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介质极化后束缚电荷在空间激发电势的基本公式出发,建立了极化介质产生的电势与其极化强度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导出了均匀极化介质产生的电势的一个简明公式,且举例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用不同的分块矩阵方法,在回路电流不变条件下,利用回路阻抗矩阵等效缩化回路,可以导出逐次缩化不含回路电势及含回路电势的回路电势的回路阻抗矩阵表示式,也可导出同时等效缩化几个回路时阻抗矩表示式.  相似文献   

3.
从介质极化后束缚电荷在空间激发电势的基本公式出发,建立了极化介质产生的电势与其极化强度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导出均匀化介质产生的电势的一个简明公式,且举例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Landau-Devonshire自由能理论和晶格模型,研究了PbZr1-xTixO3(PZT)/SrTiO3(STO)复合薄膜中PZT的钛(Ti)含量(x=0.5,0.6,0.8,1.0)对铁电隧道结极化强度、总电势、电导和隧穿电阻等的影响,从而增大隧穿电阻.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层数增加,复合薄膜极化强度增大;随着Ti含量增加,隧道结电导先减小后增大,其隧穿电阻率先增大后减小;PZT极化强度、STO总电势和PZT总电势的斜率均在x=0.8时最大.  相似文献   

5.
由电场能量的一般表示式出发,导出场源不变和边界电势不变的情况下,电介质与外电场相互作用能的表示式,然后对所得结果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经典的电子位移极化率的计算模型,指出了这些经典模型在计算非对称双原子分子模型时存在局限性,提出了一种针对非对称双原子分子的电子位移极化率的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分子内原子偶极矩对电子位移极化的影响,推导了宏观电场与分子轴平行、垂直、呈任意夹角等典型情况下的非对称双原子分子的电子位移极化率的数学模型.根据该模型计算了六方氮化硼(h-BN)晶体的电子位移极化率,并与经典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进一步分析了所提出模型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本文建立了反应控制操作条件下的固定床电化学反应器模型,从理论上对Tafel极化区和线性极化区操作下的反应速率、电流分布进行了讨论,并将实验测定的床层内电势分布与模型计算值进行了比较,为固定床电化学反应器非定态操作特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给出了旋转椭球坐标系中的拉普拉斯算符的表示式,并用其求解几种情况下旋转椭球的电势。  相似文献   

9.
介绍介质极化的一般模型,对板子极化进行了详细的推导,并通过分析后,指出分子重心模型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非键作用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系中,对生物分子的结构和性能有重要影响,快速准确预测这些非键作用强度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为了实现快速计算分子间非键作用强度,提出了可极化偶极-偶极作用模型.为了进一步测试可极化偶极-偶极作用模型的适用范围,将该模型应用于更多的含有有机和生物小分子的非键复合物体系.计算结果表明:可极化偶极-偶极作用模型的预测结果很好地重复了高精度从头计算计算结果,其预测能量时的计算精度至少与M06-2X和M06-2X-D3方法计算精度相当,优于AMBER99和AMOEBA方法.说明可极化偶极-偶极作用模型可望在生物分子体系的分子模拟领域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从量子统计处理固体电子状态的费密面和费密球概念出发,对电化学体系中的电极电势的本质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说明了电流与费密面附近能态占据情况变化的关系,以及理想极化和理想非极化电极的费密面的特征。电极—电解质溶液界面相的双层结构与电极费密面的结构密切相关。从费密面的特征讨论了零电荷电势。在电化学适用的范围内,费密面近似地用球面来表示。  相似文献   

1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理论机制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SERS效应发现以来,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建立了各种理论模型,基于散射增强的原因,可能来自于作用在分子上的局域电场的增强或者分子极化率的改变,其理论机制模型中主要分为两大类:物理模型(电磁增强)和化学模型(非电磁增强)。物理模型将SERS的产生归因于局域电场的增强,主要反映了金属材料本身的光学性质和金属表面的纳米结构性质;而化学模型侧重于分子极化率的改变,认为由分子的基态到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的空电子态可以发生共振跃迁,从而改变分子的极化率,产生SERS效应。化学模型主要与分子几何形状、电子结构、分子与基底的成键作用和表面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应用ABEEM/MM浮动电荷模型(原子一键电负性均衡方法融合进分子力场)对气态丝氨酸和苏氨酸残基二肽分子构象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经典的力场模型相比,该方法中的静电势包含了分子内和分子间的静电极化作用,以及分子内电荷转移影响,同时加入了化学键等非原子中心电荷位点,合理的体现了分子中的电荷分布。相对其他极化力场模型,该模型具有计算量较小的特点。结果表明:我们模型计算的两种二肽分子的构象能和关键二面角结构与从头计算结果符合得很好,优于其他力场模型。  相似文献   

14.
挠曲电效应是材料极化强度(或电场强度)与应变梯度之间的耦合关系,对于新型微纳米致动器和传感器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以纳米简支梁式压电传感器(简称压电简支梁)为研究对象,讨论材料的挠曲电效应对压电简支梁输出电势与挠度的影响.采用电吉布斯自由能密度函数,并根据压电材料线性理论与伯努利-欧拉梁理论,采用变分法推导压电简支梁的控制方程和相应力电耦合边界条件.数值模拟BaTiO3压电简支梁在外加机械载荷作用下,由于挠曲电效应产生的诱导电势和极化强度等与梁结构、材料参数的相互关系.计算结果表明,诱导电势反馈作用在梁的表面引起一个与机械载荷作用相反的弯矩,减小了梁结构的弯曲挠度;在一定的挠曲电系数和梁结构尺寸下,诱导电势存在最大值;在微纳尺度上挠曲电效应具有很强的尺寸依赖性,随着梁的厚度增大,挠曲电效应的影响将显著减弱.  相似文献   

15.
基于晶格格林函数和Landauer-Büttiker公式,研究了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器件在不同电势降落下的电荷输运性质。界面处的电势降落可以导致负微分电导现象的出现,而且随着电势降落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的比例的提高,这个效应更加明显。电势降落导致的分子轨道的局域化是产生负微分电导现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计算分子静电势的单极子模型推广应用到由EHMO和双原子键的三中心静电模型所得出的点荷体系。采用自编程序,通过对AgSCN、C_BH_B和PF_B三个体系的计算对比了两种方法的结果,讨论了分子的电场图和电势图与分子性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根据文献报道的极化实验数据,回归出活化能值并修正了动力学参数,定量分析了吸附态甲醇Mad、COad、OHad三种中间产物的覆盖率,讨论了其在不同温度和甲醇浓度下与超电势的理论关系,并计算出基于吸附-反应动力学的极化曲线。结果表明,COad覆盖率CθO虽小,但其变化规律对动力学行为影响最大;超电势较小时速率控制步骤为吸附态甲醇的电化学分解,超电势较高时则转为甲醇在Pt上的活化吸附,中等超电势时为无速率控制步骤的过渡阶段。理论极化曲线与所报道的极化实验数据很好相符,但在高甲醇浓度及高超电势下出现偏差,这很可能是产物CO2气泡影响变大所致。  相似文献   

18.
从吸附分子间侧向相互作用出发,基于Temkin吸附等温式,运用统计热力学方法,提出了摩尔吸附分子间相互作用能的概念及求解方法,分析了吸附分子相互作用对油膜极化电阻(或油膜防护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考察了常用润滑添加剂的最大油膜极化电阻和摩尔吸附分子间相互作用能.研究表明:添加剂摩尔吸附分子间相互作用能越小,则含该添加剂油膜的油膜极化电阻越大,油膜对金属腐蚀的防护性能越好.图2,表1,参8.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计及纵光学声子的色散,在正弦近似下,计算了极性晶体中电子的极化电势和感应电荷密度。  相似文献   

20.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建立煤大分子骨架模型,并以范德华力作用半径为边界条件,构建煤大分子对CH_4分子吸附的量子动力学模型,在6-311G++基组上对煤大分子骨架模型和吸附模型结构进行优化,通过密立根电荷量分析了煤大分子表面的吸附空位,以及甲烷气体分子从游离态到吸附态的物理结构和特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煤表面分子和甲烷分子之间的吸附力场主要是静电场,甲烷分子在吸附过程中被极化,产生电偶极矩,C-H分子键长增大,吸附质和吸附剂之间的范德华力主要是诱导力和色散力以及甲烷分子被极化后的取向力,煤大分子表面的吸附空位可以通过煤大分子中各原子的密立根电荷量分析定量确定,通过模型结构优化发现,同一吸附空位可以对应多种甲烷分子吸附平衡结构,煤对甲烷分子的吸附为多分子层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