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丰富生活世界的疏离是造成高校德育困境的重要原因。生活世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动的"教育场"。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力疲软的现实困境,需要根植在生活的沃土上,以鲜活的生活世界为中心,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过程的生成性,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培养高雅情趣,完善道德人格,追寻人生意义,实现教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必然需求,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诉求的自然选择.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教育内容理想化、教育方法呆板化、教育环境复杂化等问题,对此需要从内容上侧重关注生活世界、方法上注重教育过程、 环境上贴近学生生活来寻找两者的融合点.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方式,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代脉搏相融通的一种教育理念,同时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一种重要教育方法,具有整体性、贴近性、真实性、实践性等特点,并且有重要的、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和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生活世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趋势。历史镜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生活世界相对接的,然而随着工具理性的抬头与价值理性的日渐式微,思想政治教育逐渐疏离生活世界。本文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疏离生活世界而产生的困境,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生活世界的必然性,并提出对接生活世界的实践路径,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理念和重要方式。“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走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学说,都告诉我们:充满教学活力的课堂,必须先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高中思想政治实施生活化教学,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的反映,规定了教学运用的操作程序及策略。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模式包括确定生活主题——模拟生活情境——解除生活疑惑——践行回归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要防止误区,并且教师不应机械地套用,要根据自身能力、学校的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变通地采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取向,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存在的不足,并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出了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想政治话语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真的价值诉求与教育实效。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入主体失语、内容唯理、方式独白的困境中。追求话语真实是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价值重构的应有之义。实现个体真实、关注生活世界、达成平等对话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范式,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9.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神圣的育人使命。在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国际国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的状况不尽如人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需要解决两个突出问题: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生活融合不够的问题;其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的问题。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需要建构全新的教育模式,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学目标要贴近学生生活;第二,教学案例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第三,教学方法要便于师生互动;第四,教学设计要基于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要体现出思想政治教学应立足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笔者从思想政治课生活化原因出发,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思想政治课实施生活化教学设计的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给每一位学生以具体的生活指导;要加大对大学生人生的指导意义;要在大学生价值实现上给他们以指导。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2.
社会在生命教育的精神向度上存在一定偏差,没有体现出生命教育追求生命之真善美的精神诉求。生命教育应探究生命的真谛,确立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与追求完满提高生命质量相统一的理性人生向度,彰显生命之真;应关注生命发展,凸现爱心与善行相统一的人文关怀精神向度,崇尚生命之善;应承担生命责任,构建自然美与社会美相统一的时代人生价值向度,弘扬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状态观察、逻辑分析等方法,阐述了绿色奥运的传播及其环境教育的意蕴,结果表明:绿色奥运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生活与绿色思想结缘,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奥运的传播实际上是将人的生命引向意义的追求,反映了回归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能再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上,应加大改革力度,从培养目标上要向多样化的以健康、娱乐、生活为目标的多功能教育发展。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体育成为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一部分,并逐步内化为一种品格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学生无视生命、伤害生命的事件逐渐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对武汉两所高校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尚未真正理解并领悟生命的真正含义,他们希望得到引导,但高校生命教育却十分欠缺.笔者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生命观出现偏差的原因,并提出了高校加强生命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幼儿园教学中,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使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这种价值取向违背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发展打好基础"的原则。幼儿园数学教育价值取向,就是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因而除了传统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之外,应该将诸如习惯、耐心、意志、恒心、敏捷性、灵活性等非智力素质纳入幼儿园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生命教育基础上延伸和发展起来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属于素质教育范畴的综合人文课程。相关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仅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综合人文价值,还有助于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是价值主义思想的教育,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全人教育,是人骨头里面的文化教育,是生命个体的实践教育。实施课程建设,应围绕"尊重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的价值目标,参照"人之所以为人""让人成其为人""以人育人""用生命教育生命"的价值理念,遵循生命成长和发展的逻辑。其终极目标,使受教育者知悉生命的价值,增长生存的智慧,培育生活的信仰,最终获得生命的尊严,实现人生幸福。  相似文献   

18.
探索生命之真、发现生命之美的生命教育,应是高校德育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只有让学生充分理解生命的有限性、脆弱性、不可重复性、一过性,才会使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才能与他人、社会、自然处于和谐状态之中并为生命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审美化”最早出现在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表现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模糊化。诸多后现代理论家就“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后现代大众文化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历史发展和重要特征。国内就“日常生活审美化”展开了激烈讨论,涉及“日常生活审美化”观念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价值。“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对于我国当下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