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煤机螺旋滚筒的装煤性能是一个重要指标,它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本文在分析每一个影响装煤性能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三个重要因素——转速、螺旋角和牵引速度。采用1:4的模拟装煤实验台,应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对滚筒的装煤效率、装煤能耗进行测定。分析测试的结果,获得三因素对装煤效率影响的程度和它们的最佳组合,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采煤机滚筒落煤与装煤的研究,提出了滚筒装煤不发生堵塞时的临界最低滚筒转速.同时从控制螺旋叶片抛煤距离在极限范围推导了滚筒的最高极限转速.这一数学模型的导出,将会对采煤机工作机构运动参数合理选择起到参考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PSO-GACA的采煤机螺旋滚筒参数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滚筒采煤机的装煤性能、增加采煤机的块煤率、提高其产煤经济效益,以叶片外缘直径、内、外螺旋升角、滚筒转速和采煤机牵引速度为设计变量,选择装煤生产率最大和吨煤售价最高作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各种几何约束及性能约束,采用粒子群算法和蚁群算法的混合算法(PSO-GACA算法)对螺旋滚筒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在保证滚筒不发生堵塞、抛煤距离合理等条件下,优化后的采煤机装煤生产率提高14.5%,块煤率增加13.2%,吨煤售价可提高0.75%。  相似文献   

4.
螺旋滚筒的装煤能力是滚筒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为了评价滚筒的完善性,必须计算其装煤能力。但目前有关专著中所提供的装煤能力算式各不相同,给使用带来不便,本文对这些计算式作了比较,并对装煤能力计算式作了推证,提出了合理的计算公式。供计算滚筒装煤能力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MG400/951-WD型采煤机装煤问题,采用离散元模拟方法研究其前滚筒抛射及推挤装煤.主要研究滚筒转速、牵引速度、截深及颗粒大小对装煤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保证产能工况下,滚筒抛射装煤率要高于挤压装煤率21.9%,所以采用抛射装煤较好;抛射装煤时,滚筒转速从301.59 rad/min增加到427.26 rad/min,装煤率呈非线性上升;牵引速度从6 m/min增加到10 m/min,滚筒装煤率先增加后减小,当牵引速度为7.8 m/min时装煤率达到最大;当截深从600 mm增加到800 mm,滚筒装煤率逐渐降低.颗粒大小对滚筒装煤率影响不大;采用正交实验对滚筒转速、牵引速度、截深进行最优匹配,表明该型采煤机在滚筒转速、牵引速度、截深分别为427.26 rad/min、8 m/min、600 mm时,装煤率达到最优为74.5%同时既增加了过煤空间,又达到了装煤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八钢新区焦化6m焦炉的基本技术参数及焦炉装煤现状问题,并分析了装煤难点和影响因素,结合现场情况总结了提高装煤量的经验和规律,为稳定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热回收捣固清洁型焦炉的污染源和装煤除尘控制工艺,对清洁型热回收捣固焦炉装煤除尘系统的设计及运行效果进行了总结,介绍了脉冲布袋式除尘技术在热回收焦炉装煤除尘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采煤机螺旋滚筒装煤过程的特点,提出新型螺旋滚筒结构的设计问题,写出了新型螺旋滚筒装煤生产率的计算公式。通过对基本参数相同的两种滚筒具体实例计算比较,表明新型螺旋滚筒的装煤生产率明显优于原传统结构的螺旋滚筒。  相似文献   

9.
螺旋叶片倾斜布置的采煤机滚筒装煤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理论解析法和计算机模拟法.用相似模拟方法确定影了响采煤机螺旋滚筒装煤效率的基本物理量.采用量纲分析法导出相似准则,确定模拟装煤的实验参数,应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对滚筒的装煤效率进行测定.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得出牵引速度、叶片倾斜角度和滚筒转数三因素对装煤效率影响的程度和它们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0.
郑炫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6):F0003-F0004
分析了某焦化厂妁生产现状和装煤操作技术,提出了装煤和平煤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水电机组效率的神经网络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电站优化运行要求具有连续水位和导叶开度下的效率特性曲线。对此提出用BP神经网络方法计算机组效率,并建立了BP神经网络模型,以现场效率试验数据作为样本进行训练,并用训练好的网络计算该机组的效率。网络的训练速度及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收敛速度较快,精度高,为计算水电站任意水头及导叶开度下的机组效率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可用于指导水电机组的优化运行。  相似文献   

12.
关于子母叶片泵叶片的受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子母叶片泵叶片倾角的选取影响叶片受力的问题,在考虑了子母叶片泵与普通低压叶片泵的结构及油腔供油原理的不同后,对叶片在吸油区受到的液压力、运动惯性力和接触反力进行建模.取一系列叶片倾角的值,仿真出叶片所受接触反力的变化曲线.经分析比较得出:在双作用子母叶片泵中,当叶片倾角为零度时,叶片受力状况最佳.  相似文献   

13.
应用灰关联度熵分析方法,分别以SUFR(螺旋升流式反应器)系统缺氧区反硝化以及反硝化吸磷效果为目标,研究导流参数对该系统缺氧区影响的相关性及其重要性顺序.试验结果表明,各导流参数对SUFR系统缺氧区反硝化以及反硝化吸磷均有明显的影响.对于反硝化而言.各机械导流参数对其影响的顺序为:导流转速大于导流叶片的折角大于导流叶片的串联层数大于d/D;对于反硝化吸磷而言,各机械导流参数对其影响的顺序为:导流叶片的折角大于导流转速大于导流叶片的串联层数大于d/D.导流参数对反硝化及反硝化吸磷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导流参数的变化对反应器内剪切环境和流动状态产生了影响,但导流参数对反硝化及反硝化吸磷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叶片式旋流畸变发生器的设计效率,研究叶片式旋流畸变发生器生成旋流角度的影响因素,应用某型CDA叶型(可控扩散叶型)设计了一组整体涡旋流畸变发生器,并利用CFD计算研究了不同几何参数和外界条件对旋流角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旋流角的大小受叶片稠度和安装角的影响最大;相对而言,畸变发生器外径以及旋流向下游的发展对旋流角生成的影响较小;在所研究的亚音速范围内,马赫数与旋流角近似呈指数函数关系。综合以上影响因素,给出叶片式旋流发生器生成旋流角的拟合公式,利用拟合公式设计了对涡旋流畸变网,试验数据表明拟合公式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推力矢量发动机燃气舵进行总体设计,构建燃气舵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为实用的推力矢量控制装置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首先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对推力矢量燃气舵进行初步设计,通过对燃气舵系统的受力分析,找出弹体和燃气舵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推出了弹体和燃气舵片之间力的转换关系,燃气舵片偏角和舵机转角之间的转换关系,进而推导出燃气舵系统的铰链力矩;其次,对燃气舵系统进行力矩分析和力学转换,确定舵机系统受到的负载,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燃气舵曲柄滑杆传动机构能够有效减小铰链力矩对舵机系统的负载;最后,构建燃气舵系统数学模型,利用MATLAB对其进行仿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终实现燃气舵系统的PID精确控制,为燃气舵系统的设计和控制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设计一种可进行尾缘自诱导吹气的可调导叶,减弱动静干涉效果,降低叶轮所受气动载荷,提高叶轮的安全性.该结构通过压差作用,调控导叶尾缘流动现象,补偿导叶的部分尾迹,并以某带有进口可调导叶的离心压缩机为例,采用数值方法予以验证.结果表明,在0°开度下结构内流动不明显.随着开度增加,壁面分离加大,在导叶的面上压差加大,使槽道内部自诱导流动加强.在较低增加叶根尾迹强度的条件下,改善了导叶中部、顶部尾迹分布形式,使纯尾迹减弱为弱尾迹,使叶轮气动载荷降低.同时无外部补气,自诱导结构对机组外特性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减小混流式水轮机转轮内的叶道涡,设计了两种三维空间导叶,推导了流量调节方程,采用了全三维全流道的湍流计算方法,完成了从蜗壳进口到尾水管出口,包含所有流道在内的数值计算;并进行了模型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应用三维空间导叶对水轮机能量性能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增大了活动导叶上部的水流出口角,从而减小了转轮叶片进口处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水头、小开度情况下,上冠处的冲击和脱流比二维常规导叶有明显改善,降低了叶道涡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水轮机的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旋叶式压缩机的滑片顶部形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建立旋叶式压缩机中滑片顶部与气缸壁接触点的运动关系式,得到了滑片顶部形状对接触点运动的影响规律,并由此分析了滑片顶部圆弧的形状对润滑及磨损的影响.理论计算及分析表明:存在滑片顶部圆弧的半径RV及圆心偏离滑片中心线的距离Rd的最佳值,使得滑片与气缸壁间能够形成良好的润滑条件,且接触点在整个滑片顶部圆弧范围内移动,不出现"尖点滑移"的现象.RV、Rd依气缸壁型线、滑片厚度、滑片倾斜角的不同而异.依据上述理论,对某工业用压缩机的滑片顶部形状进行了优化.试验研究表明,经800h运转后的滑片形状与优化的顶部圆弧形状相近,从而验证了本文理论分析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运用正交设计法,对井用潜水泵空间导叶进行优化设计,选取潜水泵空间导叶的进口宽度、导叶叶片轴向长度及导叶叶片出口边与导叶场域出口轴向距离,以扬程、效率及轴功率作为评价指标,基于正交设计法设计了9组方案.通过数值计算及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导叶叶片轴向长度对潜水泵扬程和轴功率影响显著,导叶进口宽度对潜水泵效率变化较为敏感,保证一定的导叶叶片与导叶场域出口距离能改善潜水泵性能.基于多目标优化设计,可以确定本次研究的最佳方案组合为空间导叶进口宽度25 mm、导叶叶片轴向长度101 mm及导叶叶片出口边与导叶场域出口轴向距离20 mm.通过分析前三级叶轮效率、导叶出口静压及流线分布图看出,优异的空间导叶设计使导叶内部流体状态较好,保证叶轮效率维持较高水平,同时泵内流体保持较好的流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