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调查,查清了太原市土地荒漠化的主导自然因素及荒漠化程度,分析了造成太原市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提出了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浅析安徽省荒漠化土地的治理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安徽省荒漠化监测和普查结果,从荒漠化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资源、治理成效等方面,分析了荒漠化治理开发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并结合荒漠化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荒漠化治理开发的思路和策略以及与荒漠化治理开发相配套的组织、技术和管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土地荒漠化的概念、现状对荒漠化成因,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荒漠化概念及其类型,分析了我国荒漠化的基本状况、特点及主要危害。对我国近期开展荒漠化防治,促进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形态学的土地荒漠化遥感图象纹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貌环境不仅影响土地荒漠化的速率,而且制约土地荒漠化的方式和空间分布规律。地貌类型、特别是地形起伏程度对荒漠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荒漠化方式上,其次表现在荒漠化强度上。遥感影象本身通常都包含着灰度和空间信息。本文利用数学形态学进行纹理分析,从腐蚀运算结果抽取纹理特征、利用形态学运算抽取分形参数作为纹理特征等,从而提取地物的空间结构信息。利用纹理结构参与土地荒漠化遥感分类,大大提高了土地荒漠化分类的精度。  相似文献   

6.
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水分运行规律与荒漠化治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水是生态系统中最适跃的因子。荒漠化过程 与其逆过程即荒漠化治理中,水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讲座了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中吵分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就防治荒漠化,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恢复植被中如何选择植物种类,及如何发展各种保水、节水技术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关于荒漠化几个理论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概述我国有关荒漠化概念及其分类方面所存在问题及现有分歧的基础上,认为造成这些问题及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理论界缺乏对荒漠化概念中“度”的规定和认识,即荒漠化的本质是土地退化,但荒漠化并不等于土地退化,两之间应该有个度的差别及其规定,否则就没有必要在“土地退化”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个“荒漠化”的概念.并且认为我国学术界对荒漠化研究重实践而轻理论的倾向造成了长期以来我国在荒漠化理论应用中的不确定和不统一性.虽然作为(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的签署国之一,政府有责任在全面理解公约的基础上认真执行其规定,但在学术界仍然有必要倡导对其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深入研究并阐述其科学立场,以便促进该学科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就荒漠化的概念和分类,谈了有关荒漠化的“度”、中国的土质荒漠化以及人为荒漠化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沙质荒漠化灾害监测评价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沙质荒漠化灾害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选择科尔沁和毛乌素两个典型的农牧交错带作为研究区,基于沙质荒漠化灾害背景(图象、图形和统计)GIS数据库,对沙质荒漠化灾害进行判别、预测及对灾情进行综合评估的建模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我国沙质荒漠化灾害监测综合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上述两个试验区的沙质荒漠化灾害进行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乌审旗、抗锦旗为沙质荒漠化极重度区,奈曼、库伦、开鲁为重度区,昌图县为中度区,通辽为轻度区,对沙质荒漠化影响大小依次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沙质荒漠化灾害危险度评价的结果表明,在毛乌素地区的南部灾害严重,危险度为重度,西部程度较轻,为中度偏轻,东部与北部程度稍重,为中度偏重,但乌审旗的沙质荒漠化灾害程度被低估了,应为重度。  相似文献   

9.
新疆土地荒漠化灾害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支持下,研究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孕灾机理及过程,建立土地荒漠化灾害扔监测及预警系统,对于新疆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疆的土地荒漠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土壤盐渍化、土壤风蚀、土地沙漠化等是重要的几种荒漠化类型。以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地区为例,该区土地沙质荒漠化的面积百分率已由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86.98%,上升到90年代后期的94.78%。受土地荒漠化的影响,与荒漠化相关的灾害主要发生在4个地理区域,干旱、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地影响到区域的生态安全。荒漠化及其灾害的综合治理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方略。  相似文献   

10.
以色列防治荒漠化的办法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色列是一个较为干旱缺少的国家,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荒漠化现象严重,然而,以色列政府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不同的荒漠现象运用不同的治理手段,使以色列的荒漠化治理长期以来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文章对以色列防治荒漠化的办法做了具体介绍,提出了我们应借鉴的经验及以色列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宁夏土地荒漠化敏感度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土壤、地形、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4个方面的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2001和2017年宁夏土地荒漠化敏感度进行了建模分析. 基于模型得到2001和2017年宁夏荒漠化敏感度等级数据。主要结论有:1)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有效检测宁夏荒漠化敏感度,2001和2017年的模型准确度分别达到85%和78%;2)宁夏各区域按荒漠化风险等级由低到高排序,依次为北部引黄溉区、南部黄土丘陵区、中部干旱区;3)相比于2001年,2017年宁夏土地荒漠化风险级别总体呈下降趋势,大约有39%的高风险和极高风险区域转化为低风险和中等风险区域,得益于防沙治沙、禁牧封育与生态修复等政策的施行. 研究通过监测宁夏荒漠化易发生区域的动态变化趋势,及时为宁夏荒漠化防治工作布局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2.
荒漠化动力系统熵理论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荒漠化系统的不同演变状态,指出决定荒漠化状态演变的4个熵阀值和荒漠化发展中的2次突变,圈定出荒漠化良性发展的区间,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荒漠化动力系统的熵理论模式.该模式为进一步量化分析荒漠化以及进行荒漠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企业参与荒漠化治理的外在效应主要表现在:丰富荒漠化治理的投资主体,增大治理投入;整合荒漠化治理资源,提高治理效果;促进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等方面。要想在西部荒漠化治理领域聚集更多的企业,重点在于:加大政府对企业治沙行为的支持力度;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充分利用东西区域间的资本流动,培育强有力的西部企业群体。  相似文献   

14.
生态脆弱带面临的荒漠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联合国对荒漠化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类型荒漠化土地形成、发展的综合机理和环境的脆弱特征,并联系生态脆弱带理论阐释了生态脆弱性和荒漠化发展的关系,认为土地的脆弱性是荒漠化的基质,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是荒漠化的诱因,而荒漠化进一步使环境更加脆弱。最后给出了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等级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了国内外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荒漠化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荒漠化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的等级系统,按照气候类型、荒漠化外营力、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基质、评价尺度和荒漠化程度的异同,将荒漠化指标体系构建成一个等级系统,从而使任何荒漠化类型在这个等级系统中均能找到合适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对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针对目前荒漠化防治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及优化模式。指出目前荒漠化防治工程中应充分尊重基本的生态学规律,实现荒漠化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加强组织与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按照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开展荒漠化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荒漠化是人为强烈活动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地关系矛盾的产物.塔里木河下游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主要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软件,对塔里木河下游土地荒漠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结论:在塔里木河下游的荒漠化土地中,荒漠化类型以风蚀荒漠和盐漠为主;荒漠化程度以极重度荒漠为主.另外,还根据塔里木河下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荒漠化整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土地荒漠化的定义及土地荒漠化形成原因,并对有关土地荒漠化与植被及生态系统的关系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大数据的荒漠化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彦 《甘肃科技》2016,(15):38-40
新常态下,我国荒漠化治理也步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大数据的出现及其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为我国荒漠化的治理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在对我国荒漠化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大数据的内涵,特征,梳理出了基于大数据的荒漠化治理思路,然后讨论了大数据助力我国荒漠化治理中的优势和挑战,最后提出了当前形势下基于大数据的荒漠化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土地荒漠化的概念、现状对荒漠化成因,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