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国栋 《龙岩师专学报》2002,20(6):23-24,29
研究45钢经高温、亚温(临界间)和珠光体区锻炼淬火工艺及其强韧化机理,测定其硬度、拉伸性能、冲击功和断裂韧性,并与常规的锻造后再淬火回火处理的45钢加以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处理相比,锻热淬火处理工艺使45钢的硬度有明显提高。锻热形变处理后45钢的冲击功能和断裂韧性均比常规处理后的高,冲击功值提高了77-99%,断裂韧性值提高了35-47%。拉伸结果也表明,45钢经锻热形变热处理后的拉伸强度也均比常规处理后的高,而亚温锻热淬火比高温锻热淬火高。研究结果指出,锻热淬火有效地利用了形变强化和相变强化的结合,是提高钢强韧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对浸涂、刷涂和固化处理的C/C复合材料涂层,经过热震和静态氧化试验,并用扫描电镜(SEM)和光电分析天平(TGA)作对比研究,探讨了涂层的抗氧化和失效机制。结果表明:涂层中的微裂纹是导致其失效的主要原因,刹车盘用C/C复合材料涂层厚度选择0.03mm至0.05mm。  相似文献   

3.
针对拉深模的主要失效形式,分析了影响拉深模失效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拉深模使用寿命的措施。采用这些措施.可较大地提高拉深件的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热作模具在制造过程必须进行锻造处理,才能满足模具的使用要求。该类模具在工作中必须承受机械负荷与热负荷,模具的失效形式和形成因素非常复杂。它们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主要表现在早期断裂、疲劳断裂、热疲劳、形腔堆塌和磨损;这些失效与模具钢的原材料存在的缺陷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本人多年来在热作模具钢锻造加工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工作。提出热作模具钢锻造工艺及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5.
研究45钢经高温、亚温(临界间)和珠光体区锻热淬火工艺及其强韧化机理,测定其硬度、拉伸性能、冲击功和断裂韧性,并与常规的锻造后再淬火回火处理的45钢加以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处理相比,锻热淬火处理工艺使45钢的硬度有明显提高。锻热形变处理后45钢的冲击功和断裂韧性均比常规处理后的高,冲击功值提高了77-99%,断裂韧性值提高了35-47%。拉伸结果也表明,45钢经锻热形变热处理后的拉伸强度也均比常规处理后的高,而亚温锻热淬火比高温锻热淬火高。研究结果指出,锻热淬火有效地利用了形变强化和相变强化的结合,是提高钢强韧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针对Cr12MoV钢滚丝轮模具在服役过程中的早期失效问题,进行了改进的亚温加热、等温淬火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工艺改进后得到的B下/M复相组织使模具获得了良好的强韧性匹配,滚丝模平均每副加工零件达到11000件,使用寿命提高了22倍,基本杜绝了早期失效现象。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低碳高速钢浅层渗碳经常规热处理后(1170℃和1050℃)的组织、硬度和耐磨性,讨论了不均匀奥氏体渗碳的扩散特点.生产应用表明,浅层渗碳明显提高了热磨损为主要失效模式的热度锻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在微机上采用刚-粘塑性有限元分析法对高速钢锻造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纵向裂纹主要是由于锻造过程中双鼓形的存在,使锻平时横截面内出现较大横向拉应力,其数值超过坯料强度而形成的。据此提了合理工艺参数和改进锻造工艺的措施,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9.
冲裁模的失效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冲裁模的主要失效形式,分析了影响冲裁模失效的因素,提出了提高冲裁模使用寿命的措施。采用这些措施,可较大地提高冲裁件的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一种低合金双相耐磨钢经均匀化退火和锻造处理后的微观组织和强韧性能.结果表明:经980℃均匀化退火4,8 h和1 150℃锻造处理后,实验钢显微组织主要为板条状马氏体、针状贝氏体及少量残余奥氏体,锻造处理后的晶粒度最小为7.0~7.5级,均匀化退火处理后的晶粒度最大为6.5~7.0级.均匀化退火的保温时间是影响双相耐磨钢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实验钢保温4 h时的冲击韧性和延伸率值高于保温8 h的值.锻造比均匀化退火更适宜于提高低合金双相耐磨钢的强韧性,优化工艺为始锻温度1 150℃、终锻温度800℃、锻造比2.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气门顶杆热挤压工艺及模具失效形式 ,电镜观察显示犁削磨损和热疲劳龟裂形成剥落坑是模具失效的主要原因。为此分别采用高速钢、基体钢和钢结硬质合金作为凹模镶块材料进行生产试验 ,结果证明钢结硬质合金镶块模具的使用寿命明显高于其它模具钢 ,能满足实际生产要求 ,但高温润滑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5CrNiMo锻模使用中的失效分析与失效防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5CrNiMo钢锻模的工作条件、化学组成、热处理工艺,特别是它的失效形式(型腔棱边磨损、型腔塌陷及冷热疲劳裂纹),并介绍了一些防止措施,即通过改进热处理工艺主要是淬火与回火工艺,提高模具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激光热处理对H13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经优化处理的H13钢激光淬火淬硬层厚度达到0.62mm,回火稳定性提高40℃。同时,激光热处理耐磨性比软氮化和普通热处理都明显提高。模具使用寿命比普通热处理提高5倍。  相似文献   

14.
针对合金渗碳钢锻(轧)件,研发了一种新的利用锻造余热等温正火热处理工艺。这种新工艺必须精确控制6个参数(1.预冷Ⅰ;2.预冷Ⅱ;3.等温前的最小冷却速度;4.等温前的最低冷却温度;5.等温保持温度;6.等温保持时间),这些参数可以使用研发的专家系统,在生产线上实现精确控制,从而确保正火各项技术要求得以实现。由于可以大量节能(每吨钢件可节电约400 kW.h)和处理产品质量优异,因而是汽车等渗碳钢件最佳的预先热处理。  相似文献   

15.
Cr12MoV钢冷冲裁模的失效分析及热处理工艺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Cr12MoV钢冷冲裁模的失效分析以及锻造、热处理工艺的改进措施、Cr12MoV钢是一种高碳高铬的冷作模具钢,退火组织中含有数量较多的、粗大的碳化物,虽然经过反复锻造,但碳化物的分布仍不均匀;同时,由于热处理工艺的影响,使奥氏体中存在部分未溶的碳化物,在金相显微组织中形成了脆性的碳化物带状分布区.经改进锻造和热处理工艺后,使显微组织均匀化,获得了满意的力学性能,达到了设计寿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压铸模具钢的热疲劳性能,采用脉冲Nb:YAG激光在热处理后的Dievar钢表面进行了熔凝强化处理,并应用自约束实验考察了试样的热疲劳性能.结果表明:经激光熔凝强化后试样的热疲劳裂纹扩展速度明显比未处理试样慢,疲劳裂纹在靠近强化位置时有明显的停滞、转折和延迟扩展的现象;熔凝区的晶粒大为细化,合金元素基本均匀分布,未形成颗粒状碳化物;经激光熔凝处理后的汽车雨刷支架压铸模使用寿命由原来的2.5×104模次提高到3.8×104模次.  相似文献   

17.
采用Deform 2D软件对铝合金机轮轮毂在不同工艺参数下的锻造流线进行仿真分析,并通过机轮轮毂缩比件锻压工艺实验研究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增大坯料与模具之间的摩擦,可减小流线与锻件表面夹角,避免流线露头;与常规热模锻工艺相比,等温模锻工艺(模具温度和坯料温度均为450℃,压制速度为0.1 mm/s)在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变形速率下,可有效降低材料的变形抗力,增强材料在模腔中的流动性,成形的机轮轮毂流线分布合理,晶粒细小均匀,避免了热模锻过程中易产生裂纹、充填不满等缺陷.  相似文献   

18.
锌锭模热力行为数值模拟及失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锌锭模在使用过程中内圆角部位因疲劳裂纹而失效的问题,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锌液浇注及其凝固过程中锌锭模的温度场和应力场,找到锌锭模上拉应力最大的3个点,此3点即为控制模具使用寿命的关键点.分析锌锭模的初始温度、锌液的浇注温度对关键点最大应力的影响,模拟锌锭模自身铸造应力和组织性能,得到模具断面铸造应力和抗拉强度分布.分析锌锭模裂纹产生的原因,提出锌锭模使用工艺.研究结果表明:热冲击和疲劳是锌锭模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裂纹不一定位于应力最大部位,而是位于应力较大且组织性能较差的部位;在锌锭浇注过程中,当模具的温度较低时,应采用低温浇注.  相似文献   

19.
冷作模具钢Cr12Mo1V1因C含量和Cr含量高,铸态下在晶界析出大量网状共晶碳化物,锻造后仍会存在大量大块长条状碳化物,且呈带状分布,使钢的热塑性降低,易产生裂纹,限制了其应用。本文研究添加Mg对Cr12Mo1V1钢碳化物及热塑性的影响。随着钢中Mg含量增加,铸态下网状共晶碳化物被打断且被细化,使其在后期的锻造中更容易被打散。同时,锻态下碳化物的平均尺寸随着Mg含量增加而减小,呈均匀弥散分布。碳化物尺寸和分布状态的改善提高了钢的热塑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GLEEBLE 1500热模拟试验机、光学及电子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锻造工艺对易切削非调质钢35MnVS显微组织与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钢加热至1 200℃时组织仍无明显粗化。终锻温度与锻后冷却速度是控制该钢性能的主要因素。适当控制终锻温度(950—1 000℃)和锻后冷却速度(不大于2℃/s)可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在形变量15%—45%范围内,随形变量的增大,钢在空冷后亦可获得满意的强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