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毒素源性大肠杆菌(ETEC)是引起婴儿及旅游者腹泻的重要致病菌,其毒力因子主要有粘附素和肠毒素。后者又分为热敏感肠毒素(LT)和热稳定肠毒素(ST),是引起腹泻的直接因素,因此,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提取ETEC H 10407株LT编码质粒的基础上,克隆和表达了其LT基因,并对LT-B编码基因即tox B基因作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已知某种类型的肿瘤可以分泌出激素,这些激素可以扰乱机体正常的代谢平衡,这就使得患者更有可能是死于肿瘤分泌的激素引起的代谢紊乱,而不是死于肿瘤本身。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胰脏的胰岛肿瘤细胞所引起的危及生命的腹泻。在这种情况下,肿瘤细胞大量产生一种激素——血管活性肠肽(VIP),体液里异常高水平的血管活性肠肽已被作为胰性霍乱的一个标志物。但血管活性肠肽远不止是一个标志物,它可  相似文献   

3.
近日发生在欧洲的疫情引发公众关注和恐慌.其元凶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致命病菌呢?  相似文献   

4.
<正>生物学博士贾斯汀·帕哈拉和加拿大生物艺术家、MITMedia Lab研究员朱丽·勒高特,在北京中学生物实验室带领同学们利用神秘装备"Amino"完成了有趣的合成生物学实验。实验的基本思路是:往大肠杆菌里导入从海洋生物中获取的各种颜色的荧光蛋白基因。如果新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大肠杆菌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也就表明大肠杆菌"编程"成功。  相似文献   

5.
幽默园     
问诊┌─┐│帅│└─┘ ┌───┐ │乏二竺│ │轰毒 │ └┬─┬┘ │肠│ └─┘ ┌────────┐ │,‘争。:幼,、 │ └────────┘ ┌─┐ │{ │┌───────┬────┐ │ ││目、.~二‘.‘~│.:.一:{ │ │ │└───────┤ │┌┴─┤ │  相似文献   

6.
细菌基因技术利用大肠杆菌作为表达宿主,使之成为产生抗体分子的工厂。由于大肠杆菌易于操作,大大促进了抗原结合穴和抗体骨架的抗体工程。由于大肠杆菌的转化和转染效率高,可进行随机诱变实验和构建文库。由于大肠杆菌生长迅速、易于发酵,可以快速、大规模地生产抗体片段(这也是结构研究的前提),而利用大肠杆菌的代谢特点可以容易地将同位素标记到抗体蛋白上,并且也可以设计代谢筛选方案来筛选结合的和催化的抗体. 我们和贝特(Better)等独立地发展了一种抗体表达系统,既具有抗体在天然状态下表达又具有在大肠  相似文献   

7.
<正>将从珊瑚中获得的四种不同颜色的蛋白,分别转入大肠杆菌,使得大肠杆菌显现相应的颜色。然后就是发挥艺术灵感的时候了,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奇妙的作品——这一切不只是纸上谈兵,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就开展了这样一场有趣的实验。而这次实验涉及的内容,是合成生物学家开创的一个全新领域——绘画。  相似文献   

8.
占美 《科学》2012,64(6)
[本刊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与同济大学医学院的科研人员发现.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通过其分泌蛋白Tir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来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免疫逃避的目的。2012年9月23日.NatureImmunology在线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田文皓 《科学通报》1976,21(4):190-190
据Guyton和MacDonald报道,在长期的慢性实验中,局部肉毒杆菌毒素(简称肉毒)中毒麻痹的肌肉,能表现出一种很缓慢的自然恢复.这种机能恢复的速度比神经再生机能恢复的速度要缓慢10倍.Duchen和Stricb  相似文献   

10.
奚正德  马宝骊 《自然杂志》1997,19(5):255-260
1997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已由瑞典卡罗林医学研究院向全世界宣布,授予美国生物学家斯坦利·普鲁辛纳(S.B.Prusiner)教授,以表彰他在退行性脑病的蛋白颗粒(毒朊)研究方面的贡献.普鲁辛纳开创性地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致病因子类型,并阐明了其作用模型的原理.他发现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病和羊瘙痒病均可通过一种感染因子传染,但感染因子中没有找到像细菌、病毒等其他类型病原体具有的遗传物质(DNA或RNA),随后提出了单一蛋白质可能是感染因子,并将这一蛋白质命名为毒朊(prion),意为蛋白源性感染颗粒.为了解释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正常细胞都存在其编码基因,研究者假设毒朊存在有两种构型,空间变构是其致病的机制.分析总结人类家族性疾病,认为致病性毒朊可以通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且具有感染性特征.蛋白质变构致病假说的提出并不断得到实验的验证,使经典认为相对独立的遗传性和传染性得到了有机的统一.这一开拓性工作使人们首次意识到除了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外,变异蛋白质亦可传播疾病;同时为现代医学了解和掌握与痴呆有关的其他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氏病)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基础,并为今后的药物开发和新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石.本文将介绍蛋白质致病因子—毒朊的发现研究过程.值得提到的是  相似文献   

11.
沈思祥 《科学通报》1966,11(3):134-134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实验结果证明,核酸结构的改变,可以引起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其中用亚硝酸处理核酸,或以碱基对抗物取代反相应的天然碱基等实验工作,更为突出。前文我们已经报导,2-硫尿嘧啶(TU)加入到含无机磷的培养液中后,可以抑制大肠杆菌(PB-8)中碱性磷酸酯酶的产生。本文将进一步简要报导,大肠杆菌在含TU的培养液中合成碱性磷酸酯酶(TU-酶),在某些性质上,与正常条件下合成的酶的差别。材料和方法全部实验,都用大肠杆菌B的突变珠PB-8(卽无机磷不抑制该菌株中碱性磷酸酯  相似文献   

12.
洪涛 《科学通报》1983,28(12):759-759
近来,我国西北的兰州、东北的锦州、阜新和鸡西等矿区,陆续暴发了一种以青壮年为主的非菌性流行腹泻;此病传染性强,来势凶猛,潜伏期短,有如霍乱,上吐下泻,以腹泻、腹鸣、腹痛为主要特征,腹泻严重者每日可达20次以上;绝大多数患者无热或低热,除个别体弱患者因脱水而虚脱外,一般无死亡发生;此病病程一般5至8天,为自限性,各种抗菌素药物治疗均无效。  相似文献   

13.
燕飞  郑银英  张文蔚  肖红  李世访  成卓敏 《科学通报》2006,51(16):1906-1912
自裂殖酵母中克隆得到pac1基因, 与GenBank中相关的核苷酸序列有99.3%的相似性. 编码蛋白质序列分析表明, 其具有RNaseⅢ结构域和双链RNA结合结构域. 体外活性测定表明, 以pET-5a系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pac1产物能够降解dsRNA. 将pac1导入双元载体pBI121, 以培养7~10 d的小麦幼胚为受体材料, 利用农杆菌株LBA4404对小麦品种陇鉴127进行转化, 获得了41株G418抗性植株, 经点杂交(dot blot)、RT-PCR和nptⅡELISA检测证实, 其中25株整合有外源基因并能正常表达. 对这25株转基因小麦进行大麦黄矮病毒的抗性鉴定表明, 有12株表现低度抗性, 表现为低接毒量时无症状, 接毒量提高时发病且严重; 有12株表现中度抗性, 表现为低接毒量时无症状, 接毒量提高时局部有不严重症状; 有1株表现高度抗性, 两种情况下均无症状. 抗性实验结果表明了pac1介导的抗性具有剂量效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川楝素的抗肉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玉樑 《科学通报》1983,28(14):885-885
肉毒杆菌毒素(简称肉毒素)是迄今所知最强的毒物,它选择地作用于突触前,阻遏神经肌肉传递。肉毒中毒虽非常见多发病,但至今在世界各地,包括我国的某些地区在内仍时有发生。科学家们长期以来致力于寻找实际可用的肉毒中毒解毒药,但除特异的抗毒血清外至今尚无一确有疗效的药物。在先前的工作中我们发现,从中药楝属植物皮提取的一个三萜化合物——川楝素也是一个选择的接头前阻遏剂。李培忠等的实验表明,川楝素不但可以保护接受致死量肉毒注射的小鼠,而且能治愈接受致死剂量肉毒中毒的部分恒河猴。本工作则利用离体神经肌肉标本进一步证实了川楝素的抗肉毒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生活中有些人稍受一点儿刺激,腹部便开始疼痛、拉肚子,有的人时而便秘时而腹泻。虽经多次检查也无异常发现,找不出器质性疾病,这便是肠易激综合征(IBS)。我国人群中肠易激综合征的患病率为7.1%~13.6%,城市发病明显多于农村,女性多于男性,学生、知识分子和领导干部高于工人、农民。为什么会得肠易激综合征人体除了大脑外,肚子里也有个“大脑”。在人消化道的内壁、胃部、大小肠中的组织细胞皮层中,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胃肠道里的“神经系统”与大脑的细胞数基本相等,其结构与大脑也大致相同,便称为“腹脑…  相似文献   

16.
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参与调控乙酰胆碱诱导的气孔开放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恒彬  王学臣  张蜀秋  娄成后 《科学通报》1999,44(21):2281-2283
动物细胞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功能的发挥要求乙酰胆碱的烟碱型或毒茜碱型受体参与,药理学实验证明:毒茜碱型受体的特异激活剂毒茜碱可诱导气孔开放,而其特异性抑制剂阿托品可阻断乙酰胆碱诱导的气孔开放。  相似文献   

17.
将整合有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REV)长末端重复序列(LTR)的马立克氏病病毒(命名为GX0101)全基因组作为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BAC)克隆进大肠杆菌. BAC载体通过同源重组插入MDV基因组的US2区, 含BAC载体的MDV DNA电转化大肠杆菌菌株DH10B, 鉴定含MDV全基因组的BAC克隆(MDV BAC), 提取BAC DNA, 转染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CEF), 成功拯救出了重组病毒, 命名为bac-GX0101. 将此病毒腹腔接种1日龄鸡, 在攻毒后62 d开始检测到内脏肿瘤,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 bac-GX0101毒株与亲本GX0101毒株对机体的致病性等方面的影响没有差异, bac-GX0101毒株仍然保留着很好的免疫抑制功能及致肿瘤能力. 该感染性克隆bac-GX0101为研究该重组野毒株中REV-LTR插入片段及其他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有用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8.
王德宝 《科学通报》1962,7(8):39-39
自从 Nirenberg 和 Matthaei 发表了在大肠杆菌无细胞制剂的体系中,加入多尿嘧啶核苷酸得到多苯丙氨酸以后,引起了广泛重视,因为这说明多尿嘧啶核苷酸是多苯丙氨酸的样板,为核酸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样板这个概念第一次提供了直接证据。以后 Ochoa 等和 Nirenberg 等发展了这个实验,除用含有一种碱基的多核苷酸外,还用了含有  相似文献   

19.
遗传工程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一个极为活跃的领域,这方面的发展令人瞩目。本期的《OV研究》一文报道了法国分子生物学家的一个新成就——大肠杆菌生产了动物蛋白。这一实验在方法的设计上,具有独特的构想,确有足资借鉴之处,而其所取得的成果更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纳豆菌所具有的抗菌活性:对于O—157的抑菌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苏丽萍 《世界科学》1997,(11):30-30
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日本曾盛传使用纳豆(类似中国的豆政)或纳豆菌预防赤痢、霍乱、伤寒等。笔者等人通过混合培养试验,可确认纳豆菌和纳豆成分对于病原性大肠杆菌0157具有很强的抑制生长繁殖之效果,并认为乳曲二波酸(2.6一叽吹波酸)是具有耐热性的物质。前言随着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疯牛病的出现,此次大皈又发生了由病原性大肠杆菌O-157引发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在日本发生食物中毒曾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当时纳豆被当作一种“药”,像现在的抗生亲那样普遍使用。1936年,有位有马玄海海军军医发表了有关“纳豆菌对于赤痢菌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