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山西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山西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竞争优势以及国际旅游产业各部门收入与国际旅游总收入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山西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山西省国际旅游产业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8-2012年甘肃省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及构成数据,对甘肃国际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偏离份额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甘肃省国际旅游产业各部门总体增长态势较好,大多数部门产业结构低于全国水平,甘肃国际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较高,但优势不明显,各部门之间竞争力水平差距大.因此,从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角度提出调整和优化甘肃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的偏离-份额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全国国际旅游产业为参照系,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产业结构变化指数和专业化指数,对山东省旅游创汇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山东省国际旅游产业总体结构效果指数为1.008,竞争力效果指数为1.36.旅游产业结构变化指数较小,专业化指数相对稳定.表明山东省国际旅游产业总体结构一般,没有向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但产业竞争力较强.针对各部门实际状况,规划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旅游统计数据为基础探寻省域旅游产业部门的结构是否合理,并综合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辽宁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竞争优势、部门收入与总收入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辽宁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基本合理,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产业各部门对旅游外汇收入影响的大小依次为长途交通>商品销售>餐饮>住宿>其他>娱乐>游览>市内交通>邮电通信.同时认为,应大力发展旅游交通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住宿、餐饮部门结构,提高经营效率;优化娱乐部门结构,提高竞争力;开发景观旅游产品,促进游览部门发展.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信息熵可以较准确地刻画产业结构总体演变过程,可以反映城市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通过对比各相关地区产业结构信息熵,可以发现各地区之间的产业发展演变规律及相互关联特征。提出了产业结构信息熵和产业结构均衡度的概念,并给出相应的定义。创新性地将产业结构信息熵概念应用于苏州市产业结构阶段划分和地区间比较,对苏州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状况进行了定量的描述和分析。运用GIS分析技术辅助进行苏州市产业结构信息熵值划分,并实现可视化表达,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相关方法和结论在城市发展政策研究和制定及城市总体规划研究中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广东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广东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这一角度入手,利用偏离-份额、结构变化指数和专业化指数等量化分析方法,分析广东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现状和变化特征,并指出今后广东国际旅游业合理发展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及对策,为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入境旅游产业结构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灰色系统理沦中的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山东省人境旅游产业系统的各部门因索与旅游外汇收入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为今后山东省入境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指明基本方向和发展重心,进一步提高山尔省入境旅游创汇能力.  相似文献   

8.
张洪 《河南科学》2009,27(3):358-361
运用SSA方法,分别以营业收入、固定资产投入为指标,分析由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景区业3个子产业构成的上海市旅游产业结构特点.结果表明,上海市获取旅游经济效益的产业结构稍欠合理,固定资产投入结构基本合理,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在投入-产出方面优于旅游景区业.在SSA分析的基础上,对上海市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期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作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大省的河南在能源供应、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基本设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部其他省份的激烈竞争.通过分析,在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选择,产业聚集区位的选择,培育产业集群适应产业转移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10.
区域性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明显特征,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区域差异对于旅游业区域腾飞和区域合作的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本文选取一种旅游区划标准,从旅游资源、旅游发展水平、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业发展速度、旅游区内部发展不均衡的角度,分析中国旅游产业的区域差异,对我国旅游区域合作缩小地区差异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情况间接反映区域旅游业布局和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本文从山西省4A(含5A)级旅游景区入手,采用旅游地理学的近邻点指数法研究山西省4A(含5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得出的结论为局部聚集、整体离散通过对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扩散演化予以简单分析,提出了在空间扩散中应注意发挥积极近邻效应作用,避免恶性竞争,开发非替代性旅游资源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会展业有着巨大的生机和发展潜力,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会展旅游被誉为"旅游皇冠上的宝石"和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此,文章以旅行社为例,着重分析会展旅游产业链中旅行社企业角色结构的演化及其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研究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特征,为星级酒店业空间布局提供理论参考.该文基于2010—2019年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指标数据,通过熵值-耦合协调模型测算综合评价指数与耦合协调度,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揭示耦合协调度时空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 空间等级性:耦合协调度由东部沿海地区经由中部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递降.2) 空间地带性:耦合协调度次高值以上区域为东部沿海地区;中值区为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并围绕三区域动态调整;次低值区总体缘中值区周边插值分布,形成“T字形”空间分布格局;低值区长期聚集在甘肃、宁夏、青海和西藏等地区.3) 空间聚集性:耦合协调度全局正向空间聚集性和局部空间聚集性显著,冷热点分布具有规律性.4) 空间方向性:耦合协调度重心总体有自东向西迁移趋势,在空间上沿东北—西南方向分布,并向东—西方向倾斜.协同路径包括: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发展规模调控;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发展效益提升;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空间结构优化;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系统结构改善.给出的建议为:强化星级酒店业开发建设政策调控力度;提升旅游市场规模与推动优质旅游发展;建立省际旅游合作与区域旅游协作机制;提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与优化服务供给.  相似文献   

14.
我国边境城市旅游开发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境城市旅游发展具有独到的优势,如文化融合(中外、多民族等)、国际与国内旅游交汇、口岸文化别具一格、国际化趋势明显等,但同时也存在旅游产业组织水平、口岸区域经济结构、旅游资源背景、旅游产品特色以及旅游线路组合等诸多条件限制。本文以位居我国北部中蒙边境的内蒙古二连浩特市为例,探讨了我国边境城市旅游开发机制,即树立科学的理念、品牌和市场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甘肃省入境客流量年际增长变化的总体特征和增长趋势以及境外客源市场的空间组成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甘肃省入境客流目前正处于高位巩固高速增长期,客流规模处于大型入境客流阶段,境外客源市场表现为布局分散,结构稳定.这一研究为甘肃省入境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入境客源市场的开发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湖南西部民族地区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总体而言,湖南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虽已初步具备了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潜力,但观光旅游仍占主导地位,游客的人均旅游消费低,旅游乘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落后的经济结构无法支持旅游业的均衡发展,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必须在政府的积极推进下,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区域合作,拓广旅游市场,坚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用“大旅游”观念发展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7.
旅游产品的深度认识及营销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产品是旅游企业为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而提供的一系列服务要素的组合。它是旅游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旅游企业开始其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因此,深度认识旅游产品的构成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旅游企业的营销策略,对推进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一大背景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也逐渐引起行业的重视。在探讨智慧旅游对旅游行业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未来旅游人才需求的特征,并针对高职院校如何培养智慧旅游时代下旅游专业人才进行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起步晚,受到国家政策、行业、企业以及高素质专业人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在多重约束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鉴于此,本文在多重约束条件下首先全面分析了中国旅游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发展的演进过程和内部动力机制,继而从旅游装备产品视角分析了中国旅游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旅游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从成立行业协会减少政策约束、拓展产业链、提高技术水平、建立产学研基地等方面提出了中国旅游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