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唐孝威 《科学通报》1975,20(6):262-262
《基本粒子演化假说和河外星系红移解释》一文提出电子、质子等粒子在时间上有发展的历史的看法。去年《科学通报》发表了何祚庥同志的文章,何文反对“基本”粒子演化假说,其中心思想是认为“基本”粒子在时间上没有发展的历史。本文根据“电子和原子一样,也是不可穷尽的”和“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这些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对“基本”粒子演化假说作进一步的说明。  相似文献   

2.
薛丕友 《科学通报》1974,19(10):463-463
最近,唐孝威同志在《基本粒子演化假设和河外星系红移解释》一文中提出了包含这样一个意思的唯象假设:宇宙中基本粒子的静止质量不断地、缓慢地增大,且有确定的“静质量相对增长率”,如果取相对于现在地球上观察时间向过去推回的时间间隔为(-t)(这里和该文稍有不同,他把这个时间间隔定义为(t)),则他的假设可以写成:  相似文献   

3.
基本粒子演化假说和河外星系红移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孝威 《科学通报》1974,19(5):215-215
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3年第3期发表唐孝威同志的“基本粒子演化假说和河外星系红移解释”一文,并希望引起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最近本刊收到何祚庥同志的“‘不断创造物质’的学说必须批判”一文,对该文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为了贯彻伟大领袖毛主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现在我们同时发表这两篇文章,以便于大家讨论。——编者  相似文献   

4.
电子静质量随时间变化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励之 《科学通报》1974,19(10):466-466
最近,唐孝威同志为了解释河外星系谱线红移现象,提出了电子静质量演化假说,认为屯子静质量不是常数,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增长的物理量,并且,具体给出了电子静质量增长的定量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5.
本刊2卷9期发表了《类星体之谜》后,收到许多读者来信,询问关于红移本原除多普勒效应的解释外,还有哪些解释?有的刊物上提到的“引力红移”、“内禀红移”、“光子老化”是什么意思?为此,我们约请卞毓麟同志写了这篇文章,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广义的科学哲学对包括社会和历史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所有科学类型进行哲学讨论。事实上,各种科学哲学本身已对广义应用“科学”这个词作了论证,尤其是狭义的英美的“分析”科学哲学。这主要是由于对诸如科学史、语言对科学训练的意义、理论构建、范式的学科交叉特征、因果解释和理性反思的讨论。科学解释模式和临床经验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心理学)和某些应用于历史人文科学的方法的  相似文献   

7.
沈铭贤 《世界科学》2012,(12):20-21
50年前,196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薄薄的书:《科学革命的结构》(以下简称《结构》),作者是并不大知名的科学史教授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谁也不曾料到,这本讨论科学的相当艰深的书,竟售出了超过100万册,成为影响20世纪学术思潮的经典之一,以致于50年后的今天,全球学术界仍在热烈纪念,以表示对库恩的崇敬和感谢。库恩究竟有何突出的、创造性的贡献呢?第一,把科学哲学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史基础上《结构》是部科学哲学著作。所谓科学哲学,就是把科学作为探究的对象,企图从哲学层面描画科学的整体图景,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科学通报》1977,22(3):114-114
1974年5月,本文作者在《科学通报》上撰写了《“不断创造物质”的学说必须批判》一文,该文批评了F. Hoyle所鼓吹的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可以任意破坏的“不断创造物质”的学说,批评了由F. Hoyle,J. V. Narlikar所提出、由唐孝威同志所支持的“电子静质量不断增长”的假说。此后,在《科学通报》、《复旦大学学报》上又陆续刊登了从不同角度来讨论这一  相似文献   

9.
罗伯特·S·科恩是当代美国的著名科学哲学家,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教授。由他领衔主编的《波士顿科学哲学研究丛书》从1963年出版第1卷开始,到现在已满70卷。这套书大体上代表了当今世界科学哲学的主要潮流。其中1980年出版的《科学发现:案例研究》和《科学发现、逻辑与合理性》姊妹卷曾被誉为十九世纪惠威尔的《归纳科学历史》和《归纳科学哲学》在二十世纪的再现。科恩教授是美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尝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整个科学的学者之一。他坚持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广泛分析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科学的作用,特别是语言和逻辑思维的作用。由此他高度评价了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在这个方面的贡献,并给予皮尔斯、马赫、赖欣巴赫、杜威、纽拉特等思想家以应有的历史地位,以资推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恩在1964年国际科技大会所作题为《科学和伦理学》的影响广泛的演说中,曾系统阐述过科学理性同人类自由的内在联系。本文继续了对同一主题的分析,即科学作为人类有目的的、自觉的生活方式,不能不受到政治和哲学的作用,从而也不能不服从于某种超越于科学之上的对人类自由和社会民主的追求。科恩的这些探索,不失为现时代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有益的尝试。本文译自《纪念伊姆雷·拉卡托斯论文集》(《波士顿科学哲学丛书》第39卷,1976年)第79~86页。原文是作者在第五届国际“科学和社会”大会(1973)上的演说的浓缩。罗伯特·科恩教授目前正在我国访问讲学,他的观点引起了我国听众的广泛兴趣。仅以此文提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自然信息     
创记录的红移震惊天文界至今年年初,天文学家还未发现红移值超过4.0的天体,但如今已冲破了宇宙的“距离阻栏网”,他们出乎意料地发现了较大红移值的类星体。剑桥天文学院和亚利桑那基特峰天文台的研究小组报导说他们已测出红移值为4.07和4.43的两个类星体(《自然》)Vol 330,P 453),其中后一个类星体是已知宇宙中最远的天体。红移用来衡量宇宙的距离,由于光的速度是个定值,因此它也可表示光离开类星体的时间。如今我们能想象得出当宇宙仅为它目前年龄的10%到20%时这些天体是怎样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以后,对静力场中的一些效应、宇宙的时空结构和存在引力波等三方面作出了预言。这三方面的检验都首先是由精密的天文观测完成的。1919年爱丁顿领导的观测队,首先证实了引力场中光线偏折的预言。1929年哈勃发现河外星系的红移与距离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给相对论宇宙学提供了第一个观测根据。去年年底,泰勒等人测出射电脉冲星双星PSR1913 16的公转周期变短,定量地证明了引力辐射阻尼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广角镜     
哈勃麦空互通使发涵担通天体多国科学家最近利用美国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个距地球260光年的天体,它比此前已知最远天体还远了将近1倍。目前,天文学界尚未能确定这一天体的性质。专家指出,这一发现对现有解释宇宙的理论提出了挑战。参加“斯隆数字天空探索”计划的研究人员是根据红移规律推断这一天体距离的。红移是指从地球观测到的天体电磁波话线向红端,即向波长较长一端的推移现象。它由天体退行速度产生,天体越远,红移量越大。此前,天文学界观测到天体的最高红移值为668,相当于距地球约14cd光年。此次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  相似文献   

13.
如何为量子力学体系建立一个可信的哲学基础,是当今科学世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即将出版的《量子力学形式逻辑反思与物理基础探析——自然科学研究中理性原则的重新探讨》一书中,将较为系统地讨论经典量子力学的一系列与形式逻辑以及哲学基础相关问题,从而在此基础上,重新构造一个与“量子跃变”本质内蕴的“离散特征”在形式逻辑上保持一致,并且,能够建立在一切科学理念上与包括“经典力  相似文献   

14.
夏禹龙同志主编的《科林小史(现代篇)》(以下简称《小史》),即将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有特色的通俗读物。从内容上看,它主要撷取现代科学技术的精彩片断和重大成就,通过对著名科学家创造过程和特点的叙述,熔材料和思想于一炉,集知识和智能为一体。在《小史》中,你能看到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七十年代科学发展的大致脉络,看到几十位科学大师是如何作出自己的主要贡献的。《小史》并不企求详尽描绘现代科学技术之林的浩瀚多姿,也没有多花笔墨来介绍科学  相似文献   

15.
《科学之友》创刊于1980年10月。15年来,在各级领导和广大读者、作者的关心、支持下,经过杂志社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科学之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成为群众喜爱的优秀科普刊物。这是十分值得庆贺的。《科学之友》诞生在"科学的春天"。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科学技术现代化,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  相似文献   

16.
恩斯特迈尔是本世纪著名的生物学家和哲学家,长期以来他一直倡导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的新哲学,本文综合探讨了迈尔新哲学的基本原则及其新哲学的基本框架:(1)物理科学不是科学的标准范式;(2)历史叙述比定律解释更重要;(3)解释和预言在生物学中是不对称的;(4)科学进步的主要象征是概念的提出和改进;(5)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及目的论解释的合理性;(6)新哲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暗物质的提出是为了解释星系动力学,而对牛顿引力理论的修正或许能提供更好地解释-- 宇宙似乎是由不可见的成分所主导,天文学家将此称之为暗物质和暗能量.存在暗物质的天文学证据已经很明显:在河外星系中,天体的旋转速度超过了用可见恒星和气体所能解释的速度.  相似文献   

18.
《世界科学》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于3月4日在上海科学会堂召开。会议由本刊余幼根同志主持。应邀参加座谈会的领导、科技界及教育界的同志一致称赞《世界科学》是一本很有特色的科技刊物。创刊十年,成绩蜚然,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影响。身居科技界领导岗位的同志认为,常看《世界科学》对了解国外科学技术发展的概况、热点,非常有好处。而从事科研和教育的同志认为,《世界科学》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且对指导学生从事研究,确定科研方向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卞毓麟 《科学通报》1981,26(3):159-159
一、引言文献[1]对946个类星体的红移和视星等作了统计分析。其要点为:以0.1为步长将类星体红移分为0.0—0.1,0.1—0.2,……3.5—3.6共36个间隔,算出各间隔内类星体视星等的数学期望值和方差σ_v,并据和z的关系讨论了宇宙学模型。本文以文献[1]为基础,对几种宇宙模型计算了各不同红移间隔内类星体绝对星等的平均值,并讨论了类星体光度的演化。  相似文献   

20.
1915年1月创刊的《科学》,开创了科学在中国传播的新纪元,也留下了不少超越先贤、启迪后学的文字。今天重温这些文字仍是颇受教益的。本刊特从中选择少量重新发表,作为迎接创刊百年献给读者的礼物。本期重新发表的是任鸿隽的《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原发表在《科学》创刊号上。任鸿隽是《科学》和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创始人,他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学术界多称为"李约瑟问题",并时有讨论。由于任氏的这篇文章用文言写成,这次特别配发了文言的译文。还请译者专门撰文对这篇文字进行了解说.梳理了近现代中国学人探讨"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这一问题的脉络。任氏撰文时恐怕没有想到,后人会对"李约瑟问题"展开争论并把它叫做"难题",他自己的答案其实是清楚的。他行文时。也没有在"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上着墨太多。在创刊号上,他这篇文字最想表达的,是他们为什么要创办《科学》的心声。所以,他着重说了科学是什么,以及在中国传播科学最要紧的事是什么,并在最后强调:"要之科学之本质不在物质,而在方法","不然,虽尽贩他人之所有,亦所谓邯郸学步,终身为人厮隶,安能有独立进步之日耶"!不难发现,作者所说的"方法",不只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更多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联系到作者后来所撰的《科学精神论》,以及《科学》前辈作者的其他有关论述.他们当时用"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种子"等字眼所指称的,其实就是"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科学思维方式"。抓住了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育,就抓住了在中国发展科学的"种子"和传播普及科学的"渔"。不然尽贩他人之"鱼".怎么会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进步!关于"科学思维方式",本刊近年来正组织思维方式: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科学思维方式:结构和生成》、《科学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中的本体论预设》等系列文章进行论述。读者可以参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