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高能核─核碰撞的椭球状衰变模型与核阻止本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椭球状衰变的模型,分析了目前高能区核─核碰撞的核阻止本领对入射能量和碰撞核质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2.
用柱模型研究了高能核-核碰撞中产生的带电粒子的赝快度分布,蒙特卡罗方法计算的结果表明,柱模型对实验给出的赝快度分布中的涨落现象给出了较好的解释.模型计算结果与200AGeV的质子,^16O和^32S与溴化银中心碰撞,14.6A和3.7A GeV的携Si与溴化银中心碰撞,以及158A GeV的208Pb-^208Pb中心碰撞的实验数据符合。  相似文献   

3.
基于核向量空间模型的专利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利用核函数改进向量空间的新模型:核向量空间模型,该模型利用Mercer核,把输入空间的样本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在高维特征空间中按向量空间模型操作。然后用核向量空间模型实现专利分类.理论分析及在专利分类中的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模型比经典向量空间模型有更高的正确分类率。  相似文献   

4.
在折叠模型下对超核Λ^13C基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集团结构模型、折叠模型和少体理论方法,从基态结合能和集团间的均方根半径方面研究了Λ^13C超核的基态结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用推转双心壳模型研究了巨超形变核的形状,及在WKB近似下处于高自旋巨超形变态的核的自发裂变寿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除存在超形变态外,还存在一个稳定的巨超形变态,核形状为哑铃型,其长短轴之比约为3:1,预言了A-150区可能存在大巨超形变核,如^14462Sm,其长短轴之比约为4:1,而且这些大巨超形变核可能会构成大巨超形变同位素链,如^140,142,144,62Sm。在^144 62Sm巨超形变  相似文献   

6.
基于分形理论中颗粒表面积与颗粒当量半径以及表面积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式,考虑固体颗粒表面形貌的不规则性,建立了化学反应起控制作用的固体颗粒分解的分数维收缩核模型,并将其用来模拟石灰石颗粒的缎烧分解过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模拟结果.同时,将其模拟结果与收缩核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作者曾经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的玻色子有效相互作用研究核谱,本文用玻色子组态混合波函数计算三个四玻色子核的E2跃迁几率,由能量矩阵的对角化得出组成混合波函数,理论计算的结果和实验的符合程序是令人满意,表明这种模型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8.
针对多类支持向量机的模型选择问题, 提出一种适用于多分类问题的核函数度量标准, 称为多类核极化。进一步地, 提出了基于优化该标准的多宽度RBF核的参数选择算法。与传统的基于k-折交叉验证的穷举搜索方法相比, 该算法利用基于梯度的搜索技术自动实现模型选择, 克服了传统方法的经验性强、计算量大的不足。UCI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验证了多类核极化与多参数模型选择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核数据特别是中子核数据是核物理基础研究、核能开发与利用以及核技术发展的基础数据,是连接核物理基础研究与核技术应用的重要桥梁,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与核相关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与经济性。概述了核数据、核数据用途以及国内外核数据发展动态,分析了国内核数据工作发展的差距,总结了国外相关核数据工作经验以及给中国核数据工作带来的启示,提出了在现有基础上如何发展中国的核数据研究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偶偶核166Hf高自旋态的微观描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壳模型组态及核子-核子有效相互作用出发,用一种在截断的态空间中研究偶偶核高自旋态的理论方案,以偶偶核^166Hf为对象作了计算和讨论。结果表明,该理论方案很好地描述了稀土区偶偶核高自旋态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ADSL驾驶模拟器动力学模型的改进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ADSL驾驶模拟器逼真度,研究开发了新版转向系统模型、车轮模型、制动系统模型.转向系统模型为力输入模型并计算了系统的弹性;车轮模型考虑了气胎弹性、接地印迹块动力学和接触模型;制动系统模型采用制动力矩动静摩擦分离的计算方法;从而实现了左右转向车轮协调计算、轮胎力准确计算及stand-still(起步-停车)工况、制动到零速等精确工况的仿真.通过新版模型、2000年版模型的操纵稳定性工况的仿真结果与场地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模型精度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2.
基于微机仿真压水堆核电站堆芯物理数学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压水堆核电站堆芯的模型化,提出了适用于微机仿真的核电站堆芯的 物理数学模型。文章将核电站堆芯分为四大块分别建立模型(临界堆中子动力学模 块、中毒效应堆中子动力学模块、温度效应堆中子动力学模块和燃料模块),应用该模型建立传递函数,为微机仿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工具的模型管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一种在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工具中进行模型管理的实用方法,改进了模型库组织结构,使用模型文件库统一管理模型文件组,模型字典库记录模型特征以及模型文件组属性,嵌入式DSS语言简化了模型的调用及模型对数据的存取方法,利用临时文件使模型部件与数据部件之间的接口规范化,保证了模型接口的统一,实现了模型的动态组合。  相似文献   

14.
软件人情感控制广义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大系统控制论中广义模型化方法,建立了软件人情感控制的广义模型. 提出了行为受理智和情感共同控制的观点. 从功能上将软件人情感控制模型划分为感觉模型、思维模型和行为模型,并给出了感觉模型、思维模型、行为模型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以及思维模型和行为模型两者之间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5.
一种基于服务体/执行流的新型操作系统构造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进程/线程模型内在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操作系统构造模型--服务体/执行流模型.该模型以执行流为运行模型,以服务体为存储模型,两者相互分立,使得数据的计算独立于数据的存储,从而融合了单地址、多地址空间和单内核、微内核结构的优点,又摒弃了它们的缺点,并可有力支持分布式计算.实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寻光谱解混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的精度及适用性,对广东省中山市民众镇义仓村内的一块香蕉林地,利用无人机高光谱数据,比较了3种植被覆盖度估算的经典模型(像元二分模型、Carlson模型和Baret模型)以及目前较为常用的3种光谱解混模型(线性光谱混合模型(Linear Mixed Model, LMM)、后验多项式非线性混合模型(Polynomial Post-nonliner Mixing Model,PPNMM)和考虑光谱变异的正态组分模型(Normal Compositional Model,NCM))估算植被覆盖度的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像元二分模型高估了植被覆盖度;Carlson模型低估了植被覆盖度;Baret模型在低植被覆盖度区域内高估了植被覆盖度、在高植被覆盖度区域内低估了植被覆盖度;LMM模型在高植被覆盖度区域有较好的估算效果;PPNMM模型在低植被覆盖度出现小幅度高估;NCM模型估算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改进的Jelinski-Moranda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e linsk i-M oranda(J-M)模型是基于失效间隔时间的较理论化的可靠性增长模型,用于软件系统测试阶段的可靠性度量。J-M模型存在的问题是假设条件理想化,实际应用环境难以满足,而且模型的失效间隔时间数据收集很困难,实用性差。该文提出一种改进的J-M可靠性增长模型,在J-M原模型基础上改进并引入更加合理的假设条件,改进后的模型基于缺陷计数,数据收集更容易。结合盐湖城奥运会信息系统软件测试数据对改进的模型进行检验,证明改进的模型预测有效性好,同时还保持了原模型的简单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Caco-2细胞吸收转运模型(模型Ⅰ)和吸收转化模型(模型Ⅱ)对铁生物有效性的评价效果.用不同浓度,pH的硫酸亚铁溶液及稻米分别处理两种模型的Caco-2细胞单层22 h后,测定两种模型细胞铁吸收差异.结果表明Caco-2细胞铁蛋白形成量随铁浓度增加而增加,且模型I高于模型Ⅱ,当铁浓度≥25μmol.L-1时,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细胞铁蛋白形成量和转运铁量均与pH呈负相关,两模型间达到显著相关(p0.05).模型Ⅰ和模型Ⅱ均可用于膳食铁生物有效性评价,高铁浓度时,模型Ⅰ效果优于模型Ⅱ.  相似文献   

19.
通过理论推导、经验公式总结和参数测定等方法得到用于HIL的车辆系统数学模型,其中包括7自由度四轮车辆制动动力学模型、液压回路模型、制动器模型、Dugoff轮胎模型和ABS控制模型,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建模与仿真.将液压制动回路、压力调节器和控制器以实物形式嵌入仿真系统,在dSPACE系统平台下对所建车辆系统模型进行ABS HIL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在线参数调整确定逻辑门限值,采用ABS实车道路,所建车辆系统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微观车辆仿真模型分类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车辆跟驰模型是微观交通流仿真的一个基本模型,它是构成许多重要研究领域的基石.把车辆跟驰模型分为基于交通工程的跟驰模型和基于交通心理学的跟驰模型以及基于二结合观点的跟驰模型.从交通工程、交通心理学及二相结合的角度对几个常见的车辆跟驰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介绍了各车辆跟驰模型的建模原理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重点阐述了它们在微观交通模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