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北极海冰的面积年年编小,海冰的厚度也趣来越薄——这是美国宇航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新近发表的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2.
双木 《自然杂志》2006,28(6):352-352
由于降雪增多、永久冻土的融化和天气的变化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今天。西伯利亚最大的河流中有一条向北极倾泄的淡水数量要比60年前多了10%。这个结果与气候变化势必会改变北极地区水循环的预言是一致的,然而,对于要蘑点维持海洋现状的人而言却是一个令人担扰的信号。进入北部海域的淡水越多。海水的密度越低,下沉的可能性也就越小。现在,这种下沉将有助于驱动一股强有力的保持气温和稳定性的大西洋洋流。  相似文献   

3.
极地海冰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正在以过去千年来所未有的速率消退,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或更早,北极海域将面临夏季无冰的状况。北极海冰减少不仅改变北极地区的生态和环境,还通过大尺度的海气环流影响中纬度地区,甚至是全球的天气和气候。文章简要介绍了北极海冰消退的特征和主要驱动机制,并对未来北 极海冰消退机理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刘忠方 《自然杂志》2022,44(1):39-46
极地海冰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正在以过去千年来所未有的速率消退,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或更早,北极海域将面临夏季无冰的状况。北极海冰减少不仅改变北极地区的生态和环境,还通过大尺度的海气环流影响中纬度地区,甚至是全球的天气和气候。文章简要介绍了北极海冰消退的特征和主要驱动机制,并对未来北 极海冰消退机理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关于大气环流的冷热源问题,已有很多论述。近年来,张家诚提出大气下层的主要冷热源有三种类型,即行星冷热源、海陆冷热源和极冰冷源。这三种冷热源制约着大气中三种不同类型的热机,具备着各不相同的特点。极地和热带,由于辐射差异,构成第一类热机——行星热机。冬季,极区在负的辐射差额长期作用下,温度梯度方向由热带指向极地;夏季,极地在正的辐射差额作用下,温度梯度由极地指向热带。海洋和大陆,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构成第二类热机——海陆热机。海陆热机的强度和行星热机相当。冬季海洋是热源,大陆是冷源,温度梯度方向由海洋指向大陆;夏季海洋是冷源,大陆是热源,温度梯度方向由大陆指向海洋。  相似文献   

6.
正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中山大学杨崧教授领导的全球变化研究团队联合南京大学吴其冈教授领衔的冰雪圈-大气相互作用研究组在厄尔尼诺现象(El Ni?o)变异-北极气候变化机制方面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创新性地证明了中部型El Ni?o在年际变率尺度上可以抑制北极夏季的增暖和北极海冰的融化(图1),这为国际海洋与气候学界研究关于El Ni?o模态变异与北极夏季气候的联系打开了一扇新  相似文献   

7.
由于北极海冰的缩小,一种依赖海冰寻找食物的象牙鸥正在从格陵兰周围的海洋中消失. 象牙鸥遍布整个北极,生活在遥远北方的浮冰上.但科学家最近发现:加拿大的象牙鸥种群数急剧减少,21世纪初的数量比20世纪80年代时降低了大约80%.  相似文献   

8.
周舒  张录军  周玮佳 《科学通报》2019,64(18):1922-1929
近40年来,北极太平洋扇区8~10月海冰面积显著减少,其减少速率几乎是大西洋扇区的3倍,且该扇区海冰面积年际变率显著,标准差达6×105km2.基于ECMWF提供的再分析气象数据和NSIDC提供的海冰密集度、海冰运动及气旋资料,分析了外来气旋活动对北极太平洋扇区海冰面积年际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每年7~9月的外来气旋异常偏多(偏少)时,北极太平洋扇区海冰面积明显减少(增多),二者负相关最显著的区域位于楚科奇海、波弗特海、东西伯利亚海及中央海区.深入分析其作用机制发现:外来气旋活动加强时,受其对地表能量平衡和温度平流等综合影响,北极扇区大部分地区气温都明显上升,从而促进了该扇区海冰消融.同时气旋活动带来的大风会驱动海冰运动,使得边缘海区易形成更多开阔水域,海水显著增暖,加剧边缘海海冰融化.除此之外,气旋大风还会造成东西伯利亚海海冰向东和向南更暖的区域输送,也利于海冰的消融.总体来看,北极太平洋扇区海冰消融主要与气旋的热力作用有关,其动力作用主要影响边缘海域.  相似文献   

9.
与北大西洋接壤的北极海冰和年际气候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武炳义  黄荣辉  高登义 《科学通报》2000,45(18):1993-1998
冬季与北大西洋接壤的北极海冰面积变化与北大西洋区域气候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当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处于民常偏高(低)时期,冰岛低涡加深(减弱)位置偏北(南),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也偏强(弱),并且位置也偏北(南),导致中纬向西风偏强(弱),受其影响中纬度北大西洋海温升高(降低),因而增强(减弱)暖洋流向高纬度区域输送,流入巴伦支海的北大西洋海水增多(减少),致使巴伦支海南部混合层水温偏高(偏低);  相似文献   

10.
秋-冬季节北极海冰对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武炳义  苏京志  张人禾 《科学通报》2011,56(27):2335-2343
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强度与前期秋到冬季北冰洋东部、欧亚大陆北部边缘海区海冰密集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 秋冬季北冰洋海冰密集度与同期海表温度异常可导致冬季西伯利亚高压与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及东亚的地表气温异常. 数值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该结论, 并且所有的数值试验结果一致表明, 较低的海冰密集度能导致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表温度负异常. 本文提出了一种机制来解释秋冬季北极海冰密集度和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联系. 9 月份海冰密集度为预测冬季西伯利亚高压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前期信号, 而若由单纯的热带海温异常则不能预测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强度. 在近20 年来(1990~2009 年)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呈现增强的趋势, 并伴随着亚洲大陆中高纬度地表温度的降温趋势, 从而导致近年来东亚严冬频发. 最后, 讨论了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地表气温短期趋势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2.52亿年前的二叠纪生物大灭绝导致了90%的海洋生物灭绝,陆地生物也有70%以上毁灭。陆地上原本繁盛的两生类、爬行类动物和昆虫等几乎消失得一干二净,海洋中无脊椎动物和珊瑚等生物更是损失惨重。即使在白垩纪(约1.5亿年前)末期的恐龙灭绝,其毁灭规模也只有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的1/3。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冬季北方的暴雪经常发生,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引发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未来全球变暖情景下,我国冬季降水是否会显著增加从而导致北方的暴雪更多的发生.本文利用CMIP3模式在IPCCA1B情景下对未来气候的预测结果,得到北极夏季(September)无海冰时的一种情景,即"FreeArctic".利用相应的海温场和CO2含量驱动一个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来对北极夏季无海冰时的东亚各季节气候做出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此时的冬季(DJF)全球表面气温有显著的不同程度的升高,升温幅度最大的区域是在北极地区和亚洲、北美洲的高纬地区.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均减弱,东亚冬季风减弱.但是,由于来自北方的水汽输送的加强,我国冬季从南到北降水增多.由于增暖的协同作用,我国北方未来寒潮的概率有可能减少;北方部分地区降雪有可能增加,因为降雪的温度条件是基本满足的.  相似文献   

13.
探险北极     
黄俊 《科学之友》2003,(5):32-33
一说到北极,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冰天雪地的世界。的确,北极到处都是雪,到处都是冰。因为是地球两极之一,所以有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点。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北极,体验北极的美妙吧! 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北端,好  相似文献   

14.
北极巨变     
积冰消融、冰架坍塌、湖泊消失……北极正在发生巨变。毋庸置疑,全球变暖已经影响到了北极。那么,北极的变化会给人类和其他生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15.
16.
17.
独闯北极     
独闯北极朱长超编译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奥斯伦(B.Ousland)依靠技术和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地球上最为恶劣的环境。当我们的直升机逼近Arkticheskey角,确切地说,是到了赛温拿耶的时候,狂风以巨大的力量从南方吹来。这是这个群岛最北方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北极奇缘     
一、用枪口指着我 望着辽阔无边的北冰洋,我的脑海里一片空白.我不知道究竟该干什么.只身一人,孤掌难鸣.应该驾上一艘汽艇,到海上兜兜风,从近处观察一下那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块.如果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能看到海豹或北极的鲸.可是,千万不要遇上北极熊.听住在这儿的爱斯基摩人说,那家伙力大无比,海豹的脑袋它轻轻一拍就开瓢,它就是用这种办法捕食海豹的.想到这儿,不敢再想下去.可是再过几天我就得返航了,总得带点什么回去.爱斯基摩人的文物最好,海鲸什么的骨头也行,总不能两手空空而归吧!  相似文献   

19.
探索北极     
颜其德 《科学》2000,52(6):38-40
  相似文献   

20.
关注北极     
北极,国际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如果从1650年荷兰探险家巴伦支把北极地区海洋划成独立的海洋(当时称为大北洋)算起,三百多年来,人类没有放弃过对北极的探险和考察。不过,当探险者站立在这万古冰雪荒原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