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透视转基因食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按照我们对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承诺,自2002年3月20日后,国外的转基因食品会不断地出现在中国消费者的面前。然而,国内很多人对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害性知之甚少。转基因食品真的是像某些人所称的那样绝对有利而无害吗?本文试图从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危害、生态环境危害、生物多样性危害以及经济贸易危害等四大方面分析其潜在危害性,并针对现有的相关对策进行思考,以期引起大家对转基因食品的警觉,慎重对待转基因食品。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作物及食品的发展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本框架,将主要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直接利益相关者、间接利益相关者、重要利益相关者等几类。根据问卷调查对转基因食品主要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并对不同利益相关者对转基因食品决策的影响力和角色重要性等特性进行了分析。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共同治理理念,提出转基因作物及食品的管理要建立起包括政府、转基因作物及食品管理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的制度,构建一套完备有效的共同治理的内部与外部结构及超越结构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理工科研究生对转基因食品认知态度的再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研究理工科研究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意愿的变化,继2010年12月调查之后,2013年6月随机调查了490名理工科研究生,结果表现出新特征:除了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仍旧保持较高程度的认知,共有78.02%的人持"谨慎支持"或"中立"态度,持绝对"支持"或"反对"的比例较小;在价格相当时优先购买传统食品的比例由99.30%下降到77.29%;降价对消费倾向影响较大,当转基因食品便宜40%时总计会有61.12%的人购买该类食品,但仍有11.84%的人表示价格再低也绝不购买转基因食品。分析结果表明:理工科研究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较为理性;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转基因生物认知态度有重要影响;多数人对转基因生物持支持或谨慎支持态度;价格因素是影响消费倾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作物就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生物物种上,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或产物,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简称GM Food).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928名理工科研究生的调查结果,他们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均表现出相当程度的认知,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接受态度仍然表现出一定的分歧:对转基因生物进行科学研究持"支持"和"谨慎支持"意见的比例共计为75.2%,而持"反对"和"谨慎反对"意见的比例也占到20.6%;在价格相当的前提下,表示"会优先选择传统食品"的比例为99.3%,也有12.1%的人表示即使转基因食品的价格再低也决不会购买,比例均与欧盟、美国和北京普通社会公众的调查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其推广给现代农业、医学和生物经济等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然而,自从转基因技术问世以来,关于转基因作物和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和极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本文从后常规科学的视角分析了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争论,认为有关转基因技术的争论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科学观念的碰撞,是在常规科学框架下看待具有后常规科学特征的转基因技术的必然结果,并且认为后常规科学中的"扩大的同行共同体"和"延伸的事实"等概念为科学共同体传播具有不确定性的科技知识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公众参与科学讨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而对促进科学家与公众的交流,推进科学决策的民主化进程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食品恐惧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4年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西红柿投放美国市场以来,转基因食品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作为基因技术应用的产物,转基因食品在给我们带来巨大喜悦和希望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恐慌和疑虑。如何消除对转基因食品不必要的恐惧,以更快地发展转基因食品,是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技术恐惧角度分析转基因食品恐惧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知识产权并无坚实的自然法根基,其唯一的合法性基础是工具论的:平衡私权与公共利益,促进知识传播。生物技术的发展曾使发达国家以专利为名占有了发展中国家的植物和作物遗传资源。为制衡这一趋势中包含的不公,国际法《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等提出"惠益和分享"以及"农民权"等理念,但这些规定并未切实保障发展中国家农民的权益。随着转基因作物技术发展呈现出的诸种新特点,转基因技术介入种质改良,成为专利形成的当代理由,这一情形不仅将加剧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围绕种质问题的经济和文化不公,还可能排挤非西方科学育种方式所根植的知识类型,而这类知识在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业品质、维持区域农业自治等方面有着难以被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食品--自然的还是非自然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转基因食品作为转基因技术的产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作了简单地比较分析,对转基因食品是自然的还是非自然的两派观点进行了阐述并做了适当地评析。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舆论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惑,作为转基因作物种植第一大国,美国的公众到底吃不吃转基因食品?围绕着这一问题的各种说辞,让消费者无所适从。《科学新闻》经过广泛搜集资料和采访,发现美国人的确在大量食用转基因食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人们一般也意识不到转基因食物有何特  相似文献   

11.
《科学大观园》2013,(20):13-13
2013年9月16日,《人民日报》公布了中国的转基因食品名单,玉米、棉花、甜菜和大豆、油菜两种油料都在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名单之内。据《中国企业报》的记者了解,在所有的进口作物中,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基因改造食品及农作物的激烈论战中,我们一时很难辨识哪些观点是有科学根据的,哪些论点只是武断的主张和投机炒作。在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以来的近20年间,全球对该技术的应用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11,(17):74-75
截至2010年底,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已达1.48亿公顷;随着我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的实施,更多转基因新品种进入商品化阶段。我国是转基因农产品进口大国,年进口近5000万吨,加工品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08,(4):46-46
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联合开展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与转基因农产品检测方法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1.成功建立了转基因农作物及相关食品数据库该数据库动态收集国内外转基因农作物产品及其安全性信息,为科研和管理提供参考。数据库依托食品安全行动计划网站(www.chinafoodsafety.net),社会公众登陆网站后即可访问,操作简单,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至今已有近20个年头,其安全性问题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不确定性使相关伦理问题具有特殊性。本文在对转基因食品安全不确定性的根源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应如何结合这一特点使用生命伦理的原则对转基因食品的伦理问题进行评判,并对应如何以责任伦理的观念对转基因食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监管等相关主体进行伦理规约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头发的颜色与发型,还是脸上的面相与神态,第一眼看到克莱夫·詹姆士博士,总感觉与经典影片《卡桑德拉大桥》中的乔纳森·张伯伦大夫多少有些相似。不过与乔纳森大夫的神经外科专业不同,克莱夫·詹姆士博士有自己专注的领域——转基因作物。作为ISAAA(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创始者的克莱夫·詹姆士博士,每年都有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就是编制全球转基因作物年度报  相似文献   

17.
<正>俄曾"封杀"转基因尽管,俄罗斯用转基因技术种植农作物指日可待。不过,俄罗斯对待转基因的态度曾多次出现反复。一直到2012年,俄罗斯的别尔哥罗德、莫斯科、科斯特罗马、下诺夫哥罗德、库尔干等5个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07,(7):57-57
1984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实验室培育出第一批具有快速生长特性的转基因鱼,随后,以提供优质食品蛋白来源为目的,世界范围内,迄今已成功研制了30多种转基因鱼,这些转基因鱼包含了当今世界水产养殖的许多重要品种。但是,尚无一例转基因鱼释放到自然水体中进行商品化养殖,遗传生态安全及其控制技术已成为转基因鱼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转基因鱼实现产业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用非营利转基因技术倡导组织生物强化的生物技术专家阿纳斯塔西娅·博德纳尔的话来说,开发第一批经过基因改造的农作物时,“我们仿佛看到了火箭喷气背包”——未来的超级营养作物将为菜篮子带来奇异的产品,喂饱这个饥饿的世界。可是直到目前为止,  相似文献   

20.
该项目是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平台上,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引入国内食品致病菌、动物禽流感、植物松材线虫、人类乙型肝炎病毒等检测领域,研制出具有国际同类产品品质、价格低的系列国产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为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食品安全检验等工作提供快速诊断技术工具及方法,并且提高同类实验室的检测水平。2006年10月获得广东科技兴检一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