设用地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高度契合, 往往发生在原有城镇的周边地区; 生态用地的增加多出现在坝上高原以及燕山与太行山山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逐步实施的背景下, 研究结果可以为制定不同偏好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麻永建  夏保林 《河南科学》2009,27(8):1011-1014
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合理利用我国有限土地资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出的土地利用现状,借助GIS手段对南阳市西峡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生态敏感性因子进行叠加分析,从而科学确定城市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可作高强度开发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26.1km^2,可在指导下进行适度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为21.5km^2,不适宜和不可用作建设用地的土地面积约27.3km^2,在此评价的基础上,将全区划分为适宜建设区,较适宜建设区,不适宜建设区和不可用地区,并提出用地分区发展管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利用承德市9个国家气象站1991年至2021年逐日气象数据,采用气象统计学、层次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适宜滑雪、适宜造雪、降雪量和气象灾害等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到承德市滑雪运动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年平均适宜滑雪日数围场最多,承德县最少,滑雪黄金期为12月到次年2月,适宜滑雪日数呈东北向西南递减;年平均适宜造雪日数围场最多,宽城最少,适宜造雪日数由北向南递减;明显降雪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3月,整体呈围场、隆化、滦平和兴隆组成的带状区域较大,其他地区较小的分布特征;滑雪气象灾害指数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丰宁最低,仅为3.4;承德市滑雪适宜性均为一般适宜及以上,其中适宜及以上等级面积约为30 084.5km2,占承德总面积的76.1%,主要包括围场、隆化、丰宁小部、滦平、市区小部、兴隆大部、宽城东部、平泉、承德县北部,其中围场中部为很适宜,面积约为797.1km2。  相似文献   

11.
沈阳经济区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空间布局和选址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土地、社会、环境、政策4个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沈阳经济区开展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显示: 1)沈阳经济区适宜进行建设用地开发的区域总体不多,最适宜和较适宜等级占全区面积比例约23.95%,主要集中在各地市行政中心所在地及外围区域; 一般适宜等级集中在沈阳经济区的东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不适宜和禁止建设等级在全区呈现出分散分布的特点. 2)最适宜和较适宜等级分布较多的区域包括和平区和沈河区等地;一般适宜等级分布较多的区域包括西湖区和明山区等地;不适宜和禁止建设等级分布较多的区域包括法库县和辽中县等地. 3)现状建设用地分布总体上较为合理,约73.33%分布在最适宜和较适宜等级内;然而约8.76%的建设用地分布于不适宜和禁止建设等级内;另外在最适宜和较适宜等级范围内仍存在大量的区域没有被开发建设.研究成果可以为确定沈阳经济区建设用地增长方向和国土空间规划方案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同时也有助于探究我国适宜建设用地的空间差异性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综合评价闽江口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在调查闽江口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以局部小尺度区域为例验证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并以此模型评价闽江口地区在0~-10 m深度范围内,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结果表明:在闽江口地区总面积1 587 km2中,适宜进行地下空间开发的面积约为566 km2.  相似文献   

13.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作为未来城镇规划用地选择的基础依据,倍受众多规划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以GIS为
主要技术平台,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中的邻域分析工具,基于25m×25m的长寿区DEM数据,提取平均海拔、相
对高程、平地面积,运用地形起伏度模型计算长寿区地形适宜度的空间分布,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揭示了现有建设用
地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长寿区整体建设用地地形适宜性较高;②现有建设用地中,最适宜地形占49.85%,适宜地形
占37.68%,较适宜地形占10.07%,不适宜地形占2.06%,最不适宜地形占0.33%;③长寿区城镇群发展潜力可观。实
证表明本研究结果可为长寿区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城镇规划选址等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和Dyna-CLUES模型, 在揭示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进行景观结构优化, 并通过耕地、林地和草地分布概率的博弈, 进行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和人工造林区的空间位置识别, 得到如下结果。到2020年, 在水资源满足生产发展、生活保障和生态优化的情景下, 黑河中游水资源可承载人口为144.16 万, 可承载工业增加值为79.73 亿元, 可承载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3027.88, 953.535和3947.115 km2。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本约束, 黑河中游景观最优结构为耕地2742.49 km2, 林地 846.456 km2, 草地2184.57 km2, 水域170.671 km2, 建设用地364.509 km2, 未利用地13289.23 km2。生态建设空间分布格局较分散, 退耕还林区集中在高台、临泽和甘州绿洲边缘, 以期增强绿洲抵御风沙功能; 退耕还草区集中在山丹和肃南的海拔较高、坡度较大、水资源和耕作条件均较差的区域, 以期减轻区域水资源压力; 人工造林区集中在民乐和山丹两县的耕地外围, 以地势平坦、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未利用地为主, 以期增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安徽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及其驱动因素,为安徽省国土资源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安徽省1995—2020年6期30 m分辨率的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结构与空间分布、转移矩阵、动态变化及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其聚类,分析安徽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时空变化特征;选取13个影响LUCC的驱动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995—2020年安徽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面积耕地排首位,其次是林地、建设用地;25年间耕地、林地、草地分别减少了3 826.6、164.7和78.5 km2,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分别增加了3 895.9、160.9、16.2 km2,耕地与建设用地相互转移面积最大。2005—2015年耕地、林地、草地减少与建设用地增加的趋势最明显,2015—2020年建设用地转移为耕地的面积大增。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变化率可知,25年间经济发展较快的合肥市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变化率(2.18%)、芜湖市(1.60%)及矿业城市铜陵市(3....  相似文献   

16.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作为未来城镇规划用地选择的基础依据,倍受众多规划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以GIS为主要技术平台,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中的邻域分析工具,基于25 m×25 m的长寿区DEM数据,提取平均海拔、相对高程、平地面积,运用地形起伏度模型计算长寿区地形适宜度的空间分布,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揭示了现有建设用地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长寿区整体建设用地地形适宜性较高;②现有建设用地中,最适宜地形占49.85%,适宜地形占37.68%,较适宜地形占10.07%,不适宜地形占2.06%,最不适宜地形占0.33%;③长寿区城镇群发展潜力可观。实证表明本研究结果可为长寿区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城镇规划选址等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岩溶山区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开展建设用地拓展的适宜性评价,可为区域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提供参考。基于紫云县2016年土地利用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地形、生态、社会和区位4个方面选取高程、坡度、基本农田3个刚性指标,距建成区距离、土地利用现状等9个弹性指标,构建岩溶山区建设用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限条件法、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借助ArcGIS软件,分析典型岩溶山区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拓展的适宜性。结果表明:研究区适宜建设区和不适宜建设区分别占总面积的40.61%和59.39%;地形地貌是影响研究区适宜等级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建设用地高度适宜、中度适宜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以低中山丘陵为主的松山镇和以峰丛洼地为主的猫营镇;刚性因子是限制不适宜建设用地的主要因素,刚性因子和弹性因子限制的不适宜建设用地分别占不适宜建设用地面积的58.90%、41.10%。  相似文献   

18.
以宁夏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InVEST)中生境质量评估功能模块和最小费用距离模型,定量评价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景下研究区的生境质量,进而开展优先区生境质量的空间分区和生态廊道的构建.结果表明,2010—2015年,研究区草地面积增加168.76 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59.38 km2,森林、农田、湿地及其他用地的面积分别减少1.26,115.17,13.72,98.0 km2;研究区生境质量较高等级的用地面积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75.76%降低到2015年的70.54%,较低等级的用地面积比例由2010年的24.24%增加到2015年的29.46%;研究区生境质量大范围出现轻微退化;构建生态廊道总长410.0 km,为动物迁移创造了条件.对优先区进行生境评估和廊道构建,可为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金沙江下游干流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4大梯级电站建成蓄水运行,在库区形成大面积水库消落带(Water Level Fluctuating Zone,WLFZ),明确该消落带空间分布特征对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库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以金沙江下游4个梯级水库消落带为研究对象,基于12.5 m的AlosDEM数据,利用ArcGIS软件的水文和空间分析功能,结合野外详查,对4个库区不同县域、高程、坡度和干支流的消落带总面积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四大梯级水库消落带总表面积231.02 km2,投影面积为202.88 km2,其中干流表面积142.12 km2,支流表面积88.90 km2;白鹤滩、溪洛渡、乌东德和向家坝4个库区消落带表面积分别为96.62、65.60、56.29 km2和12.51 km2;(2)消落带的分布共涉及云南省和四川省7个州(市)、22个县(区),其中巧家县消落带面积占比最大;(3)在海拔梯度上,乌东德水库消落带表面积呈现随...  相似文献   

20.
义乌小鲵(Hynobius yiwuensis)是中国特有的易危小鲵科动物,仅分布于浙江省的部分丘陵山地.为更好地保护其野生种群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于2017年11月—2019年3月开展野外调查,并采用MaxEnt模型对义乌市义乌小鲵的栖息地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发现义乌市义乌小鲵野外繁殖坑共计18处,包含成体2尾,幼体1 575尾,卵袋151对;气候变量重要性分析表明,降水量为最主要因子,累计贡献率为49.1%,其他重要因子分别为最冷季降水量(43.0%)、最湿季平均温度(40.3%)、降雨量季节性变化(4.7%)、最干季降水量(3.9%)、季节性变动率(3.7%);当前义乌小鲵在义乌市适宜面积共计438.88 km2,其中,高适宜区面积为49.75 km2,次适宜区面积为127.13 km2,低适宜区面积为262.00 km2;在3种气候情景下(RCP2.6,RCP4.5,RCP8.5),2050年高适宜分布区面积较当前分别增长58.3%,12.8%和18.1%,2070年高适宜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