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四库全书总目》分类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目》分类法集我国古籍“四分法”之大成,是传统分类法的典型。文章概述了《总目》分类法在建立完善的分类体系、制定可行的分类规则及对具体类目的处置等方面的贡献,同时分析了其在分类意识及价值取向上的偏颇。  相似文献   

2.
以五部分类法为基础实行图书分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虹 《甘肃科技》2007,23(12):143-145,120
以"丛书部"设置为象征的五部分类法出现于祁理孙的"四部汇",正式提出于《书目答问》。五部分类法是对传统四部分类法的继承和超越,而"丛书部"则是五部分类法的价值所在。"中图法"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图书的现状,应以五部分类法为基础实行实行图书分类的"新旧并行制"。  相似文献   

3.
公安学科与公安科学之间存在重要的关联性,公安学与公安技术学两门一级学科的发展步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但公安科学文献分类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依然止步不前,尤其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公安科学类目呈现出明显的弊端,公安科学文献分类与公安学科之间关联不匹配的状况逐渐凸显。通过对《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公安科学类目的现状、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的分析,从微观层面提出科学构建公安科学文献分类体系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4.
《七志》、《七录》是我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目录学家王俭、阮孝绪编撰的两部重要目录学著作,也是古典目录学史上的私家开端之作。它们上承《七略》体制,又有创新。二书的分类精神、目录体系以及丰富的史料为后世完善四分法和史志目录所借鉴吸取。通过对王、阮简介及二书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凸显出《七志》、《七录》在古典目录学史上的文化贡献。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合并后统一图书分类法工作的紧迫性,探讨了统一图书分类法的方案、原则、方法及步骤,分析了在统一图书分类的实际工作中会出现的具体问题,指出《中图法》是分类标引标准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使用的分类法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科的细化及规范,使草原学已不能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完整体现,草原的综合顺序分类发生了变化.本文对《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以下简称《中图法》)中的S812草原学、草地学,S54饲料作物、牧草的内容提出一些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同一主题图书分属不同类目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着分类是为使用的最终目的,指出各图书馆可制定适合本馆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使用办法,从而达到归类一致,最大限度地实现馆藏图书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郑樵(1104一1162)字渔仲,号夹,自称西溪遗民,福建路兴军兴化(今莆田县)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还是一个有贡献的文献学家、目录学家。他的“会通”观点不仅贯穿他的史学著作,也体现在他的图书文献分类体系中。《通志》中的《校徽略》、《艺文略》、《图谱略》系统地反映了郑推研究图书文献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校做略》从理论上阐明了他在文献收集、分类编目等方面的理论思想,《艺文略》和《图谱略》,则是他理论的具体贯彻和应用。本文试从图书文献、分类编目两方面来阐述郑樵对图书文献学的贡献。一、对图书文微理论的贡田…  相似文献   

9.
冯留燕 《科技信息》2011,(1):186-186,159
地方文献是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地方文献的涵义、特征、范围及目前的分类进行分析,提出《中图法》是地方文献分类的依据,同时力图构建地方文献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英语类馆藏图书主要种类的介绍,结合分类实践,分析现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H31"英语类目设置局限,提出局部调整类目体系,区分专业英语图书、英语专业图书及公共英语图书的分类,扩充类目,修订类目名称,加强类目注释说明等建议,以促进《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类目设置更加科学和完善,更好地满足图书分类工作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1.
王引之的《经义述闻》体现了许多训诂方法:利用因声求义来明通假、求语源;运用语法勘正错讹;在语言环境下考求字义文义;利用校勘来判断正误;总结全书通例等。对《经义述闻》予以爬梳可以更充分地发现科学的训诂方法,使得《经义述闻》成为训诂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2.
北京大学编纂的《全宋诗》及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全宋诗订补》均失收吉安地区古代诗人龙仁夫、刘诜、刘彦章、李珏及其诗作,实属档案工作疏漏。现据《全宋诗》编纂凡例精神,对入元前即有诗作后来仕之及入元隐居不仕的四位诗人及其诗作搜罗补缀。  相似文献   

13.
北宋贾昌朝所撰《群经音辨》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基础上,对群经中的1000多个常见异读字专门进行了整理、分类和辨析,它不仅是一部重要的音义著作,还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同形异音异义词词典。作为一部工具书,《群经音辨》在编排体例、训释方式等方面都体现了其规范性和科学性,对后世的辞书编纂颇有启发,因而在我国辞书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史传文体是古代,尤其是南北朝文体中一种重要文体,其渊源有自,章法可循。古人重史,源于人们对史学性质、史传体例和史传撰述的认识。其中,他们又将科学地合理地建构史传体例作为撰述的重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实践。体例确定之后,写什么,怎么写,随即进入实际撰述阶段,其成败得失,由史家的史识、史笔、史才所决定。南朝现存的范晔《后汉书》、沈约《宋书》、萧子显《齐书》,便是严依这一撰述规律而被历史保存下来的典范之作。它们既是后人研究后汉、宋、齐历史的重要资料,又是探讨研究南朝史传文体的重要范本。其撰述成功,再现了南朝史传文体蓬勃兴起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清代著名学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是成就卓异的训诂力作,也是后世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以往研究者多注重<毛诗传笺通释>因声求义的训诂特色,而其在修辞学方面的贡献,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事实上,马氏在训诂解经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修辞现象,归纳出若干修辞条例,并由修辞以通训诂,从而纠正了前人的诸多错误,对后世修辞学的创立亦有...  相似文献   

16.
敦煌法藏文献《丧礼服制度》写本残卷内容多本唐人杜佑新制《唐礼图》,该卷是研治唐代《丧服图》的存世罕见的重要文本,尤其是杜佑撰《唐礼图》十五卷,今不详,唯见于此残卷.文章结合相关礼书对残卷内容及杜佑礼图之作进行考释,认为残卷有部分错误,然《丧礼图》内容较之前代有不少创新之处,又杜佑《唐礼图》为礼学史上的创新之作.  相似文献   

17.
“前《蜀道难》”是对李白《蜀道难》以前的萧纲、刘孝威、阴铿、张文琮等诗人的古乐府旧题之作的统称。李白的《蜀道难》成就和影响最大,但前《蜀道难》也各有特色。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展现了蜀道之艰险难行,同时还以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和严整、简洁、平实与谐和的语言风貌,在内容角度、情感表达、句法音韵等方面共同为李白《蜀道难》的继承创新奠定了基础。前《蜀道难》,其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先秦古籍《山海经》与美国当代科幻影片《阿凡达》都以神奇的幻想为基础,给世人展现出一个万物有灵的世界。但《山海经》所体现的是人类最初的原始神话思维,而《阿凡达》却是以现代科技和幻想结合产生的一种新的幻想型作品。通过两者的对比,从中对古今幻想型作品进行比较,进一步探析当代中国幻想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9.
根据目前所见资料,"古琴"一词最早见于北周庾信的诗《幽居值春》,而到了唐代"古琴"已是常见之词,后沿至明清而不绝。"古琴"一词蕴含着诸多文化因素:有社会变迁的缘故;有文学与语言的发展变化;有古琴自身历史发展的原因;更有其它中外乐器不断交流冲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据调查,今湖南怀化、长沙,浙江余杭、绍兴、宁波等地的部分方言中仍然保留了早期古汉语“居”用为“蹲”的现象。而对其相关文化背景的研究显示,商代和商代以前,蹲居是中国古人放置和休息身体的主要方式之一。周代以后,由于更多坐具的出现,尤其是礼文化的流行,上层社会和书面语言秉持正统的礼仪观,将蹲居排斥在外。可是由于跟人身体行为相关的口语所具有的特殊的稳定性,同时作为一种非常容易实现的放置和休息身体的方式,即使周代以后在没有坐具和不太强调礼仪的场合,蹲居仍然会被采用。这就是“居”用为“蹲”能够在方言中保留至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