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蛭机械感觉通道间突触联系对机械感觉信息传入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欣  黄立军  张人骥 《科学通报》1998,43(7):754-758
感觉系统中一种特定感觉到或者亚感觉型的感觉信息传递机制被称为一种感觉通道,包括感受器,感觉传入通路及处理此种感觉信息以产生相应知觉的中枢部分。一种感觉通道可由一定的适宜刺激激活,经相应的感受器换能后传入中枢。感受器的特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种感觉型或亚感觉型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回味感觉     
感觉如盒,而感觉的盒子如同五味瓶一样,充满了酸、甜、苦、辣、咸……我喜欢感觉,回味感觉是我的习惯。我觉得感觉有如点点碎花,乱如雪,任秋风揉出斑斓的辉煌。翻开儿时的照片,看看那童真的微笑,叹息时间的一去不复返。用手抚平被磨卷了角的照片的感觉,便是一种对生活的修补。感觉会渐渐让我学会珍惜生活,珍惜生活中  相似文献   

3.
一度 无感。仪器才记录得到。 二度 室内个别静止中的人有感觉。 三度 室内少数静止中的人有感觉;门窗轻微作响;悬挂物微动。 四度 室内的人多数有感觉,室外少数人有感觉,少数人从梦中惊醒;门窗作响;悬挂物明显摆动,器皿作响。  相似文献   

4.
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和听觉使我们知道我们活在世界上.这神奇的5种感觉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 科学开始揭示这5种感觉最深奥的秘密.今天人们知道,实际上我们并不是在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触摸感觉,也不是用舌头品味.秘密在于大脑,感觉的经历越丰富,大脑灰质的工作效率就越高.  相似文献   

5.
感觉在人体很容易得到,若能准确地测出它来又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外科诊断、神经学上的一道难题。当人体的感觉受损害时,感觉或者异常敏感,或者异常迟钝。临床医生以前多采用相当粗糙的方法如指压、冷冻和针刺等方法来估量病人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感知触觉     
人的感觉有视觉、听觉、肤觉(温度觉、触觉、痛觉)、味觉和嗅觉。这些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人的身体皮肤是一个很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好几种感觉,有温度觉(冷、热觉)、触觉和痛觉。肤觉中的触觉(包括振动觉),对人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在心理学中所研究的触觉是狭义的,是指皮肤受到机械刺激而产生的感觉。触觉还是人们社会交际过程中的重要行为方式。有研究报道,在人出生之前触觉可能是最早起作用的感觉之一。对触觉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探讨触觉的个体发展规律从出生到成年期直至老…  相似文献   

7.
吕国蔚 《科学通报》1997,42(21):2241-2247
躯体内脏相关和脊神经节的核团性质是感觉神经科学领域的两个热点课题,前者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既接受躯体感觉信息又接受内脏感觉信息的躯体觉/内脏觉会聚性神经元;后者的关键是脊神经节内是否存在突触/接头性活动。如同将运动神经元区分为躯体运动性神经元和内脏(自主)运动性神经元那样,人们迄今一直认为,感觉神经元分为躯体感觉性神经元和内脏(自主)感觉性神经元,分别支配躯体和内脏(Kandel 1991)。与躯体觉的传入通路有别,内脏传入的胞体可追踪到脊髓Ⅰ,Ⅱ,Ⅳ,Ⅴ和Ⅹ板层,内脏感觉信息的上行通路只限于背索(DC)、脊丘束(STT)和脊网束(Willis 1991,Ness和Gebhart 1990)。另一方面,脊神经节被定义为躯体感觉系统的感受器(Kandel 1991),一向被视为一种感觉传入通路的简单集合和感觉纤维营养物质的贮存站,甚至认为其在感觉信息传入中的作用可有可无(Liberman 1976)。根据我们近年对脊髓投射系统和脊神经节的研究以及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工作,上述传统认识似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科学界一直认为意识对多感觉信息整合来说是必需的.然而,近年来有研究者通过操纵视觉刺激知觉意识的方法(视觉掩蔽、双眼竞争、连续闪烁抑制)发现多感觉信息整合即使在视觉信息处于无意识条件下也能发生.最新的一项研究首次表明不同感觉通道(视觉和听觉)信息甚至在同时处于阈限水平下时仍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整合,进一步提供了关于无意识多感觉信息整合的证据.这些研究挑战了以往关于多感觉整合需要意识的主张,但其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否认意识在多感觉整合中的作用.本文首先回顾了意识与信息整合关系的传统观点,接着对近年来无意识多感觉信息整合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讨论了无意识多感觉整合的加工水平、时间界限、机制解释等问题,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增加人们对意识与整合关系的新认识,为多感觉信息整合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体感温度与实际气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的体感温度(或叫感觉温度、舒适度)往往与实际气温感觉上不一样,或者说一样的气温,感觉不一样。体感温度实际上就是人们舒适的感觉,是人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尤其是皮肤与外界环境接触时在身体上或精神上所获得的一种感受。影响舒适感的气象因素有4个,即温度、湿度、风和辐射。 温度 人们感觉最敏感的仍然是温度的变化。据测量,人体皮肤温度大约是32℃。所以如果温度高于32℃,空气就会对人体发生加热作用,使人产生热的感觉,于是人体就通过出汗散热来维持热  相似文献   

10.
谭西顺 《科学之友》2005,(10):71-71
味觉、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这是我们体验世界仅有的途径吗?学校仍在教导学生说人有5种感觉,但这种说法与科学不符。感觉有多种在某种程度上,答案取决我们如何对感觉系统分类。例如,我们可以按刺激物的特性把我们的感觉分为3类,而不是5类———化学的(如味觉和嗅觉)、机械的  相似文献   

11.
有缘千里来相会,但是相会未必能成眷属。科学家们已探知:男女之间的相爱,首先是从第一感觉开始,只有第一感觉通过才能逐步走向恋恋不忘。所谓第一感觉,那就是一见钟情。一见钟情必须是两厢情愿,单相思是不会使男女双方走向恩爱之路的。英雄美女、才子佳人、凡夫俗妇之间的爱恨恩怨、悲喜缠绵,起源都是在一见  相似文献   

12.
“我感觉离开了自己的身体,我看到了整个房间里面的物品、四壁、机器。然后我看见自己平躺在床上,这种感觉很短暂。我的身体和灵魂进入了形状像隧道一样的洞……隧道没有坡度,但它好像在微微上升。里面很亮,越来越亮,眼前只有一片光。光给我带来了一种平静的感觉。我还从没有过这种感觉。”  相似文献   

13.
自我感觉是有生命机体的自然反应,也是人身体变化的信号。自我感觉分为正常感觉和异常感觉。  相似文献   

14.
慢性痛的发生机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谢益宽 《科学通报》1999,44(22):2353-2362
神经轴突,特别是外周神经轴突受到损伤后诱恨的疼痛等一系列感觉异常是神经元损伤后自身修复过程中伴随的功能活动代偿表现。轴突损伤区有胞体膜上大量堆积由胞体合成的Na^2+,K^+,Ca^2+等离子通道蛋白和受体物质是神经元产生自发电活动及神经元电活动之间产生混线现象的基础。自发的非正常生理编码信息的异位传入电活动诱发痛觉过敏,痛性感觉异常、自发性疼痛及感觉倒错等异常感觉。分别应用合适的通道药物,肾上腺  相似文献   

15.
感觉细胞可将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变成脑的“电流”——跨膜电位。但是,它们的功能远不止这些。它们具有自调节机制,并且,人们已发现,它们的内设多样性所产生的复杂模式是形成感觉影象的基础。在1991年9月5~8日于伍兹霍尔(Woods Hole)海洋生物实验室召开的感觉传导学术讨论会上,对光感觉、机械感觉和化学感觉的机制,与会者提出了一个较为统一的看法。色觉的基础是具有不同光谱敏感性的三种视锥细胞。  相似文献   

16.
心理信箱     
《知识就是力量》2013,(10):28-28
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在校的研冤生.刚上研一、最近,我在跟导师交流的时候,总感觉自己特别卑微.站在他面前,感觉自己的手都在抖,好紧张.就连说话也感觉是在刻意讨好他.可实际上我并不喜欢那个导师。  相似文献   

17.
有些车祸完全是由错误感觉造成的,所以,开车时不要太轻信自己的感觉。超车的愉悦一定没有被超的恼怒那么大。你的车速可能比你想象的快得多。频繁换道,可能潜藏着车祸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社交动物,从人类到猫咪,似乎都喜欢被温柔的抚摸,但这种感觉背后的神经回路一直是个谜。科学家对老鼠进行的最新研究或可能发现人类喜欢温柔抚摸的真正原因。这项研究发现了皮肤里对柔情抚爱有所回应的特殊感觉细胞。皮肤是人类最大的感觉器官,它能帮助人类区分温柔的接触,例如抚摸和消极的感觉,例如刺痛感和灼烧感。之前的研究显示,这些感觉是由不同类型的感觉神经元传递给大脑,而这些感觉神经元末端位于皮肤。然而,目前只鉴别出非常少的神经元类型,而这些神经元大多数都可以感知痛苦等的刺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家在小白鼠实验中鉴别出一种  相似文献   

19.
"有缘千里来相会",但是相会未必能成眷属.科学家们已探知:男女之间的相爱,首先是从第一感觉开始,只有第一感觉通过才能逐步走向"恋恋不忘".  相似文献   

20.
何京 《科学之友》2005,(4):54-54
哺乳动物有大脑,因此它们能够感到疼痛、恐惧和作呕,如果牛羚感觉不到疼痛,当狮子咬它的后腿时,它应该还会继续吃草;如果羚羊感觉不到害怕,它不会在刚看到猎豹时就急忙奔逃;如果犬类动物感觉不到作呕,它就不会呕吐,也不可能出现俗语“吐得像狗一样厉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