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段话,提出单就自然界本身而言,任何时候自然界也不能说是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观点,并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以往的哲学并不只在于实践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科学实践观是构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平台和基础。实践之主客体关系和主客观关系的关联是对立统一的,主客体对立统一是实践现象界的关系,而主客观对立统一则是实践本质界的关系。将马克思辩证法归结为实践辩证法,归结为主客体辩证法,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唯心的。《实践问题和矛盾问题新论》以主客体关系任意比附马克思辩证法本意的做法是片面的。作为限度的实践,只是马克思辩证法的基础,马克思辩证法是实践的,但不归结为实践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多年间,集中精力研究了当时人类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确立了科学的原始社会理论,开辟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道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4.
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历来众说纷纭。辜正坤教授提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可以说是从哲学的高度对这个旷日持久的争论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其理论价值不可低估。然而,这个理论只论证了多个翻译标准存在的客观现实及其合理性,而对选择翻译标准的条件缺乏有效论述,而且某些观点也显得过于武断,给我们的翻译实践、翻译批评以及翻译教学等的开展带来了某种困惑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深刻总结了历代思想家们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思想遗产,把自然界纳入人的实践活动范围进行考察,在人与自然界关系问题上提供了既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又不同于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在人与自然界关系问题上深刻阐述了下列基本思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实践是联结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纽带;社会性是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一般性质;异化的扬弃是人与自然界和谐关系重建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7.
胡友凤 《科技信息》2013,(24):101-102
<正>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称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意思是说,社会历史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有其内在发展规律的,是由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和意识的规律所决定的客观的必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即追求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被人们以抽象人性论进行了抽象化和实体化的误解,因而产生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而马克思本人从人的双重本性出发,以具体人性论将社会理想理解为价值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这样的理解将有助于当代中国人追求自己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即追求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被人们以抽象人性论进行了抽象化和实体化的误解, 因而产生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而马克思本人从人的双重本性出发, 以具体人性论将社会理想理解为价值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这样的理解将有助于当代中国人追求自己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0.
从现代解释学之本并无原初的封闭的整体意义、其意义是由解释以各自的世界经验在对本的解释中不断发生的观点看,在“回到马克思”的口号下,马克思哲学被界定为历史唯物主义,它偏重于马克思哲学实践概念的社会关系的历史分析,注重的是社会历史条件对人的实践的制约性;在“重读马克思”的口号下,马克思的哲学被界定为实践唯物主义,它偏重于马克思哲学实践概念的批判超越的本质分析,注重的是实践批判的现代和后现代意义。二相比,后较之前,似具有更多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权利观是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观点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呈现出两次理论转向。第一次理论转向是受康德自由主义的权利法哲学影响,提出了"法的形而上学思想"、"形式法与实体法的学说",这一时期的权利观理论带有明显的理性主义色彩,主张人的理性行为与自由权利的不可分性,高度重视人的自由在法律上的重要性。第二次理论转向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反思与批判青年黑格尔主义的法学观点,把权利看作是一个社会历史现象,主张权利问题的社会历史性与物质制约性。马克思权利观的转向对于当前我国的法治建设与权利观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俞吾金先生的《论恩格斯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差异—从<终结>和<提纲>的比较看》一文实际上将马恩的哲学思想对立起来,该文认为这种对立有待商榷。由于所要解决的问题等的不同,《提纲》和《终结》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有差异是理所当然的,二者的根本观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有机体是社会构成诸要素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是一个不断处于运动和变化的有机体。从伦理学的向度看,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达有机体的必然灭亡,科学预测了和谐社会的社会有机体的历史趋势。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论具有整体性、有机性和开放性的原则,其规范性表现为社会有机体论的实践性、统一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马克思之后,有关其消费理论对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理论,特别是对西方马克思的影响作用。受其影响,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实践期和马克思的消费文化理论现代发展期都与马克思理论具有相同的视角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全部学说的基石.马克思得益于黑格尔的相关理论并对之进行了批判,其分析呈现出法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立体构架,其内容则从抽象形态和具体形态来展示.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充满辩证法的分析而揭示了政治解放的限度,从而把克服市民社会同超越政治解放紧密地联系起来.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政治思想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孙乃生 《科技信息》2011,(11):122-122
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任何一个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当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不例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章节论述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并得出了极具价值的结论。笔者下面就从主客观的角度、实践的角度来阐述对任何自然界关系的认识,并对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人是什么”之谜一直是中外哲学家们求索的基本问题之一。马克思哲学诞生之前的旧哲学对之也不乏真知灼见 ,却始终未抓住人的根本。马克思实践哲学所阐明的科学实践观为我们把握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笔者认为 ,只有用实践思维方式才能正确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 ,合理地阐释人之为人的终级根据 ;人的形成不仅是自然界演化的结果 ,更是与人自身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同构而互定的过程 ;人的独特生命气质就是自由自觉活动即实践。因此 ,人是实践的存在物  相似文献   

18.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正确理解与把握马克思、恩格斯个人与社会关系思想,对于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伦理基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这两种尺度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的,并通过改革开放这一根本途径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经济发展理论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理论,其理论及模型的建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分工以及制度变迁的作用。但发达国家理论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地建立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及分析模型。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的社会经济发展理论,以此指导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