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叶雷 《科技潮》2012,(2):70-71
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中,直率地指出:长期的社会实践创造了一种"偶像生活",比如去百老汇唱歌、参加奥运会拼搏、夺得诺贝尔奖,这种"大众文化错误地聚焦于那些能够证明自己的明星角色,认为他们就是成功的标杆。事实上,这种上等地位和明星身份可能是我们的囚牢,是他人的成功之路给我们套上的  相似文献   

2.
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凯文·凯利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全新的科技观.他认为,作为整体,科技不是由线路和金属构成的一团乱麻,而是有生命力的自然形成的系统,它的起源完全可以回溯到生命的初始时期.正如生物进化呈现出无意识的趋势,科技也是如此.通过追踪这些长期趋势,我们可以对"科技想要什么"有所理解.  相似文献   

3.
正《科技想要什么》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全新的科技观,预测了未来数十年科技的12种趋势。凯文·凯利认为:作为整体,科技不是由线路和金属构成的一团乱麻,而是有生命力的自然形成的系统。它的起源完全可以回溯到生命的初始时期。让人吃惊的是,凯利宣称:现在人类已定义的生命形态仅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六种,但技术的演化和这六种生命体的演化惊人地相似。技术应该是生命的第七种存在方式。技术是生命的延伸,它不是独立于生命之外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正每年都会来到上海的凯文·凯利,日前现身漕河泾科创嘉年华开幕式,《华东科技》也采访到这位被誉为"硅谷精神之父"的大咖。他的演讲主题关于科技的未来,但他却再三感慨:"每次来中国都可以学习科技的未来,因为中国的变化真的是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事实上在采访中他也透露自己曾创办过一家无人机公司,却惜败于中国大疆。在创办《连线》杂志之前,凯文·凯利是《全球概览》杂志的编辑和出版人;1984年,他发起了第一届黑客大会;他所写的  相似文献   

5.
在本书中,凯文·凯利(K.K)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全新的科技观。他认为,作为整体,科技不是由线路和金属构成的一团乱麻,而是有生命力的自然形成的系统,它的起源完全可以回溯到生命的初始时期。K.K预测了未来数十年科技的12种趋势,包括创造大脑这一得寸进尺之举。他的新科技理论提供了三种实践经验:通  相似文献   

6.
《必然》     
正《必然》是凯文·凯利倾心尽力为未来30年人类命运作的一次掐算。读过《失控》的人或许都知道,作者说对了此前30年。那么对于后30年的猜想,你愿意相信吗?人类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在当下,能最快、最激烈地促进这些改变的,就是科技。而这些改变,哪些是必然发生的,哪些又在我们预料之外?凯文·凯利在本书中总结了自己几十年来对于科技的观察和分析,精彩地评说当下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令极客们为之疯狂,也为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富前瞻性的视野和指导。阅读大部头的读者,可以试试该书的精华本。  相似文献   

7.
起源与特征:技术带来更多选择KK在《科技想要什么》这本书中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事实——人类对科技的忽视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早已被科技包围,但作为所有发明的总和,在其成熟期的大部分时间里,科技是个无名氏。当科学家们终于开始研究技术系统运转时,很快便注意到一些不寻常的迹象:  相似文献   

8.
正《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作为凯文·凯利三部曲的第一部,用最科学的方法,一语道破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被誉为"过去十年公认最其智慧和价值的一本书"。虽然书中有些例子可能有些过时,但它们所表达的信息却越来越成为真知灼见。从这本书里,人们可以窥探到SNS的今天和未来。关于机器、系统、生物、社会、天文、化学、社会学……特别是互联网发展的"先知预言",堪比《黑客帝国》中洞悉未来的"神谕"。  相似文献   

9.
失控     
正《失控》,全名为《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Out of Control: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2006年,《长尾》作者克里斯ü安德森在亚马逊网站上这样评价该书:"这可能是90年代最重要的一本书",并且是"少有的一年比一年卖得好的书"。"尽管书中的一些例子在十几年后可能有些过时,但(它们所表达的)信息却越来越成为真知灼见"。"在那时人们还无法想象博客和维基等大众智慧的突起,但凯利却分毫不差地预见到了。这可能是过去十年来最聪明的一本书。"  相似文献   

10.
中央《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和《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全国科技大会和全国科普工作会议精神,为大力普及、吸收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北京市"科技为您创造美好生活——商业科技活动周"的成功举办,使科教兴  相似文献   

11.
<正>坚持可以创造奇迹。一位院士告诉我们:"科技创新的历史是一部战胜艰难困苦的历史。"近日,编辑部接到通知,《创新科技》被评为"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级期刊20佳",像阳光直射进室中,大家的眼里、心里顿时都闪着光彩,  相似文献   

12.
周永章 《广东科技》2013,22(1):75-76
梦想是一种强大现实的力量,它引导和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梦想表达出人们最想要的美好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梦想,每个国家和地区还有自己的关于经济社会的集体梦想. 2008年,笔者受广东省委宣传部和中山大学的委托,在撰写《创新之路——广东科技发展30年》—书时,梳理了自己对波澜壮阔的广东改革开放30年科技发展历程的认识,并提出了"广东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杨承训  伦蕊 《创新科技》2002,(12):22-24
<正>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学习型社会。江泽民同志强调说:"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科技知识的普及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国家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和这个民族的创造能力。科技的贫困会导致物质的贫困,也会导致精神的贫困。"为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河南省根据专家建议在"十五"期间实施"全民科技教育工程"(见2000年12月1日《光明日报》)。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和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为进一步实施"全民科技教育工程"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4.
<正>人们对于硅谷科技的未来发展十分期待,企业家、创业者、政治家、经济学家还是投资人,无一不在思量这个问题,因为这关于他们的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子。关于硅谷科技的未来,皮埃罗秉持着一名历史学家和一名工程师的严谨与客观,在《人类2.0:在硅谷探索科技未来》一书中,力图给大家呈现出"最客观冷静的、一定会到来的科技未来。《人类2.0:在硅谷探索科技未来》一书由皮埃罗·斯加鲁菲、牛金霞和闫景立共同完成。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是原籍意大利的数学家和计  相似文献   

15.
正通过紧紧围绕着对于《规划》的深入研讨,可以看清科技创新未来的趋势,把握创新创业服务的要领,以此助力上海科技能有更长远的发展。由《规划》所提出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战略任务、改革举措等便是组成这台机器的重要齿轮,然而若想要让这台机器更有效地运作的话,仅仅了解这几枚齿轮的机械原理是远远不够的。《规划》编制的背景和初衷。《规划》背后的理念又是什么,以及《规划》将会带来什么社会影响——这些埋藏于机器更深处的齿轮,对于更进一步落实《规划》,无疑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当前为  相似文献   

16.
《科技潮》1999,(1)
《科技潮》杂志创刊已经整整10周年了。"十年辛苦不寻常"。伴随我国科技发展与改革的历程,《科技潮》也在不断成长和前进。1989年初刊物创办,那时刊名为《科技发展与改革》。创刊时我们对刊物提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要求。这"三个面向"实际上也是我国科技事业的走向。改革开放为我国科技工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和条件。正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充沛的热情,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为使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也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付出了艰巨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科技潮》正是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科技潮》作为科技文化的阵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科技创造心理学》一书作了全面、客观的评价,同时也探讨了科技创造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内容结构、主要功能和对科技创造环境、动机、心智、动作、情绪、意志对科技创造的影响和作用。读后可开发读者智力、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发明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8.
邓爱华 《科技潮》2011,(10):8-15
近日,《北京"十二五"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以下简称《科普规划》)发布,到2015年,北京市将塑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普场馆、科普活动、科普栏目等原创科普品牌,新建和改扩建50家科普场馆,百家科研单位将设"开放日",非涉密的科技项目研究进展将及时向公众发布、公众科学素质达标率将超过12%。这些目标的设立考虑了哪些因素?《科普规划》提出了打造"科普原创之都"、创造"北京科普品牌"的全新概念,积极探索科普产业发展路径,以及实现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等,这些是基于什么考虑?《科普规划》能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科普规划》有何创新点?日前,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下面听听他们对《科普规划》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19.
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技体制改革改什么、怎么改?创新驱动从何处着力?《决定》有何特点、亮点和新意?体现什么导向?面对全省改革一盘棋的态势,如何用好《决定》这把利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科技事业这一体两面的命题该如何作答?……  相似文献   

20.
自从英国美学史家奥斯本(H·Osborne)的《论灵感》一文在《英国美学杂志》1977年夏季号发表后,引起了我国美学和文艺理论工作者的重视:有的同志认为,灵感是一种很可珍贵的精神状态,它不仅存在于艺术创造活动中,也存在于其他思维领域,对它的作用与力量不可忽视或低估:有的同志则认为,虽然灵感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所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但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过分强调灵感的作用,有害无益。但究竟什么是“灵感”?它的本质和它所赖以产生的基础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缺乏明确而科学的规定性。为了把灵感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我想借鉴一下历史这面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