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耀阳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83-85,89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和UCLA孤独感量表对30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性别变量在手机依赖的人际健康和时间管理维度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3.881,P<0.05;F=7.546,P<0.01),年级变量在手机依赖总分及行为(心理)耐受性维度上差异显著(F=2.941,P<0.05;F=3.082,P<0.05);(2)UCLA得分与手机依赖各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r=0.263,0.206,0.311,0.242,0.195;均P<0.05);(3)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手机依赖的人际健康维度对孤独感有预测作用(F=7.791,P<0.001).结论: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和年级变量上差异显著,孤独感可能会增加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编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MPRQ)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86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⑴手机依赖问卷包括事实行为、行为倾向、认知、情绪和意志五个维度。⑵是否为学生干部和使用手机时间分别在手机依赖上差异显著。⑶被试在内外向、精神质上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在神经质上与常模持平,在掩饰性上低于常模;不同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在人格特征上差异显著;是否学生干部在精神质上有显著差异;使用手机时间在内外向上差异极其显著。⑷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存在相关性。⑸人格特质对手机依赖有回归效应。这说明不同身份(学生干部/非学生干部)与不同手机使用时间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上存在差异,不同类型(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不同手机使用时间)被试有不同人格特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精神质对手机依赖有正向预测作用,掩饰性对手机依赖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Atiken学业拖延量表和牛津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6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学业拖延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2)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显著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手机依赖显著正向预测学业拖延;3)学业拖延在手机依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手机依赖行为会有哪些特点与差异?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与EPQ问卷中的E(内外向)量表,定额选取宁夏大学的130名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存在性别差异,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行为;2.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不存在年级差异;3.内外向因素不是决定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决定性人格因素。 相似文献
5.
6.
考察大学生群体中是否存在内隐自尊效应,进而探讨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内隐自尊效应显著,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相互独立;追求成功动机及成就动机总分与外显自尊显著正相关,避免失败动机与外显自尊显著负相关;追求成功动机、避免失败动机及成就动机总分与内隐自尊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索高校学生手机依赖程度和体育认知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体育认知和体育行为问卷、手机依赖问卷对高校68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结果](1)大学生的体育认知行为普遍得分较低,表现为对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较低,大多数喜欢在晚餐后到睡前锻炼,整体体育活动等级较低,处于小运动量水平。其中体育活动水平女生明显低于男生,文科生明显低于理科生和艺体生,生源地是县城的学生活动量明显低于城市学生,大二年级的学生活动量最高、大四年级的学生活动量最低。(2)大学生普遍具有中等以上手机依赖行为,但无明显的性别、专业、生源地的差异性。其中大二的手机依赖程度最高,大一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最低。(3)大学生体育活动等级和手机依赖等级存在一定相关性,从小运动量到中等运动量,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明显下降,但大运动量的手机依赖程度反而有所回升。[结论]体育运动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尤其以每周3~5次、持续30~59 min的中等强度运动为宜。 相似文献
9.
甘启颖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6):96-99
文章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和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测查云南省5所高校492名大学生,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基本心理需要内在关系机制。结果显示,手机依赖组和非手机依赖组在基本心理需要、孤独感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手机依赖组孤独感总分高于非手机依赖组,手机依赖组在关系需要、胜任需要、自主需要得分及基本心理需要总分都低于非手机依赖组,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基本心理需要存在显著相关,孤独感可以正向预测手机依赖,基本心理需要可以负向预测手机依赖;基本心理需要是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值为0.114。因此,可以通过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和减少其孤独感来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10.
采用疏离感量表以及卡特尔16PF量表对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在疏离感、乐群性、稳定性、怀疑性以及忧虑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也表明疏离感与16PF因子中自律性、稳定性呈显著负相关,与忧虑性和敏感性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人格因子中稳定性、敏感性以及忧虑性是形成疏离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93-96
为了探讨大学生情绪稳定性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对江苏51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手机依赖程度的大学生在情绪稳定性分布上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情绪稳定性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程度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情绪稳定性之间相关显著;大学生情绪稳定性对手机依赖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杜智娟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4)
学业疏离感是指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等心理状态以及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方式。分析影响大学生学业疏离感的原因,探讨消除大学生学业疏离感的对策,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教育者预防和消除大学生学业疏离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15.
以匿名方式对821名大学生进行校园氛围、手机依赖、社交焦虑以及自我控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感知校园氛围负向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β=-0.353,P0.001),其中社交焦虑在两者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学校氛围对社交焦虑以及社交焦虑对手机依赖的预测作用均受个体自我控制高低水平的调节作用(β=0.533,β=-0.362,P均小于0.001)。 相似文献
16.
网络疏离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表明了人们在网络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与网络成瘾不同的消极体验,是指很多人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因为自身与网络的关系发生疏远、异化,而体会到一种茫然没有目的、空虚感、无意义感、负罪堕落感等。这一痛苦压抑的消极体验在人们因为学习或生活的需要不得不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体会尤为明细。本文作者从理论的角度对网络疏离感与传统的网络成瘾关系进行了研究,为网络疏离感的后续研究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及其与社会支持系统的关系。方法:运用自尊量表、内隐联想测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对筛选出来的网络成瘾和对照组的非成瘾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网络成瘾和非成瘾大学生都存在显著的内隐自尊效应,二者在外显自尊上存在显著差异,内隐自尊不存在显著差异;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存在低相关;外显自尊与现实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的相关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内隐自尊与网络社会支持中友伴支持的相关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主观支持对外显自尊有一定预测作用,友伴支持对内隐自尊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大学生学校认同、集体自尊和生命愿景之间的关系,对闽南师范大学的373名大学生进行了学校认同量表、集体自尊量表和生命愿景量表的调查,结果表明:(1)学校认同、集体自尊和生命愿景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性别、任职情况不存在显著差异;(2)学校认同、集体自尊和生命愿景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3)大学生的学校认同和集体自尊能很好地预测生命愿景,集体自尊在学校认同和生命愿景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手机成瘾与心理需求、手机使用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手机用户需求调查问卷和手机使用行为问卷对729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并综合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考察变量间的关系.结果:4.9% 的大学生手机成瘾,相比无手机成瘾的大学生,手机成瘾者的心理需求和手机使用行为得分显著更高(p<...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