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使用异丁基碘化铵 (IBA)对Cs0.1(CH3NH3)0.9PbI3 薄膜进行表面钝化来提高Cs0.1(CH3NH3)0.9PbI3太阳能电池器件的效率。首先采用 FTO/SnO2/Cs0.1(CH3NH3)0.9PbI3(FTO,即氟掺杂氧化锡)和 IBA/Spiro-OMeTAD/Ag制备了n–i–p 结构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然后,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重量的 IBA 钝化对 Cs 掺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PSC) 的影响,并与未钝化的器件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使用 5-mg IBA 钝化器件的功率转换效率 (PCE)为15.49%,高于非 IBA 钝化器件的12.64% 。同时,与 Cs 掺杂器件相比, 5-mg IBA 钝化器件的光伏参数明显得到改善。此外,晶体结构中PbI2相的减少、较低的电荷复合率、较低的电荷转移电阻和改善的钙钛矿薄膜接触角等结果进一步证实了IBA钝化器件具备更好性能。因此,对Cs0.1(CH3NH3)0.9PbI3进行 IBA 钝化是提高 Cs 掺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有前景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异质结界面是影响其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氧化锌/碳酸铯作为双电子传输层,改善电子传输层与活性层的界面接触并提高电子传输能力.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OSCs器件,通过优化的双电子传输层,使基于PTB7-Th:PC71BM的OSCs器件的最高效率达到了8.08%,其相较于ZnO电子传输层器件提高了10.68%.实验表明,由于ZnO/Cs2CO3 ETLs具有最佳的表面形貌和光吸收,其填充因子、短路电流密度和电子迁移率都显著提升.这种ZnO/Cs2CO3双电子传输层为OSCs性能改善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开发适合产业化的零维钙钛矿的合成方法,利用超声法制备了Mn2+掺杂的CsPbCl3/Cs4PbCl6复合物(CCM),并讨论了CCM的发光机理.在近紫外激发下,CCM具有明亮的红色发光,发射谱具有3个发射峰,分别位于606 nm(Mn2+)、414 nm(CsPbCl3)和351 nm(Cs4PbCl6).CCM中存在CsPbCl3、Cs4PbCl6对Mn2+的能量传递过程.通过改变前驱物中MnCl2/PbCl2投料比可以调节CCM中Cs4PbCl6对CsPbCl3的钝化,调控CCM中CsPbCl3对Mn2+的能量传递以及Mn2+的红光发射强度.  相似文献   

4.
主要探讨了在Cs-Pb-Br基三元体系全无机钙钛矿材料中稳定存在的3种不同化合物CsPbBr3、CsPb2Br5和Cs4PbBr6的光学性能,对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特性以及发光机制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其中CsPb2Br5和Cs4PbBr6能隙较大,却又存在优异的荧光特性。理论与实验结论的矛盾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期望未来能有更直接的实验数据确定材料的结构,从而得出Cs-Pb-Br基三元体系全无机钙钛矿材料的发光机制。  相似文献   

5.
主要探讨了在Cs-Pb-Br基三元体系全无机钙钛矿材料中稳定存在的3种不同化合物CsPbBr3、CsPb2Br5和Cs4PbBr6的光学性能,对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特性以及发光机制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其中CsPb2Br5和Cs4PbBr6能隙较大,却又存在优异的荧光特性。理论与实验结论的矛盾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期望未来能有更直接的实验数据确定材料的结构,从而得出Cs-Pb-Br基三元体系全无机钙钛矿材料的发光机制。  相似文献   

6.
利用水热法结合煅烧制备Sc2W3O12:Yb3+/Ho3+荧光粉,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光谱仪对样品进行表征。在980 nm的激光激发下,Sc2W3O12:Yb3+/Ho3+表现出了542、657和752 nm三个特征峰,分别对应于Ho3+5F4/5S2-5I8,5F5-5I85F4/5S2-5I7能级跃迁,分别发射出绿光、红光和弱红光。讨论了荧光粉的上转换发光机理,得出绿色和红色上转...  相似文献   

7.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Bi5O7I-Bi2O2(OH)(NO3)纳米复合纤维,采用X射线衍射、微观形貌分析、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 N2吸附-脱附、荧光光谱、电化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制得的复合样品进行表征,并进行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活性测试。结果表明:Bi5O7I纳米纤维表面负载有少量的Bi2O2(OH)(NO3)纳米片,与Bi5O7I和Bi2O2(OH)(NO3)相比,复合样品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活性明显提高,最佳复合样品的表观降解速率常数分别是纯相Bi5O7I和Bi2O2(OH)(NO3)的1.29、 2.48倍,并且重复使用性良好;Bi...  相似文献   

8.
 化学法制备SrTiO3薄膜成本低、效率高,适合用于YBa2Cu3O7-δ(YBCO)涂层导体的缓冲层。采用全化学溶液沉积法在Ni-5W金属基带上外延生长了SrTiO3(STO)缓冲层薄膜。以乙酸盐、钛酸丁酯为原料配制均匀稳定的STO种子层、LaxSr1-xTiO3种子层和STO 缓冲层前驱溶液。研究了STO 种子层薄膜厚度对在STO/Ni-5W(200)上沉积STO 外延薄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80℃烧结温度下制备的3 层STO 种子层上可以制备出表面光滑平整、具有(200)择优取向的STO 缓冲层。尝试将La 元素掺入STO 中制得稳定的LSTO 前驱液,在LSTO/Ni-5W 结构上制备了具有(200)择优取向的STO 缓冲层薄膜,可作为YBa2Cu3O7-δ涂层导体的缓冲层。  相似文献   

9.
首先采用水热法合成了WO3样品,其次利用水浴法在WO3表面附着了CdSx(CO3)1-X材料并构建了直接Z型WO3/CdSx(CO3)1-X光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WO3光激发的导带电子和CdSx(CO3)1-X光激发价带的空穴在界面处发生了复合,使得WO3价带的空穴和CdSx(CO3)1-X导带的电子实现分离,从而有效地提高了WO3/CdSx(CO3)1-X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H2的析出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确定β-NaYF4掺杂Ho3+和Yb3+离子的微米晶体在低温下的上转换荧光特性。方法 通过水热法合成β-NaYF4微米晶体,用FLS980光谱仪获取样品在室温和4~294 K温度下的荧光光谱以及荧光寿命,应用玻尔兹曼分布原理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确定了最佳的稀土离子掺杂浓度。通过对荧光强度和荧光寿命的分析,结合玻尔兹曼分布得出温度在上转换发光中的作用。结论 随着温度的升高,Ho3+5F55I85S2/5F45I8跃迁发射峰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1.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钙钛矿结构La0.5Ba0.5Co1-xCuxO3-δ(LBCC-x,0≤x≤0.4)氧化物,系统地研究了Cu部分取代Co对LBCC-x阴极材料的晶体结构、电导率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u掺杂La0.5Ba0.5CoO3-δ增加了晶格体积和氧空位浓度,降低了电极材料的电导率.Cu部分替代Co有效改善了LBCC-x阴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当温度为750℃时极化阻抗为0.043Ω·cm-2,La0.5Ba0.5Co0.7Cu0.3O3-δ,(LBCC3)表现出最优的氧还原反应活性.弛豫时间分布(DRT)分析表明,气体扩散是LBCC-x阴极材料电催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两个化学反应(1)CO2+H2O→H2CO3和(2)H2CO3+3H2O→H2CO3·3H2O,采用量子化学方法,优化获得反应物和产物分子结构,计算其红外振动光谱和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数据,确定这些化合物对红外辐射的吸收与强度.研究发现,反应(1)和(2)能自发发生反应,产生H2CO3和H2CO3·3H2O(三水碳酸);H2CO3具有较强的红外辐射吸收(重要的吸收频率1 919.9 cm-1和强度426.7 km/mol等),H2CO3·3H2O具有很强的红外辐射吸收(重要的吸收频率3 145.9 cm-1和强...  相似文献   

13.
 采用溶胶-凝胶与溶剂热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系列介孔复合光催化剂SO42--H3PW12O40/TiO2 (P123),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和分析。N2吸附表面分析及扫描电镜(SEM)图片显示,复合催化剂的粒径明显减小,比表面积高达211m2/g,是TiO2的5 倍。紫外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显示,与TiO2相比,复合催化剂的吸收光谱发生了明显的红移,且吸收强度明显增强。运用L16(45)的正交实验设计探讨了H3PW12O40负载量、模板剂P123 的添加量、溶液初始pH 值、催化剂加入量以及H2SO4浓度5 个因素对二硝基甲苯(DNT)降解性能的影响,并对正交实验结果进行了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该降解过程符合L-H 表观一级反应动力学,在催化剂用量为1.2g/L、H3PW12O40负载量为20%、模板剂P123 的加入量为2g、溶液初始pH 为2、H2SO4的浓度为1mol/L 条件下,经氙灯光源辐照4h 后,DNT 的降解率达到98.7%,DNT 降解的半衰期为0.7162h,取得了良好的光催化效果。  相似文献   

14.
溶剂热法制备TiO2/g-C3N4及其光催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可见光响应的TiO2/g-C3N4复合光催化剂,并对TiO2/g-C3N4进行质子化处理。通过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BET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和荧光光谱(PL)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以甲基橙(MO)光催化降解为模型反应,考察了可见光下制备的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多孔TiO2纳米晶与g-C3N4形成具有"芝麻饼"形貌的复合结构;TiO2/g-C3N4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吸收带边扩展到465 nm,较TiO2出现明显红移;TiO2与g-C3N4能带匹配耦合,有效地抑制了电子与空穴的复合;质子化处理过程能够提高可见光区吸收强度和电子的传导能力,增强了TiO2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酞酸丁酯、氢氟酸、无水乙醇、钨酸钠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制备了WO3/TiOF2复合光催化剂,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固体紫外漫反射(UV-vis DRS)、荧光光谱(PL)等分析手段对WO3/TiOF2复合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利用罗丹明B的脱色降解研究了WO3/TiOF2复合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通过罗丹明B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变化研究了催化剂作用下罗丹明B的脱色机理。在加入0.1 g复合催化剂和模拟太阳光源照射下,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的罗丹明B溶液在2.5 h内降解了95.8%,光催化的性能优异,说明制备的WO3/TiOF2复合光催化剂有良好的太阳光催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具有太阳光光催化性能的WO3/TiOF2-TiO2三元复合的系列光催化剂W∶Ti=X∶10(X=0.5、1、3、5)(其中X∶10为W与Ti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下同)。为提升催化剂性能,在复合前用NaOH溶液对TiOF2进行了改性处理,制备了W∶OH-Ti=X∶10(X=0.5、1、3、5)系列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荧光光谱(PL)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以盐酸四环素(TTCH)溶液为模拟废水,对催化剂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WO3的加入使部分TiOF2在高温下转变为TiO2,W∶OH-Ti=1∶10复合光催化剂与TiOF2相比,禁带宽度降低,可见光响应增强,电子-空穴的复合受到了抑制,并且TiOF2经NaOH处理后,复合光催化剂增加了更多的羟基。模拟太阳光照射2.5h后,投加量为0.3g/L的W∶OH-Ti=1∶10催化剂对TTCH的降解率可达85%,说明所制备的三元复合光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  相似文献   

17.
半导体光催化可以利用太阳能驱动CO2光催化还原制备碳氢燃料,成为研究热点.石墨相氮化碳(g-C3N4)具有制备简便和可见光响应性能的优点,是CO2还原的热门光催化材料。但是它具有缺陷多、比表面积小和光生载流子易复合等缺点,光催化CO2还原性能不高.为此,介绍了高CO2还原活性的g-C3N4研究进展,内容包括:(1)g-C3N4研究基础(分子结构、制备方法与电子能带结构);(2)高活性g-C3N4的分子设计策略(缺陷调控、元素掺杂、表面等离子体处理、单原子催化和异质结构建等),重点讨论了改性方式对g-C3N4的光吸收、光电性能和CO2还原产物选择性的影响.最后建议未来聚焦结晶氮化碳的修饰改性研究,强调利用原位和瞬态表征技术指导高CO2还原活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熔融—晶化法制备了铕掺杂NaY(WO4)2玻璃陶瓷,主晶相为NaY(WO4)2(48-0886)。研究了热处理条件对玻璃陶瓷样品的晶相、透过率和荧光强度的影响。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晶相没有变化,透过率逐渐降低,荧光强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确定了最佳的热处理条件:在650℃保温3 h。在395 nm光的激发下,铕掺杂NaY(WO4)2玻璃陶瓷样品在592 nm和616 nm附近存在发射峰,分别归属于Eu3+5D07F15D07F2跃迁。在相同热处理条件下,研究了不同Eu2O3掺杂浓度的发射光谱,确定了最佳的掺杂浓度为0.6 mol%。  相似文献   

19.
考虑到CO2是固定源和移动源废气中的主要组分,Fe2O3是铁基催化剂中的重要活性物质,研究了CO2对Fe2O3催化剂NH3-SCR脱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2的加入在300℃以下明显抑制了催化剂的NH3-SCR性能.这主要是因为CO2的存在改变了催化剂表面NH3/NOx的吸附行为,从而影响了NH3-SCR反应.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程序升温脱附实验结果表明,CO2可以被吸附活化成碳酸盐物种;这些碳酸盐物种可以作为新的酸性位点吸附NH3物种,促进催化剂对NH3的吸附;但同时CO2和NOx之间存在竞争吸附,这会导致催化剂表面生成的关键NO2物种和硝酸盐物种的减少,从而...  相似文献   

20.
在多晶硅生产过程中,为了不影响产品性能,必须将杂质PCl3的含量降低到ppb的水平,然而,这目前仍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可高效去除痕量PC13的方法,即利用乙酸改性γ-Al2O3作为吸附剂,其可去除ppb级别的PC13,去除率高达84.2%。Boehm滴定实验表明,改性后的γ-Al2O3表面羧基含量大幅增加,从而增加了吸附PCl3的活性位点,使其对PCl3的吸附性能显著提升。表征分析和DFT模拟计算表明,乙酸与γ-Al2O3主要是通过γ-Al2O3中的羟基H和乙酸中的羰基O形成氢键而相互作用的;除了物理吸附外,γ-Al2O3中的Al与PCl3中的Cl,以及乙酸中的羰基O与PCl3中的P之间还可通过电荷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