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动物细菌检测中的生物安全必须得到有效地控制与预防,才能确保实验动物细菌质量检测工作的顺利 进行。从“选择合适的操作技术、防散设备和设施;检测工作中的生物安全的有效处理措施;实验室主管在生物安 全保障中的作用”这三大方面进行分析,阐明了实验动物细菌检测中生物安全得到有效控制与预防的必需措施与 重要性,进而实验动物细菌质量控制就有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实验动物细菌检测中的生物安全必须得到有效地控制与预防,才能确保实验动物细菌质量检测工作的顺利 进行。从“选择合适的操作技术、防散设备和设施;检测工作中的生物安全的有效处理措施;实验室主管在生物安 全保障中的作用”这三大方面进行分析,阐明了实验动物细菌检测中生物安全得到有效控制与预防的必需措施与 重要性,进而实验动物细菌质量控制就有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首次将微生物和机械装置完全融合,制造出了能够检测湿度的镀金细菌。这一突破造出了首个“细胞生控体”,由此可能产生一系列能够检测危险气体或其他有害物质的装置。  相似文献   

4.
2003年6-11月曾4次对北京市城区北环水系8个地点进行了每mL水样中细菌总数和每L水样中大肠菌群数量检测.结果显示,细菌总数在7月份出现最高峰,西海、后海和前海的细菌总数较多;大肠菌群7和9月份呈现高峰,动物园北水体中大肠菌群明显高于其他地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的质量标准,城区北环水系中大部分水系属于Ⅱ类,少数水域属于Ⅲ类和Ⅳ类水质.因此应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防止污染源向水体排放,同时加强水环境监测.  相似文献   

5.
报告了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低替家兔法对人血白蛋白进行热原质检查的研究结果。在半成品检查中,两种方法的符合率达97.87%;在成品实验室验证中,符合率为100%。并提出了人血白蛋白细菌内毒素限值应小于0.025EU/mg,遇结果难判定者应经家兔法判定。  相似文献   

6.
对文山州广南县9个具有代表性的农村饮用水源点进行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测,初步了解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农村饮用水卫生状况。在选定的9个水源点进行水样采集,并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多管发酵法分别对水样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进行检测。发现水样6和水样7细菌总数〈100个/mL,其余水样〉100个/mL;9个水样的大肠菌群均有检出。通过检测发现,所抽取9个饮用水水源均不符合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不适宜直接饮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果脯是高糖型,腻人且丧失原果蔬特有的风味,从健康食品发展趋势看.“低糖无硫”果蔬脯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低糖果蔬脯的生产和贮存条件要求较高糖果脯更高.低糖、低酸、高水分更有利于微生物生长,从而影响保质期和保存期.本研究初步对6种变质低糖蔬菜脯进行了微生物学检测,共检测到193种细菌和93种真菌菌株.并对果蔬脯糖分、酸度和水分等抑霉抑菌条件进行了探讨,可为进一步改进低糖果蔬脯制作工艺和保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将电阻抗法应用于医学临床细菌耐药性试验。笔者用自制的微生物电阻抗传感器和电阻抗测量装量,通过测量接种细菌的培养基电阻抗值(V值),并将细菌在培养期间内取得的所有V值描记成“阻抗曲线图谱”,因细菌培养基所产生的阻抗曲线图谱与在细菌培养基中滴加了抗菌药物所形成的阻抗曲线图谱形态有明显差别,利用这种曲线形态的差别尝试用来判断细菌的耐药性、该研究对实现医学临床快速耐药性试验,药敏检测自动化、智能化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磷细菌和钾细菌混合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对生产菌肥的磷细菌和钾细菌进行了混合培养,设计了三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探讨混合菌肥的最佳生产工艺,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磷细菌和钾细菌可以混合培养,各处理结果经LSR测验,主效A因素中A4水平、B因素中B2水平和C因素中C5水平显高于同组中的其它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用中国的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CSE)和鲎试剂(TAL)替代美国的细菌内毒素参考标准品(RSE)和鲎试剂(LAL)来检测硫酸链霉素的细菌内毒素的可行性.方法:用RSE标定TAL的灵敏度及CSE的效价,考察硫酸链霉素对细菌内毒素检测的干扰作用.结果:TAL的灵敏度和CSE的效价均符合规定,硫酸链霉素在1.25mg/ml的浓度下对细菌内毒素检测无干扰.结论:可以采用CSE和TAL替代RSE和LAL进行硫酸链霉素的细菌内毒素检查.  相似文献   

11.
关于粪性大肠菌群在饮用水中检测的意义及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颁发的《水质检测实施细则》,在生物检测项目中由原来只检测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增加了粪性大肠菌群,鉴于我省大多数自来水公司的水质检测还没有增加此项目,所以把开展此项目的必要性,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以备同行参考,同时引起大家对此项目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冰核细菌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74年,Maki首次报道了冰核细菌(INA细菌)以来,生物冰核现象引起了多个学科研究者的广泛兴趣。研究证明,细菌冰核是自然界活性最强的冰核物质(-1~-5℃),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被应用到人工造雪制冰、海水淡化、食品冷藏保鲜和冷冻浓缩、促冻希虫、高效检测、报告基因和细菌细胞表面展示等领域。本文主要对冰核细菌在这些方面的应用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两种氰污染环境降氰菌的类群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昆明大板桥煤气厂污水处理站各处理环节的污水及镇沅金矿3个污水样点中的细菌数量,类群进行研究、比较,筛选高效降氰菌株,并对这两种不同的氰污染环境中的细菌进行质粒检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信阳师院生物系污水鱼池中的细菌数量、种类及群落组成的分析测定表明,污水鱼池中的细菌及群落组成是不断变化的,其优势菌为肠杆菌属.通过厌氧培养,将分离的厌氧细菌归属11个属,其优势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类.  相似文献   

15.
按Ames法的要求,采用常规点试法,与经和不经代谢活化渗入法以及改良的平板渗入法,检测了不同剂量的细菌灭蝗剂对一组组氨酸缺陷型供试菌株的致突变性。结果表明,所用试验剂量的细菌灭蝗剂对供试菌株均无诱发突变作用,从而推测细菌灭蝗剂对哺乳动物无潜在的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SPF小鼠上呼吸道分离到的细菌进行鉴定及携带状况分析.方法 按常规检测流程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反应、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结果 SPF小鼠上呼吸道常见细菌有8种,按细菌携带率分四类,第一类:毗邻颗粒链菌,携带率98.6%;第二类:松鼠葡萄球菌和木糖葡萄球菌,携带率45% ~...  相似文献   

17.
针对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纳米科技等领域日益增长的单粒子水平纳米颗粒表征需求,本课题组将瑞利散射和鞘流单分子荧光检测技术结合,成功研发了纳米流式检测技术(nano-flow cytometry,nFCM),实现单个纳米颗粒(7~500 nm)以及细胞外囊泡、病毒、细菌、亚细胞器等天然生物纳米颗粒的粒径及其分布、颗粒浓度和...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扬州平山五泉矿泉水的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和异养细菌组成的研究,从水生态微生物学角度评价该矿泉水的质量。除微量的铁细菌外,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大肠菌群、鼠伤寒沙门氏菌、粪链球菌、厌氧细菌、梭状芽孢杆菌、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化细菌、反硫化细菌等,作者均未检测到。分离了少量异养细菌,经纯种鉴定,种群简单,其优势种群为 Flavobacterium aquatile和Zoogloea sp。分析结果表明,扬州平山五泉矿泉水水质清洁卫生,可作高级饮料水,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共生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真菌-细菌联合体能以多种方式相互作用,共同发挥各种生态功能。有些细菌驻留在真菌菌丝内部,借以调控真菌的生长、发育、分布和次级代谢过程,这些细菌被称为菌丝内生细菌(endohyphal bacteria, EHB)。EHB的研究揭开了微生物生态学的一个新篇章,是真菌与细菌共生关系中最紧密的代表。在逆境条件下,EHB可以调节寄主生殖机制相关的关键成分或步骤,诱导植物激素类物质的产生,对寄主真菌具有辅助性保护作用。研究最深入的真菌-EHB共生体系是植物致病性根霉菌Rhizopus sp.与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引起水稻幼苗枯萎病所必需的植物毒素——根霉素是由伯克霍尔德氏菌所产生的,而非寄主根霉菌本身产生的。EHB也会影响定殖于高等植物的内生真菌的生态和多样性。在某些情况下,EHB还有助于激活参与识别、转录调节和初级代谢蛋白合成过程的相关基因。目前已开发出了无菌培养分离EHB的方法,然而对真菌-EHB共生体系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综述了菌丝内生细菌EHB及其与宿主真菌的共生体系,阐述这些伴侣之间复杂微妙的相互关系,以及EHB对宿主真菌和宿主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吉林市新地号街自来水管锈垢形成原因做了细菌学方面的探讨。我们取锈垢及环境水为样本,检测了细菌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发现样本中含有多种细菌,其中包括在管道腐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铁细菌,同时发现,管道各部位细菌数有差别,这些为从细菌学角度解释自来水管锈垢的形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