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熊大珍 《科技信息》2010,(23):I0050-I0051
在25°C,37°C和42°C测定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对血卟啉(HP)的荧光猝灭光谱,研究了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血卟啉(HP)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结合反应的特征,计算了荧光猝灭常数和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随着DNA浓度的增加,HP-Zn的荧光猝灭越来越严重,通过可计算表明脱氧核糖核酸(DNA)与血卟啉(HP)的猝灭常数较大,说明脱氧核糖核酸(DNA)与血卟啉(HP)的结合作用较强,为血卟啉用于临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固定电压下,将单链DNA固定在活化的碳糊电极(CPE)表面,以电活性物质Co(bpy)3(ClO4)3为指示剂,研究了单链DNA电极(ssDNA/CPE电极),双链DNA电极(dsDNA/CPE电极)的指示剂还原峰电流变化;并利用其差值(△ip)与互补DNA浓度成线性关系以待测DNA浓度进行定量,制成DNA电化学传感器,该传感器可用于特定DNA序列的识别和测定。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甲醛致昆虫细胞DNA-蛋白质的交联作用(DNA—protein crosslinks,DPC)和DNA的断裂作用,以斜纹夜蛾SL-1细胞为材料,采用KCI-SDS沉淀法和彗星实验来检测液态甲醛染毒后SL-1细胞中DPC的含量及DNA的断裂效应.KCISDS沉淀法的结果表明,低浓度的液态甲醛(25μmol/L,125μmol/L)不能引起DPC,较高浓度(625μmol/L)可以引起明显的DPC(P〈0.01);而彗星实验的结果则显示甲醛在低浓度(5μmol/L,25μmol/L)时可以引起DNA链的断裂(P〈0.01),在较高浓度(625μmol/L)时尾部DNA%和尾矩比空白对照显著降低(P〈0.01),表明此时甲醛所致的DPC掩盖了DNA断裂的作用.结论是甲醛在较高浓度时可以导致明显的DPC作用,而在低浓度时以DNA断裂为主.  相似文献   

4.
在分子生物学中,DNA链的杂交测序的计算和重构阶段可用DNA图作为数学模型,因此,DNA图得到广泛的研究^[1.2].为了读取DNA序列,Blazewicz等人提出了可(α,k)-标号有向图的概念,并称有向图D是DNA图,如果D是可(4,k)-标号的.2008年,原军等证明了可(α,k)-标号的有向路和有向圈的充要条件.本文证明了有向路和有向圈可(α,k)-标号的一个性质,并利用有向线图的理论证明了本文所指的伪二部单向完全图D0(A,B)、k部广义路P(V0,V1,…,VK-1)、k部广义圈C(V0,V1,…,Vk-1)以及k部广义树T(V0,V1,…,Vk-1)均是DNA标号图.进而给出并证明了二部单向完全图D(V1,V2)和k部广义路P(V0,V1,…,Vk-1)为DNA图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DNA分子标记的发展及主要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  王陶 《科技资讯》2008,(30):1-2
DNA分子标记技术是一种新的比较理想的遗传标记,本文综述了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概况、种类及特点,以及广泛应用于农作物分子标记基因定位的分子标记技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标记(SSR)和扩增的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的原理、特点及他们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6.
合成含萘环结构的手性Salen-Mn(III)配合物,[Mn(III)L]+Cl(L=N,N’-bis-(2-hydroxynaphthalene-1-carbaldehyde)-(1R,2R)-(-)-diaminocyclohexane(R)和N,N’-bis-(2-hydroxynaphthalene-1-carbaldehyde)-(1S,2S)-(+)-diamino-cyclohexane(S)),运用紫外光谱滴定和粘度实验,研究配合物与DNA的插入作用。并通过凝胶电泳观察配合物对pBR322DNA的断裂情况,结果表明配合物以插入模式与DNA结合,呈现出手性差异;在H2O2存在下,配合物能够使pBR322DNA断裂。  相似文献   

7.
采用紫外和荧光光谱研究1-羟基-3-(2-(1哌啶基)乙氧基)吨酮-铜(Ⅱ)(-1-Hydroxy-3-(2-(1-piperidinyl)ethoxy)xanthoneCu(Ⅱ),CuL)与DNA的相互作用,并对CuL进行细胞毒性的评价。结果表明CuL以插入方式与DNA结合,引起细胞的DNA损伤,抑制细胞生长,导致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8.
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变异与东亚鲿科鱼类系统发育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采用PCR技术获得了中国(鱼尝)科鱼类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1138bp全序列.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分布于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鱼尝)科2属9种鱼类同一基因序列排序,并选用鲇形目鲇科的大口鲇、钝头(鱼危)科的鳗尾(鱼央)和伦氏(鱼央)以及脂鲤目的断线脂鲤作外类群.分析了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计算了Kimura双因子遗传距离和(鱼尝)科鱼类线粒体DNA的进化速率,用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构建了(鱼尝)科鱼类分子系统树,得出如下结论:(1)线粒体DNA序列分析显示所测定的鲇形目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中,存在3bp的缺失;(2)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鱼尝)科构成一单系类群;(鱼艹)属为较为特化的属,拟(鱼尝)属为一明显的类群,而黄颡鱼属与(鱼危)属关系较为混乱;(3)东亚(鱼尝)科鱼类线粒体DNA的进化速率约为每百万年0.18%~0.30%.本文是中国鲇形目(鱼尝)科鱼类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298.15K下,应用等温微量热法研究了抗肿瘤药物秋水仙碱(COL)与小牛胸腺DNA(ctDNA)结合作用,测定了药物与DNA分子的结合比、结合常数、结合焓变(△H°)、熵变(△S°)及吉布斯自由能变(△G°)等热力学参数.结合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研究了秋水仙碱与小牛胸腺DNA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探讨了药物对DNA分子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DNA甲基化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NA甲基化改变是肿瘤细胞中常见的现象,DNA甲基化与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从以下几方面对此做一综述。(1)简介哺乳动物细胞的DNA甲基化;(2)DNA甲基化与肿瘤基因突变;(3)肿瘤DNA甲基化的基因外作用,其中包括:原癌基因的低甲基化和抑癌基因的高甲基化。  相似文献   

11.
在玻碳电极(GCE)表面依次电聚合硫堇(PTh)膜、电沉积普鲁士蓝包金纳米粒子(PB@Au)、电沉积纳米金粒子(Au NPs),利用Au NPs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进而固定双链DNA(dsDNA),制备一种电流型DNA传感器(GCE/PTh/PB@Au/Au NPs/dsDNA).利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EIS)和循环伏安法(CV)对dsDNA修饰电极进行表征,以亚甲基蓝(MB)为杂交指示剂,利用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Pb2+对DNA的损伤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利用所制备的GCE/PTh/PB@Au/Au NPs/dsDNA可以高灵敏地测定铅金属离子对dsDNA损伤的程度,在2545℃温度范围内,Pb2+对DNA的损伤速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快,Pb2+浓度越大对DNA的损伤越严重,即使微量的Pb2+对DNA也有明显的损伤.所制备的传感器灵敏准确,可用于其他重金属离子的检测以及基因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生理条件下(pH-7.41)研究了β-环糊精(β-CD)、6-去氧-(N-胺乙基)环糊精(CR—β—CDen)分别与刚果红(CR)的包合作用;研究了CR,(CR—β—CD)和(CR—p—CDen)超分子体系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紫外滴定实验结果表明:(1)β-环糊精和6-去氧-(N-胺乙基)环糊精都与客体分子刚果红发生超分子作用;(2)CR,CR—pCD,CR-β-CDen与小牛胸腺DNA作用的结合常数Kb值分别为4.1×10^4L/mol,1.36×10^5L/mol,2.33×10^5L/mol,表明超分子体系CR-β-CDen与DNA的相互作用最强。荧光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化合物CR,CR—β—CD,CR-β-CDen的荧光强度随着CT—DNA的增加而增大,其中环糊精衍生物CR—β—CDen荧光增强效果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13.
利用合成的中等分子量的线性聚丙烯酰胺(LPA)和羟乙基纤维素(HEC)构成的共混聚合物网络对标准DNA样品BigDyeTeminatorV3.1进行测序研究。研究了LPA/HEC的比例,温度,电压等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实验证明该聚合物网络同时具有LPA对DNA优良的筛分性能和HEC对毛细管内壁动态涂覆的能力。用2.5%w/v的这种介质在没有对软件系统优化的情况下,73min内对标准DNA的读写长度可达900个碱基。  相似文献   

14.
太行菊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分子标记技术,在太行菊中还未见相关的报道。为建立优化适合太行菊SRAP分析的扩增体系,以太行菊DNA为模板,对影响SRAP-PCR反应体系的5个重要参数设置梯度进行单因素实验分析,以确定最佳的反应条件。经过大量的重复性实验确定了适合太行菊SRPA-PCR反应体系:20μL的反应体系中,模板DNA量50ng,1.25mmol/L的Mg2+浓度,0.5μmol/L的上下游引物,0.2mmol/L的dNTPs以及Taq酶1U。该体系在太行菊个体中均能扩增出清晰稳定的条带,为后续的太行菊遗传多样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应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检测小麦抗白粉病代换系6A/6V与感病品系京411的近等基因系NILs,及其亲本6A/6V和京411的基因组DNA甲基化变化.结果表明,NILs的整体甲基化水平(22.9%)略高于6A/6V(21.2%),低于京411(23.4%).分析其甲基化模式发现,NILs相对京411甲基化水平降低条带比例(2.89%)明显高于甲基化提高条带(0.55%),而相对抗病亲本6A/6V,NILs甲基化水平降低条带比例(2.96%)明显低于甲基化提高条带(4.20%),说明NILs的整体基因表达水平低于6A/6V,高于京411.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水稻泛素缀合酶基因OsUbc13的序列特征、表达模式、亚细胞定位模式及其互作分子,为深入研究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作用机理奠定基础。创新要点:首次对植物Ubc13进行了亚细胞定位研究及蛋白互作研究。研究方法:通过序列比对及聚类分析进行OsUbc13的序列特征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OsUbc13的表达模式分析;通过聚乙二醇(PEG)介导转化烟草BY-2原生质体进行OsUbc13亚细胞定位研究(见图4);通过酵母双杂交进行OsUbc13的蛋白质互作分析(见图5和表1)。重要结论:OsUbc13编码具有153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其推断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同源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该基因在水稻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内稃、雌蕊、雄蕊和叶片中的表达量较高,而根、茎和外稃中的表达量较低;低温、甲基磺酸甲酯(MMS)和过氧化氢(H2O2)胁迫处理使胚性愈伤中OsUbc13的表达量显著上调,甘露醇、脱落酸(ABA)和氯化钠(NaCl)胁迫则使愈伤组织中该基因的表达量降低;OsUbc13与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融合蛋白表达于质膜和核膜处;酵母双杂交结果表明约有20个蛋白可能与OsUbc13存在相互作用,其中OsVDAC(与细胞凋亡有关)、OsMADS1(与花器官发育有关)、OsB22EL8(与活性氧清除及DNA 保护有关)和OsCROC-1(为Lys63聚合泛素链形成及运行无误性DNA 损伤耐受机制所必需)四个蛋白经验证确与OsUbc13互作。  相似文献   

17.
基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在pH 3.51~4.49的介质中对有机染料次甲基蓝(MB)的共振光散射的增强效应,提出了一种测定DNA的共振光散射法,并对介质酸度、离子强度、DNA热变性、共存物质干扰等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佳条件下绘制了工作曲线,该方法线性范围为0~1 440 ng.mL-1,检出限可达14.1ng.mL-1,用于合成样品中DNA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通过研究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离子强度的影响,初步探讨了MB与DNA相互作用的机理,MB可能是通过静电作用等以DNA为模板在DNA分子表面进行聚集和长距组装,这种聚集导致MB共振光散射信号的增强,这也是该方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黄荆子乙酸乙酯提取物(EVn-50)诱导人结肠癌HT-29细胞凋亡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EVn-50处理体外培养的HT-29细胞;碘化丙啶(PI)染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DNA梯形条带;Western blot分析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EVn-50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加HT-29细胞凋亡率(P〈0.05)。10.0tanoVLEVn-50处理HT-29细胞48h导致典型DNA梯形条带形成。10.0umol/LEVn-50以时间依赖方式下调Bcl-2蛋白表达,同时,上调Bax蛋白表达(P〈0.05)。结论EVn-50诱导HT-29细胞凋亡作用与增加Bax/Bcl-2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