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今江苏省南北产业转移的话题热得发烫,接轨苏南、融入苏南、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的文章不时见诸报端。但是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南北产业转移必须放到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链延伸的大背景下,接受国际分工。苏北地区也要跳出刻意追随苏南发展模式的潜在影响,准确定位苏北经济的发展战略和应对之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找准与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抓住这次战略机遇期,将区域经济迅速融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  相似文献   

2.
黄镠  刘金红 《科技与经济》2013,26(2):101-105
利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动态地分析了江苏省1996-2010年的经济发展状况.得出结论:江苏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往的惯性增长,产业结构和区位条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偏低,并没有想象的高;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升级尽管走在全国的前列,但仍然滞后于江苏的经济增长,传统的优越的区位条件已对苏南经济的增长形成阻碍;江苏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区位条件并没有持续的改善,苏南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大于苏中、苏北地区,可区位因素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表现为苏北、苏中大于苏南地区;要想江苏经济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转变经济发展观念、放缓增长速度、调整产业结构、南北联动发展、苏南区位优势再造、苏中、苏北区位优势跟进.  相似文献   

3.
仲秋时节,来自浙江、上海及江苏苏南地区的13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奔赴江苏宿迁、灌南、盐城等地,开展“长三角民营科技企业苏北行”活动。经过数天的考察与洽谈,两省一市的客商们纷纷对投资苏北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共有16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和协议,协议总投资7.65亿元,合作项目涉及纺织、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玩具制造等多个行业。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市场发育最好、产业关联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举办“长三角民营企业苏北行”活动是推动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区域间创新创业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的重要举措。通过苏北行活动进一步展现了苏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经过和当地政府部门、企业间的洽谈,客商们了解了苏北一系列投资政策、生产成本等后发优势,有效地激活了上海、浙江和苏南地区民营科技企业的人才、机制、品牌、资金等比较优势,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资金、技术、智力等创新资源的区域优化配置。不仅拓展了长三角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空间,也将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共同繁荣与发展。使上海、浙江和苏南地区的发展与苏北的发展相得益彰,最终实现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的苏北地区是江苏省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苏北经济,缩小与苏南地区的发展差距,是实现江苏省“两个率先”目标、促进江苏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产业集群能够通过深化产业分工、大力吸引生产要素集聚,促进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形成区域品牌及集群文化,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本文结合苏北地区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的现状,提出苏北地区要立足当地优势,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着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加强区域品牌建设和制度创新,促进苏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5.
苏南地区14个县级区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县域经济地区,通过阐述休闲产业的内涵,分析了苏南县域经济发展休闲产业的有利条件,构想了苏南县域经济可发展休闲农业、休闲旅游业、休闲房地产业、休闲体育健身业等休闲产业类型,提出苏南县域经济发展休闲产业必须要转变社会观念,开展休闲与消费、休闲与经济、休闲与产业的研究与教育;要将人文内涵与休闲产业有机结合,开发特色休闲产品;要增加休闲产业高级要素的投入,提升休闲服务水平;要加强休闲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和增强休闲承载力及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历史原因,苏北、苏南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发展不平衡。根据调查数据,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分析苏北与苏南地区中小学生体质存在的差异,为全面了解苏北地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高中小学体育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组被反复引用的数据: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世界各地的创意产业,发展有如万马奔腾,“资本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已经到来”,这句口号已经成为名言。忽如一夜春风来,创意产业在中国吐蕊竞放,北京、上海、深圳……创意产业已成国内各大城市重头戏。面对这块诱人的“蛋糕”,苏南地区一些城市开始跃跃欲试,创意产业的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本期《关注》,聚焦“创意产业”,密切关注苏南地区创意产业的动态。当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合在苏南这块越来越珍贵的土地上延续扩展的时候,创意产业能否为苏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企业密度、产业关联与产业集群化转移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企业密度的变化是产业集群化转移的基础,多向的产业关联是产业集群化转移的内在要求,企业密度、产业关联与产业集群化转移存在较稳定的三角关系.基于江苏省2002、2007年投入产出表,以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将产业部门划分为敏感关联型、影响关联型、感应关联型和迟钝关联型4种类型,并从制造业中选取13个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江苏省企业密度、产业关联与产业集群化转移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分为3个阶段:苏南地区企业密度快速增长、产业链深化阶段;苏中地区接受敏感关联型产业集群化转移阶段;苏北地区承接敏感关联型和影响关联型产业集群化转移阶段.  相似文献   

9.
苏北的经济严重的落后于苏南,成为了江苏经济的软肋,可以说是拖了江苏发展的后腿,整体的看苏北的落后主要还是在工业方面,工业化的落后使得苏北的经济于苏南的差距在不断的扩大。工业化的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动苏北经济发展的命脉就是在于加快苏北的工业化进程。文章分析了苏北落后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发展苏北工业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黄婧 《华东科技》2007,(9):20-21
提到江苏的经济,大部分人恐怕会想到“富”、“发达”这样的字眼,与此同时,脑海中浮现的大约是苏州、无锡这些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城市。的确,无论是工业还是服务业,苏南地区都走在了苏北地区之前。如何发展苏北经济,成为了政府和学者们都在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海牙规则》确立了海运承运人对航海过失造成的货损免责,航海过失可分为驾船过失和管船过失。但承运人对管货过失造成的货损应承担赔偿责任。区分航海过失,尤其是管船过失与管货过失,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近百的来,有关于此的争议不同涌现,国际上要求废除航海过失免责的呼声日益高涨,《汉堡规则》虽废除了航海过失免责,但亦未被国际社会所接受。文章探讨了航海过失与管货过失的区分标准,并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承运人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2.
党内关系的和谐状态不仅是衡量党的自身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党内和谐是党群和谐的根本,对党群关系和谐与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必须通过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党内关系的和谐状态不仅是衡量党的自身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党内和谐是党群和谐的根本,对党群关系和谐与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必须通过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农民收入问题影响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影响到农业生产能力,是“三农”的根本问题。从农民、农村、农业三个角度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政府从国有银行退出的艰巨性和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建立真正债关系的艰巨性的角度,对国家通过注资的方式改造国有商业银行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决不是简单通过注资就可以一蹴而就的。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浅谈语言在馆员与读者沟通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正确运用符号语言与体态语言对改善馆员服务态度、提高馆员服务质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论述了智能化电能表及自动抄表系统的组成、特点,以及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几种主要智能化电能表和自动抄表系统的方式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载体之一。它作为媒体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一种对社会影响颇大的公共语言行为。时下新闻语言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到新闻媒体的自身发展和社会用语的纯净。为了使新闻语言沿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具体阐述了新闻语言弊病的表现形式和原因,希望能给新闻语言的规范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建设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我国电子政府的发展现状出发,以上海市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为例,对我国各级电子政府建设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及面临的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基点,建设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府,最后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以利真正提高政府的绩效,让公众从中获得真正的收益.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最权威的诗歌刊物《,诗刊》无疑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潮流,并引领着文学的走向。研究自1957年1月到1965年停刊的《诗刊》,可以清晰地把握当时的诗坛动态和文学环境,不失为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一份生动史料。本文着重考察的是《诗刊》如何以对“五四”以来新诗人的重估和对新诗史的重构,完成了新诗在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