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深入研究微波照射花岗岩的损伤演化过程以及探讨微波照射过的花岗岩进行单轴压缩后花岗岩应力-应变关系,首先以微波照射花岗岩的损伤特性为基础,综合考虑花岗岩在微波照射以及荷载作用下受到的损伤,将Weibull分布与损伤力学结合,得到考虑多因素作用的花岗岩损伤演化方程。然后根据Lemaitre应力等效原理及Hook定律,推导出考虑微孔隙闭合的花岗岩损伤本构模型。最后,采用微波循环照射花岗岩试验和单轴压缩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本构模型与试验结果拟合的曲线能较好吻合,证明了模型的合理性及参数取值的正确性。为岩石微波损伤理论的研究以及微波辅助破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Weibull分布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连续损伤理论和统计强度理论,提出了模拟岩石破裂全过程的损伤本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损伤统计本构模型,且在所建立的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的四个基本方程中,引入岩石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特征参量,并考虑岩石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的几何条件,解决了传统方法求解本构方程中参数的难点,同时提高了精度.通过与砂岩试件三轴压缩试验实测结果对比,证明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图2,参7.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含硫化物矿山中AMD蚀化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问题,采用概率论和连续损伤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AMD蚀化下岩石的损伤统计本构模型,并引用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理论曲线与试验曲线具有较高的吻合度,所建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受腐蚀岩石在三向压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全过程和岩石强度变化特征,说明本文所建立的模型是合理的。该成果对岩体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假定岩石微元强度服从Weibull分布,Hoek-Brown强度准则作为岩石微元统计分布变量,利用等效应变假说,经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到了岩石在三维应力作用下的损伤统计本构模型,并用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理论曲线和试验曲线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应变软化型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和破坏的全过程.从而证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单轴受力损伤本构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建立一种新的单轴受力下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应用损伤力学理论,假设混凝土卸载刚度与初始刚度的比值和混凝土卸载后剩余的弹性应变能与总应变能的比值在数值上是一致的,由此将弹性模量损伤和能量损伤结合为一体,通过数值方法可确定混凝土单轴受力损伤变量的具体数值.在已有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单轴受力的应力一应变全曲线统一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数值积分和拟合回归,建立了单轴应力状态下混凝土损伤演变方程和损伤本构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描述混凝土单轴循环加载受力状态下的力学特性,与混凝土单轴受力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该研究成果可望进一步应用于反复加载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中.  相似文献   

6.
基于陶瓷内部缺陷分布的随机性,建立Mises破坏准则液压和轴压共同作用下陶瓷材料的损伤本构模型.利用泰勒级数将本构方程中的exp[-((ε1)/(ε*))~m]项展开,由于陶瓷的应变仅为10~(-3)量级,只取展开后的前四项,将本构方程简化.利用Al_2O_3陶瓷的准静态轴向压缩试验确定模型里面的参数,并得出与峰值应力对应的累积损伤度(即临界损伤度D_c).结果表明:模型参数少且易于确定;模型能反映围压效应,即可以体现陶瓷材料强度随液压变化的规律,可以通过不同围压下陶瓷应力—应变全曲线特征及在不同围压下峰值应力与应变确定模型参数;模型参数确定方法揭示了模型参数的物理意义;临界损伤度D_c与峰值应力一一对应,因此,D_c可以作为与强度参数类似的量表征破坏与否.  相似文献   

7.
岩石连续损伤统计本构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岩石微元强度概率分布理论,以Drucker-Prager破坏准则为统计分布变量,建立了理论的岩石损伤变量演化方程和三轴条件下岩石损伤弹性统计本构模型。利用任意条件下的三轴试验数据,用曲线拟合法和极值法求解了所建模型的参数,并用试验结果对所建模型进行了验证。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这说明用Drucker-Prager准则为统计分布变量建立的损伤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岩石内部缺陷分布和变形特征,表征岩石材料在弹性阶段的本构关系。  相似文献   

8.
混凝土随机损伤本构关系--单轴受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混凝土受拉随机损伤本构关系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了混凝土单轴受压随机损伤本构关系 .通过考虑混凝土内部各组项的影响 ,建立了混凝土单轴受压损伤机理模型 .通过引入混凝土细观单元受拉破坏应变分布随机场 ,根据混凝土破坏过程的能量守恒原理 ,导出了混凝土受压破坏的随机损伤本构方程 .将导出的理论结果与试验研究进行了对比 ,效果良好 .  相似文献   

9.
损伤力学是研究岩石破坏过程中本构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假定岩石微元强度分布服从Weibull分布和幂函数分布的概率分布理论,将Drucker-Prager准则作为岩石统计分布变量,同时引入一个能够反映岩石微元破坏部分承载力的修正系数,建立基于不同概率分布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并用极值法求解模型参数.最后通过理论结果和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Weibull分布比较适合于作为岩石微元强度的概率分布函数,而幂函数分布不适合作为岩石微元强度的概率分布函数.  相似文献   

10.
Q2黄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土微元强度服从Weibull随机分布的特点,引进Drucker-Prager破坏准则作为黄土微元强度分布参量,基于Q2黄土三轴应力-应变试验曲线,同时考虑了损伤门槛值的影响,建立了反映Q2黄土损伤全过程的损伤软化本构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Q2黄土损伤软化模型参数与围压和黄土含水量的关系,对其参数进行了合理修正,从而建立了更加符合实际的黄土损伤软化本构模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的合理性,表明该模型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单轴压缩荷载下煤岩的弹脆性损伤本构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计算机层析摄影技术下单轴压缩脆性煤岩破坏全过程的细观损伤演化规律 ,对白皎煤矿脆性煤岩材料进行损伤描述 ,分析求解实验过程中煤岩试件的损伤变量 ,并与Bellonoi和Lemaitre公式求得的损伤变量进行对比 ,以说明该方法求损伤变量的合理性 .为正确描述脆性煤岩材料的本构行为及演化过程 ,根据实验结果 ,分别给出脆性煤岩材料准线性阶段、损伤开始演化和稳定发展阶段、损伤加速发展阶段的损伤本构模型及损伤演化方程 ,以供工程参考使用 .  相似文献   

12.
Weibull分布函数在林分直径结构预测模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3个参数a,b,c的预测模型以及立地、林龄与径阶的相关模型和立地、林龄、径阶与径阶高的相关模型,给出了日本落叶松林分结构合理分布的理论参数和不同立地、各龄阶径阶分布的理论株数,为合理经营利用日本落叶松林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依据国内外对砌体受压本构关系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影响砌体受压本构关系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反映上述主要因素的砌体受压本构关系统一模式.该模型适用于各类砌体、不同受力状态、加载方式、加载方向以及加载速率、是否存在横向水平约束等不同情形,具有广泛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单轴压缩下石灰岩损伤统计本构模型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岩石应变强度理论和岩石强度的Weibull分布假设,引出能合理描述岩石微元强度的参量,采用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能够反映残余强度的单轴压缩下岩石损伤统计本构理论模型.并利用伺服控制试验系统(RMT-150B)对石灰岩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得到合理的石灰岩损伤统计本构关系,并验证了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5.
对四川藏族地区阿坝州民居建筑的石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运用ADINA有限元软件对试验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研究石砌体抗压强度、石砌体沿通缝抗拉强度以及石砌体沿齿缝抗拉强度。结果表明:石砌体力学性能试验曲线和数值模拟曲线均有明显的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和软化阶段,试验值和数值模拟值误差较小,数值模拟合理,可以代替试验值分析使用;砂浆所在位置是薄弱环节,裂缝位置大多出现在力学性能较为薄弱的黄泥砂浆位置上;在通缝截面和齿缝截面对比中,缝的位置将直接影响模型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6.
采用分区描述理论,把混凝土CT图像分为安全区、损伤进行区和破损区进行研究。在对分区结果进行量化描述的基础上,实现对损伤演化细观规律和机理的研究,用以揭示损伤分布的不均匀性、损伤出现和发展的阶段性和突发性,从机理上解释了损伤门槛值的存在,并确定了该值。  相似文献   

17.
在熵损失下得到了尺度参数的最小风险同变估计的精确形式, 并讨论了一类形如[cTα+d]-1的估计的容许性; 考虑形状参数的估计方法, 进一步给出了熵损失下定数渐进删失Weibull分布两参数都未知时尺度参数的估计.  相似文献   

18.
利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的模拟能力来代替传统的方法,建立灌芯砌体的本构模型,对比模拟结果,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从模型的预测值和试验值可以看出,训练后的模型具有较高的学习精度和较好的泛化能力,可以保证在结构问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