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校学生生态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生态道德责任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通过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理性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
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校学生生态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生态道德责任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通过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理性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3.
于欢  李楠  刘畅 《科技信息》2013,(1):443-443,449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单独一节专门论述,并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理念,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改变旧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发展观、新价值观;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全民动员,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化是坚持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文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生态文化反映了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基于此,要深刻领会生态文化的内涵,认识生态文化建设的价值,积极探索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5.
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入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人们重新审视两者的关系提供了可能,科学发展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则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指明了路径。  相似文献   

6.
关存先 《太原科技》2008,168(1):10-1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科学发展观、立足以人为本来调整人际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列为实现小康社会的5个奋斗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成果。它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十分密切,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当前我国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矛盾的战略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美丽中国”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生态文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向度,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的必然的结果,是科学发展观的自然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充分体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追求.“美丽中国”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出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的前提下,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重大理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继承和发展,不仅有着重大理论意义,更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十六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红杰 《科技信息》2008,(1):268-268
十六大以来,在实现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党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执政理念,务实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生态理念的树立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我们不仅要正确地对待人生、对待社会,而且要正确地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做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这体现了一种新的道德教育价值——生态人格教育的本体价值。生态人格教育的终极道德发展价值是唤起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形成环境保护的自律精神,它包括生态意识及其伦理良知的价值、生活意念与生活方式品质的价值以及法律意识与自律规范尊崇的培养价值。生态人格教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有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生态道德是以人与自然的伦理回归为逻辑起点,是保护生态平衡和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它决定人类对自然环境和一切生物应承担的道德义务,也使加强生态道德培育具有了后工业化时代的广泛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道德的理论基础,包括生态道德的生态价值观、生态补偿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和生态公平观,然后对生态道德作为提高人类的生态觉悟、促使人类保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进行了分析,最后,尝试探索出生态道德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3.
王蕾 《菏泽师专学报》2012,(4):10-12,20
科学发展观在关于发展目的问题上,主张以生态良好为根本手段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问题上,坚持以践行生态正义为促进自然生态良好的根本动力;在人与人、社会之间关系问题上,强调以实现生态公平为推进社会生态良好的根本准则。可见,它即坚持以人为本,又倡导生态伦理,因而是一种实现了以人为本与生态伦理完美对接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有着不同于本科院校德育教育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使得高职院校模仿本科院校的德育教育存在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理念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德育教育创新。高职德育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约理念是一致的,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应当贯彻到高职德育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人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凸显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享观、人与自然的平等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人与自然的人文关怀观;其时代价值升华了"生态人"理论的人学价值,深化了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深刻内涵与外延,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要求和深层基础.环境伦理是研究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应用伦理,它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在价值上存在着一致性.科学的环境伦理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支撑.立足科学发展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环境伦理的各个流派,实现环境伦理的观念和理论创新,突出其应用性和实践性,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建设提供环境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世界是以人为主体的世界,是一个被人性化了的世界。生活世界的哲学观本质上就是对人的关注和重视。针对目前高校德育实施没有突出主体性、远离“生活世界”、德育过程不够人性化等问题,借鉴和吸收科学的生活世界观,实现德育价值、德育内容、德育手段等方面的转变,以便进一步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水资源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本文阐述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经历的四个阶段,得出我国现代水利的核心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分析r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之后,提出了破解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方法.文中提出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依存、开发、掠夺、和谐)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文章分析认为我国水资源面临洪涝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四大问题的挑战.最后文章按照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分别从给洪水以出路、建立高效节水型社会、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发展绿色经济严格排污权管理四个方面针对面临的四大问题提出破解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德育教育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作为大学生自己的组织,学生绿色社团在大学生生态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高校绿色社团宣传引领、实践推动、公益号召和服务地方作用的发挥,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