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科普具有公益性、全民性、经常性、社会性的特点,这对作为科普工作推进者的科普人才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提高科普工作水平,促进科技创新,到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普人才的科学素养需要不断提高。科普文献资源为科普工作人员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在北京天文馆现有文献资源体系的基础上,围绕科普文献资源库及实体资源库的建设情况,进行科普文献资源需求调研,为北京天文馆天文馆提供高效优质的科普研究基础支撑,使北京天文馆文献资源更好地为科普研究从业人员服务。  相似文献   

2.
上海奉贤区西渡学校是上海市花园单位,也是区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学校积极开展了各项科普教育工作,并探索出一种"依托社会资源,开发校本培训,发展学校教学"的科  相似文献   

3.
马玲霞 《科技信息》2012,(18):445-445
一、当前农民培训存在问题随着国家先后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科技入户工程","百万农民培训工程","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工程"等多项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大大提高了农民科技种田,科技养殖,科技示范的水平,增加了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用得上、留得住、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广了一批新科技、新品种、新成果;推进了广大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科普场馆是科普工作的重要设施,是长期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展览、科技培训等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对国家的科普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重点探讨当前我国科普场馆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建设科普场馆,才能完成发挥其科普教育功能、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职能进行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5.
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担任科学教学的教师应多思考、多探究、多实践、多总结,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在科学知识传授过程中,要注重如何充分利用各类社会科普资源,加大科普教育的力度,从而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科技文化素质,努力为国家科技发展储备优秀的后备力量。  相似文献   

6.
科普志愿服务是科技馆完成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由于起步晚、专业性要求高等因素的存在,目前科普志愿组织中人员虽然不少,但仍然无法保证满足公众对科技传播的需求。本文提出深化科普志愿服务的四点建议,一是健全组织架构,完善管理制度;二是加强队伍建设,规范运行模式;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提升科学素养;四是畅通信息渠道,搭建互动平台;以此更好地发挥科普志愿服务作用,助力公益科普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十五”期间,临沧市农村科普工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目标,以科技培训和科普示范为主要手段,以科普宣传及科技下乡为重点内容,广泛开展了面向“三农”的各项科技服务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正>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科学技术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决定于2015年5月16—24日举办主题为"创新创业科技惠民"的201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201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将采用科技下乡、科技展览、科技咨询、科普讲座、科普电影、科普视频、科普讲解、科普摄影、科普乐园、科普游戏、科普节目、公众科学日、科技游园会、科普图书展览、科普产品博览、网络互动科普等多种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解析阻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原因,探究了新媒体时代可通过强化新媒体的科技传播责任;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进行校园科学教育改革;建立完善的科普体系;构建共享的科学研究氛围;加强公众科学素养的理论研究等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0.
邓爱华 《科技潮》2011,(10):8-15
近日,《北京"十二五"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以下简称《科普规划》)发布,到2015年,北京市将塑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普场馆、科普活动、科普栏目等原创科普品牌,新建和改扩建50家科普场馆,百家科研单位将设"开放日",非涉密的科技项目研究进展将及时向公众发布、公众科学素质达标率将超过12%。这些目标的设立考虑了哪些因素?《科普规划》提出了打造"科普原创之都"、创造"北京科普品牌"的全新概念,积极探索科普产业发展路径,以及实现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等,这些是基于什么考虑?《科普规划》能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科普规划》有何创新点?日前,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下面听听他们对《科普规划》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11.
李军 《天津科技》2014,(7):37-38
在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如何进一步认识、推动、强化科普教育,是当前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命题。就《纲要》的定义、理念,科普教育中科技实践活动的特点,必须把握的原则和科学评价,充分动员社会资源,明确教师责任以及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进行客观梳理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实施性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国科协九大")以来,中国的科普事业稳步发展,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和科普生态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创新发展的科普之翼更加强劲有力.面向未来,"十四五"期间,中国应该致力建设高质量科普体系,发挥科普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努力建设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分析近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相关数据发现,“与人交谈”方式是中国农村居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影响农村居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因素。“与人交谈”是人际传播的重要内容,人际传播在中国农村科普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决定了中国农村科普方式。分析了当前“与人交谈”方式影响下,中国农村在提升农民实用科学素质方面以“意见领袖”、“共同体”等为纽带的农村科普方式,提出应充分利用农村“与人交谈”方式,转变思维方式,通过扶持发展农村“草根科普力量”等进一步全面提升中国农民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大众媒体科学普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大众媒体科学普及能力不足的社会原因,表明中国科普事业存在专业化科普力度不够、科学性和可读性难以兼顾、缺少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传播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全社会对大众媒体科学普及事业支持力度不够、大众媒体话语体系和科学话语体系转换困难、部分大众媒体从业人员科学基础和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等。为提升大众媒体科学普及能力,建议多渠道加大对媒体科普的支持力度、加强媒体科普人才培养和培训、全流程提升媒体科学普及质量。  相似文献   

15.
 从微观政治学视角,对中国大学领导层和教师基于目前大学评价情境下的科普态度做了初步分析。大学拥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资源、研究资源和人力资源,在科普方面拥有独具特色的科普优势,可以在科普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扮演关键角色。近年来,大学科普受到社会各界和大学自身的重视,但整体上看大学科普的发展状况还很不理想,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问题的产生涉及许多复杂原因,但从微观政治学视角看,大学内外的各种评价制度对大学领导层和教师的科普态度产生相当直接的影响,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大学拥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资源、研究资源、设施资源和人力资源,在科普方面拥有独具特色的科普优势,可以在科普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扮演关键角色。科普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大学这支生力军。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大学科普的发展状况还很不理想,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推进大学科普需要系统的思考和模式设计,并从政府部门、大学、大学科普评价3个层面,对如何推进中国大学科普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大学科普推进模式选择的宏观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应急科普内容的演变特点,以2020年1月20日至2月29日期间《科普中国》《丁香医生》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应急管理部4个微信公众号应急科普推文为研究对象,提取推文关键词,通过共词分析法对划分的4个时间段内应急科普推文内容关键词进行网络特征解析。研究发现,应急科普内容以防护为主,以戴口罩、勤洗手、通风以及健康监测等为主要防护措施,少外出为主要建议,科普内容除面向普通微信用户外还面向特定群体。随着疫情逐渐被控制,防护措施相关的衍生词慢慢变少,少外出演变成少聚集,以居家为主的防护慢慢转变成复工防护和办公场所的防护。科学家为此次疫情科普做出巨大贡献,科研成果转换成科普知识需要一定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8.
采纳贝尔纳的科学传播理念,探讨了科学传播的内涵及其与科学普及的关系,认为科学普及应在科学传播事业中发挥其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科学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科学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科学文化普及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全民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以提高全民素质.科学文化普及应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力量,努力营造科学、健康、文明生活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中国科普人才建设现状发现,中国科普人才队伍的总量与结构仍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科普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已不能适应形势需要。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求,必须正确认识科普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从组织建设基础着手,加快发展科普人才教育,抢占世界高端科普发展制高点,创新区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构筑协同创新人才共同体建设,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