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技术标准联盟的构建动因及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技术企业近年趋向于通过参与技术标准联盟设定技术标准。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技术标准联盟的构建动因,并根据技术标准设定两阶段中参与者的数量及其行为活动将技术标准联盟模式划分为混合式、多企业协作式和折衷妥协式三种。最后根据我国国情,提出国内企业应积极参与国内外多企业协作式技术标准联盟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和技术标准竞争的加剧,技术标准联盟在技术标准的制定与产业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技术标准联盟的形成是标准制定、技术进步和产业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我国应重点关注高技术产业中技术标准联盟的发展,且基于技术合作组建技术标准联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李薇 《科技与经济》2011,24(6):16-20
以技术标准联盟的联盟模式为研究对象,利用两阶段博弈方法对两种代表性联盟模式-“(研发)联盟-(市场)联盟”与“(研发)联盟-(市场)竞争”一技术标准的建立效率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相对于“(研发)联盟-(市场)联盟”的全联盟模式,“(研发)联盟-(市场)竞争”的半联盟模式会降低技术标准的研发投入规模;但另一方面,会增加技术标准在市场开发阶段的投入规模;而且,市场开发投入的正增量大于研发投入的负增量。这些研究发现表明:半联盟模式可以对提高技术标准的总投入规模形成激励,从而以更高效率促进技术标准的确立。  相似文献   

4.
软件业技术标准联盟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由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过渡到联盟制的必然产物,是企业、市场、政府三者相互融合的网络组织形式,即能节省交易成本,又能提高社会福利。技术标准专利化是软件业技术标准联盟新产权契约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技术专利的认定、获取与许可是技术标准联盟的三大基本职能。我国应该积极制定国家技术标准研制和科技研发协调发展政策,实施“创新成果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发展战略,引导企业以技术专利为股份,投资入股组成新型的企业———技术标准联盟,以应对国际技术标准化竞争与挑战。  相似文献   

5.
孙学斌 《科技信息》2008,(14):171-171
市场技术标准竞争日趋激烈,技术标准联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本文将技术标准联盟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提出四个情景变量,构建联盟生命周期模型,对技术标准联盟各生命阶段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产业研发联盟是基于研发合作而形成的战略联盟形式。在竞争性产业研发联盟中,每个成员从其利润最大化出发决定其研发产出。研究分析竞争性产业研发联盟与进入壁垒的关系问题,研究发现,竞争性研发联盟的进入壁垒会导致市场圈定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针对基于联盟的协作频谱感知的技术,侧重研究如何结盟使得感知性能最佳。首先建立了基于主用户的电磁传播环境模型,并根据博弈论的思想,构造了结盟性能评价价值函数,以此来判断各种不同的结盟方式的性能优劣。然后针对无线通信环境下存在的不同噪声和用户不同的地理分布,设计了多种联盟模型,进行了不同结盟场景构思和算法推导。大量的仿真实验表明,采用联盟协作频谱感知,不仅降低了传统的多用户协作的复杂度,而且其感知性能比集中式融合好。最后根据大量实验总结了多用户联盟频谱感知的结盟规律和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8.
基于项目的虚拟研发联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出现,使以新产品开发为任务的虚拟研发联盟备受瞩目,而技术创新能力是新产品开发成功的关键。本文首先对基于项目的虚拟研发联盟产生的背景及其优势进行深入阐述;然后分析了提高虚拟研发联盟技术创新能力所面临的挑战;最后,针对现有的挑战,给出了提高虚拟研发联盟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基于技术标准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和技术标准形成的TER模型,研究在标准形成不同阶段这些要素的不同作用,构建基于技术标准生命周期的分阶段的TER模型。并以TD-SCDMA标准为例,验证了分阶段TER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技术研发企业组成的专利联盟为例,结合经济学模型和举例分析研究专利联盟形成的条件,并初步得出3个主要结论:(1)由某技术标准必需专利持有企业组成专利联盟将给专利联盟外的必需专利持有企业带来正的外部性;(2)当且仅当联合规模大于临界值时,专利联盟具有稳定性;(3)当且仅当必需专利持有企业的数量很小时,才可能实现全员联合。  相似文献   

11.
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原来的R&D内部化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外部化,网络化趋势。科学技术,技术标准和网络经济发展,以及网络效应,交易成本的减少等共同推动着高新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高新技术企业在协作研发、研发费用支出和产品市场竞争三个方面的三阶段博弈.认为企业间是否开展协作研发取决于其研发收益,当协作研发收益大于竞争研发收益时,企业才会有动机开展协作研发.同时模型中还引入了研发溢出参数、产品的替代系数、研发路径等因素对企业开展协作研发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协作研发博弈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协作研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垂直性R&D合作的成本分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D的垂直溢出提高了厂商的R&D水平,垂直的R&D合作促进了整个产业的研发投资。以各厂商从R&D投资中所获得的利润增量占总利润增量的比例作为各厂商成本分担比例,考察了上下游厂商成本分担比例和R&D合作后上下游厂商净收益与垂直R&D合作体规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尽管上游厂商R&D成本分担比例随着参与合作的下游厂商数目k的增大而增大,下游成员厂商R&D成本分担比例随k的增大而减小,但是上游厂商净收益随着k的增大而增大,下游成员厂商净收益随着k的增大而减少,因此,上游厂商所确定的R&D最佳合作规模大于下游成员厂商的R&D最佳规模。  相似文献   

14.
先对协作R&D网络进行了理论解释,然后分析了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特征,进一步研究了其组织模式。最后,根据联盟竞争理论分析了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完全信息下基于知识溢出合作行为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混合知识溢出的概念,研究在混合知识溢出下同行业双寡头间的合作行为.采用博弈论方法,以AJ模型为基础,对双寡头在生产市场上竞争而在研发活动上选择合作或不合作的行为.提出了3个阶段的研究模式:选择研发投资;选择可控的知识溢出水平;选择产量.采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并对双寡头在研发上合作和不合作两种情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双寡头研发合作时会产生最大的知识溢出水平;双寡头单独研发会产生最小的知识溢出水平;研发合作时的研发成果、产量及利润都比不合作时要高.  相似文献   

16.
将企业R&D(研究与开发 )战略投资分为两个阶段 ,即直接R&D投资阶段和产品竞争阶段 ,建立了两阶段博弈模型 ,采用博弈论中的逆向归纳法 ,对这两阶段博弈进行分析 ,对比了 3种情形 :R&D非合作完全竞争博弈情形 ;R&D不完全合作竞争博弈情形 ;R&D完全合作竞争博弈 (RCJ)情形下企业的R&D战略投资的最优R&D投资量和最优利润 ,最后给出RCJ形式应在现实R&D投资中推广 .  相似文献   

17.
引入研发竞争因素,构建了产学研合作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方和学研方的决策交互行为、系统均衡状态和演化路径,进而通过模型分析和数值仿真探究了不同影响因素的变化对产学研合作均衡状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理公平的成本分担和收益分配机制都有利于系统向双方都合作的方向演化;外部研发竞争因素对产学研合作的均衡结果和合作的可能性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最后,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软件企业存在R&D人员储备不足、R&D人员结构层次不合理、R&D人员岗位设置单一以及R&D人员调度与分工不合理等R&D人员配置问题。提出了“完善金字塔型人才体系与技术等级晋升制度、开展多种方式的R&D人员培训、实行R&D人员分类分级调度管理”等策略试图优化R&D人员配置等措施,进而提升R&D人力资本价值与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是企业获取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该文运用演化博弈基本理论和模型对企业与科研机构间合作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企业面临科研机构不同价值类型的科研成果在技术交易与商业化协作2种合作方式之间的策略选择趋势;以及科研机构为应付企业的2种合作方式对科研成果价值类型的策略选择;并进一步说明了我国高风险科研项目合作困难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关于R&D联合开发决策过程中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博弈理论和决策理论 ,分别在有限次重复博弈和无限次重复博弈条件下定量分析了R&D联合开发活动中各行为主体的决策过程 ,其结果与许多文献提出的定性结论相一致 .由于在实践中 ,R&D联合开发活动重复博弈的可能性及其次数都是未知的 ,为此还研究了不确定条件下成功实现R&D联合开发的必要条件 ,结果显示只有当R&D联合开发活动重复博弈的概率超过某一特定值时 ,合作才能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