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亨普尔科学解释模式的核心问题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解释就是论证"为思想核心的亨普尔模式,是科学哲学中第一个系统的关于解释问题的形式理论。它存在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最本质的是难于阻止无关项进入解释的问题。本文指出,此一问题产生之根由在于严格的逻辑重建纲领,将解释与由普遍律导出被解释项等同。本文概括了亨普尔模式中这一难题的三种解决方案,并分析了各方案本身所遇到的关键难题。  相似文献   

2.
以“解释就是论证”为思想核心的享普尔模式,是科学哲学中第一个系统的关于解释问题的形式理论。它存在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最本质的是难于阻止无关项进入解释的问题。本指出,此一问题产生之根由在于严格的逻辑重建纲领,将解释与由普遍律导出被解释项等同。本概括了亨普尔模式中这一难题的三种解决方案,并分析了各方案本身所遇到的关键难题。  相似文献   

3.
亨普尔两难(Hempel’s Dilemma)从对"物理事项"(The Physical)的概念理解出发,展现了物理主义如何表述的内在困难:如果"物理事项"指的是当前物理学设定的对象、性质、事件,根据科学史,当前的物理学可能是错误的,因此物理主义就是一个错误的论题;如果"物理事项"指的是理想物理学所设定的对象、性质、事件,但是我们对理想物理学毫无所知,这种物理主义就可能是空洞的。本文引介了对亨普尔两难的三种处理方式:基于物理学(理想或现在)的回应,结构实在论的回应和新笛卡尔式的回应,但这些回应各有其麻烦,很难有效解决两难。本文对亨普尔两难进行了一种新的解释,主要分析亨普尔两难的内在结构,解释两难的内在矛盾,试图表明两难不过是一个虚假的困难,对物理主义不能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亨普尔的律则解释模式——演绎-律则模式和归纳-统计模式适用于社会科学的假设下,通过对相关性问题以及高概要求的讨论,考察了I—S模式对社会科学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根据一种传统的观点,科学的目标是解释而非理解.然而,包括爱因斯坦和亨普尔在内的许多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认为科学的目标是理解.但一些人坚持认为,即使这些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用到"理解"这个词,他们只是随便一说;"解释是科学的目标"才是他们严肃认真的看法,至少对于亨普尔是如此.本文反驳了这一观点,探讨了"科学的目标是理解"这...  相似文献   

6.
由美国的C·G·亨普尔(Carl G·Hempel)和德国的W·斯台格弥勒(Wolfgang Stegmuller)、W·K·艾斯勒(Wilhelm K·Essler)联合编辑,荷兰D·利德尔(D·Reidel)出版公司在荷兰的多德雷赫特和美国的波士顿用英文出版的《认识》(Erkenntnis)杂志,是一种研究分析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国际性刊物,内容涉及:①与现代“科学的哲学”和“分析哲学”概念相联系的哲学领域;②语言、逻辑及数学的哲学;③物理及其它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7.
亨佩尔发现的确证悖论表明一只红色的鞋确证假说:"所有乌鸦都是黑的",但这违反我们的直觉.因此,亨佩尔本人提出一个消解性解悖方案.这种消解主要是通过保留等值条件和抛弃尼科德标准中的"非相干性"条件进行的.保留等值条件具有较强的特设性,因此不能令人信服,而抛弃"非相干性"也不必定能避免悖论的产生.因此,亨佩尔方案不具备一个良好解悖方案的合法资质.  相似文献   

8.
确证悖论是一个重大的逻辑哲学和科学哲学问题,围绕着它主要有三类解决方案被提了出来。这三类方案之间有内在的逻辑一历史关联,它们是避层发展的,并实现了从情境缺场到情境迟钝的转向。确证悖论研究历史和最新成果向我们启示:确证悖论的良好解悖方案应该是情境敏感型的,确证悖论的研究将实现第二次转向。即从情境迟钝转向情境敏感。  相似文献   

9.
证据选择与归纳确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证假说的证据是归纳确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证据的选择具有归纳逻辑视野的程序与规则。证据具有特定的经验内容,但在表达形式上又是一种语句,某语句被确认为相关假说的证据,既取决于个人对该语句及其竞争语句的主观概率评价,还取决于证据语句集的逻辑一致性,证据选择与证据的效用密不可分,而证据效用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观期望效用的测度,因此,何种语句可选作证据,何种语句优先选作证据,均需要确证活动的操作者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确认。  相似文献   

10.
江天骥教授的新作《归纳逻辑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问世了,我相信,它一定会受到有关研究者和学习者的热烈欢迎。《归纳逻辑导论》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归纳逻辑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争端。读了这本书,使我对归纳逻辑的发展过程,归纳逻辑与概率演算、统计推算的关系、对归纳逻辑中著名的古德曼悖论和亨佩尔  相似文献   

11.
按照假说演绎确证(简称HD-确证)的逻辑,理论的经验证据是从理论中逻辑地推出的真观察语句所表达的经验内容。HD-确证为非充分决定论题提供了两个核心概念:"经验证据"和"经验等价"。然而,HD-确证理论对经验证据的刻画是值得怀疑的,也未能充分地考虑证据的不同权重问题,无法提供一个恰当的"经验等价"概念。以HD-确证为基础的非充分决定论题也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2.
<正>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十七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定于2015年8月15-16日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行。8月14日(周五)会议注册。本次会议主题定为:(1)一般科学哲学;(2)自然科学哲学问题;(3)生命科学哲学;(4)认知科学哲学;(5)信息科技哲学;(6)西方科学哲学与科学思想史;(7)高科技的伦理与社会问题。专题为:(1)亨普尔科学  相似文献   

13.
确证悖论的论争,仅在一阶逻辑框架内是不可真正解决的。对科学理论的确证,除了待证理论与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外,还取决于证据对理论关系的认识论分析,其中主要有证据对理论的正相关及其相关程度,证据与理论间的自然属性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14.
<正>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十七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定于2015年8月15-16日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行。8月14日(周五)会议注册。本次会议主题定为:(1)一般科学哲学,(2)自然科学哲学问题,(3)生命科学哲学,(4)认知科学哲学,(5)信息科技哲学,(6)西方科学哲学与科学思想史,(7)高科技的伦理与社会问题。专题为:(1)亨普尔科学哲学,(2)中国科学哲学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15.
解决亨佩尔乌鸦悖论的方案可分为四类:甲,否认或修改尼科德判据;乙,否认换质位定律;丙,否认或修改等值条件;丁,认为尼科德判据中的"验证"与等值条件中的"验证"不是同一个概念。目前学界所提出的各类解决乌鸦悖论的方案绝大多数属于甲类,其中贝叶斯型方案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一类。但即使是贝叶斯型方案,也存在严重问题;否认换质位定律又违犯逻辑,丁类方案也不可取。但是,逻辑等值的命题可以不是同一个命题,所以支持等值条件的亨佩尔论证是错误的。我们还用"例证"的例子表明了等值条件不成立。因此,可以用丙类方案来解决乌鸦悖论。用命题理论来解决乌鸦悖论是一个完全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技术是鲍曼现代性理论的重要主题。沿着技术本质、起源、发展、后果及问题应对的逻辑线索,鲍曼绘制出一幅动态技术图景。技术是一个具有自我确证性的整体系统,在技术内在逻辑中,在技术上能做就做的指令具有无条件性。技术与现代性具有互动,现代性提供了现代技术起源与发展的文化境遇与动力,技术则进一步构建了现代性文化。技术碎片化运动导致了风险社会的凸现和道德自我的退隐。适应现代技术行为模式,从现代伦理学转向后现代伦理学,倡导技术责任有望解决现代性危机。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定律与反事实条件句——兼论“新归纳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定律和偶适概括在自然语言中都是全称命题。如何把二者区别开来呢?这就是古德曼所说的“新归纳之谜”。古德曼和亨佩尔等人在一定程度上指出科学定律和偶适概括的区别.即:(1)前者可以支持反事实条件句而后者却不能;(2)前者能够得到归纳证据的支持而后者却不能。本文将揭示科学定律、偶适概括和反事实条件句的逻辑结构。并对枚举归纳法的推理规则给以精确的表述,从而对新归纳之谜给出进一步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理论能够被检验是科学理论的必要条件,以往关于理论确证的讨论主要以物理学等实验性科学作为范例来展开,这使得一些学者将理论确证等同于实验检验。由此导致像古生物学这样的以研究历史事件为主的历史性科学,因为其理论假说无法用实验检验而被视为是“二等科学”。历史性科学以历史事件和长期机制来解释事物的发展,由于历史事件和长期机制在本体论性质上不同于物理学研究对象,历史事件假说无法用实验检验,但这不等于说历史事件假说就是无法检验的。科学家在实践中发展出了一套与历史事件、长期机制的性质相适应的理论检验方法,虽不同于实验检验,但是一样可以达到理论确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科学解释从亨佩尔"演绎—规律"模型到范·弗拉森语用学解释模型的发展,显示出的是一种范式的转变,即从以语形和语义分析为基础的静态逻辑向以语用分析为基础的动态语境的变化,它深刻地反映了科学哲学的发展和演变路径,标明了语用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手段已全面地渗透于科学哲学理论的建构和发展中。  相似文献   

20.
美国女人亨丽爱塔·拉克丝(Henrietta Lacks)已经死去了59年,可她的细胞还活在这个世界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