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中分析了萨拉.玛格丽特.福勒的代表作《十九世纪妇女》,旨在探讨该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意义。《十九世纪妇女》颠覆了男权文化中传统妇女形象,构建了新的女性形象——"米涅瓦"和"缪斯"。福勒认为女性如同"米涅瓦"和"缪斯"的一个复合体,融入了两种相反却又相互交融的气质,即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能量与和谐力量与美丽智慧与爱的统一体。福勒对女性形象的新定义为女性争取平等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了女性差异性理论,并且具有模糊的雌雄同体的理想,对后来的女权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江永聪 《科技信息》2011,(12):157-157
在汤亭亭作品《女勇士》中,女权主义思想浓厚的女性形象被塑造得十分突出,男性形象甚至没有直接出场,没有直接说话,基本上整体消声,然而隐藏在这些男性形象背后所代表的却是旧男权主义为主导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父权社会,其影响深远,无处不在。本文以第一部分"无名女子"为例,分析旧男权主义思想如何在《女勇士》中被呈现,并从现实意义出发,警惕当今社会旧男权主义思想的重演和加剧。  相似文献   

3.
威廉·布莱克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伦敦》是其著名诗集《经验之歌》中备受关注的一篇。文章运用现代文体学理论,从表层结构变异、深层结构变异现象和过分规范化现象进行分析,旨在帮助提高对该诗的理解和对英语诗歌的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4.
赵宝荣 《科技信息》2010,(36):I0135-I0135,I0137
生态女性主义是妇女解放运动与生态运动在20世纪中期以后逐渐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批评方法。以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为支撑点,来分析托尼·莫里森的新作《慈悲》中描绘的17世纪北美殖民地初期蓄奴制社会状况。在父权和奴隶制度下男性对女性的控制及对大自然的破坏,反映女性对自由的挣扎,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对大自然迫害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5.
运用空间叙事理论分析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的短篇小说《请买票》,认为电车行程、电车内部空间、斯达秋兹游艺会和车站休息室等营造的地志空间描绘了人们的鲁莽和内心的空虚,以及男性想掌控两性关系的心态和女性报复的盲目性。男性女性之间恒定的社会空间差距注定了以安妮为代表的女性无法在与托马斯为代表的男性冲突中取胜。劳伦斯还使用了反复出现的“隐喻”和“意象”空间叙事策略。空间叙事艺术对主题的表达,人物的刻画,艺术感染力的表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世界公民》通过一个东方哲学家从伦敦写给其东方朋友的123封信,反映了18世纪英国社会、政治生活的面貌。作者运用讽刺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对英国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逾矩的罪人》是劳伦斯作品中一部颇具现代风格的婚外恋小说。用卡尔·荣格的原型分析理论解读《逾距的罪人》中的悍妇和“大母亲”这两位主要女性人物的原型,揭示劳伦斯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期待、憎恨和恐惧的矛盾心理,以及女性意识对男性权威的挑战与征服。  相似文献   

8.
玛丽雅姆与莱拉作为《灿烂千阳》中代表着两种不同时代与背景的女性角色,她们既有着先后传承的相似之处,又因其生活环境与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迥异的人物性格与斗争方式。借助被称为"女权主义圣经"的西蒙·德·波伏娃所著的《第二性》为基本分析工具,探讨了在阿富汗特定社会背景下女主人公玛丽雅姆与莱拉的性格特质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高婧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9):97-100
《我的安东尼亚》与《菊花》均为美国20世纪前半期的作品,它们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女性与自然的生存状态及相互关系。依据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可从女性在男性世界的斗争、女性在自然世界的融合以及女性在自我世界的坚韧三个层面探视作者的性别差异对于生态女性主义文本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金色笔记》以女性作家为主人公,以作家自身的自传经历为依托,向读者呈现出女性作家在成长与发展中融合其自身存在的"男性气质"的过程,以分析心理学派创始人荣格的阿尼玛("女性气质")与阿尼姆斯("男性气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金色笔记》中的女主人公在男性社会中从彷徨、恐惧到融合自己身上的"男性气质"进行创作的过程。小说深刻地揭示出:要想真正面对自己,完整地生活,女性作家必须融合其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11.
《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时候轰动了英国文坛。从小被不幸家庭生活深深影响的玛丽排斥婚姻和男性,她的无意识与社会现实的碰撞迫使她仓促结婚,而这场婚姻则是她整个人生悲剧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作家要求用女性话语颠覆男性权威话语,重构女性形象,但是在小说《情人》中人们看到传统的道德观念仍在起着作用,男性在某种程度上仍是法权的代表,女性角色虽已摆脱了依附性,可男性社会所组成的巨网仍压抑着、窒息着女性。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于男性作家经常塑造的理想女性形象,李娃身上表现了更多的女性自我意识,但其在与荥阳公子的交往过程中所体现的独立、成熟、理智、冷静、主动、掌控昭显的却是传统价值观念中的所谓"男性气质",《李娃传》的大团圆结局不仅是民间趣味的胜利,更是"男性气质"优越性的曲折表现。  相似文献   

14.
倾注本雅明13年心血的《拱廊计划》是他从1926年起的最早笔录到他1940年自杀前不久的若干有关文化、历史、哲学、经济、建筑方面所收集的材料和笔记。他通过对巴黎拱廊街的研究完成了对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实质的隐喻或剖析。本雅明在《拱廊计划》中采取的最主要的表征方法被称为"辩证意象"(dialectical images)或"定格的辩证法"(dialectical at a standstill)。  相似文献   

15.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了广大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本文针对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与金钱主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黄墙纸》被认为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1860—1935)的短篇杰作。从新历史主义批评角度的三个方面:《黄墙纸》作者吉尔曼的生活经历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小说写作时的社会背景,尤其是19世纪中产阶级妇女的处境以及《黄墙纸》和其它创作于19世纪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中产阶级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所受到的来自社会和男性的双重压迫,探究了《黄墙纸》中女主人公“我”最终发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英国19世纪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作为时代道德的扫描仪和良知的打印机,通过持续不断地关注底层和良知的方式为世人构建了一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世界,相反相成了那个伟大的物质世界,赢得了他个人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同时也为英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本文在对狄更斯的缅怀和对《双城记》的再读以及对小说中重点情节再现的基础上,从狄更斯以及《双城记》看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分析了人类文化强大的载体在于"以人为本";打造文化强国的基础在于"正视问题";最终提出了"最好的时代"期待"狄更斯式"的伟大作家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对女性的关注及其显著的“女儿化”特征,自然容易使人把它跟西方现当代的“女权主义”思想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联系起来,并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来考察曹雪芹的女性观。作为男性的曹雪芹无法完全摆脱传统文化中的男性中心意识,因此难免受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的怀疑和批判,但曹雪芹确实在《红楼梦》中为女性说话,对“父权制”或“男性中心主义”进行批判。《红楼梦》中有关女性的话语具有“复合的双声性”。  相似文献   

19.
玛丽莲·罗宾逊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她的作品题材大多与环境息息相关,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环境问题.《管家》是她的第一部小说,国内学界对它的介绍和研究还比较匮乏.文章运用劳伦斯·布伊尔的地方理论来探讨《管家》中的二元对立.一方面,地方被人为地划分为两个互为对立的部分:人类与自然;另一方面,在人类社会内部,男性与女性处于对立状态,两性不平等现象特别严重.有鉴于此,罗宾逊希冀改变这种现状,呼吁人类突破地方局限,实现地方的统一,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两性之间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尤其是战后的世界文学中,传统的宏大叙事很大程度上不再受到赞美和宣扬,反而成为了被消解、被颠覆的对象。美国作品《在路上》和日本作品《挪威的森林》就是其代表。究其原因,这种现象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美日两国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同时政治变得保守,人们精神世界空虚,人情冷漠,信仰丧失,迷惘困惑,不再相信崇高,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两部作品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