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非洲的鼓     
鼓,经常可以见到。鼓声,经常可以听到。这对大家不是陌生的。在渔猎时代以前,人们是以石磬来作舞蹈的伴奏。那时,正如我国古书中所说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种石磬,可以说是鼓的雏型或渊源。后来人们敲打中间空的树干,发觉这能使声音增大,因而制成了最古的粗陋的木鼓。到了渔猎时代,用野兽的皮,正式创制了鼓。到殷周时代,鼓已经是相当精致的伴奏乐器了。汉代的民间舞蹈,都是以鼓作为最主要的伴奏乐器,《汉书·郊祀志》中说:“民间祠尚有鼓舞乐。”除了舞人用手拊鼓之外,还有用足蹈鼓,这种舞称为縏舞,伴奏这种縏舞的鼓,便称之为縏鼓。  相似文献   

2.
浅谈满族萨满跳神所呈现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萨满跳神一直保持着比较原始的“似喊似唱的说着唱、唱着说,乐中舞、舞中歌”的活动及表演形态。所谓跳神,实际给我们感受的是萨满神鼓和西沙(腰铃)等响(乐)器的声音、舞蹈的各个姿态、神歌的各类神调。满族萨满跳神是歌、舞、乐的综合体,是宗教、民俗和艺术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3.
朱载堉的舞学理论和思想,主要体现在《乐律全书.律吕精义》外篇卷9"论舞学不可废"以及由他编制的多种拟古舞谱的序跋之中。朱载堉的舞学思想可以从舞蹈的发生与发展、舞蹈的性质与特征、舞蹈的功能与作用和舞蹈与音乐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典型的汉族民俗舞蹈:永新盾牌舞盾牌舞于清康熙年间由广东传人江西,主要流传在吉安永新县的龙源口、烟阁等地,绵延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因舞蹈由藤牌操演变而来,故又称"男子群舞"、"藤牌舞","滚挡牌",是江西地区典型的汉族民俗舞蹈。盾牌舞有一套传统的、颇具庄严和悲壮色彩的表演形式,其风格特点为动作幅度小、频率快,表演时要掌握"推、挡、搭、架、逼、  相似文献   

5.
利用历史文献资料,结合体育舞蹈教学的专业技术,对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中所谓"公孙大娘剑器舞"的道具、套路及其在中国舞蹈史上的地位作初步探讨。认为公孙大娘剑器舞是一种女子戎装持剑表演的健舞,公孙大娘表演的剑器舞至少有四个套路,即剑器浑脱、西河剑器、邻里曲与裴将军满堂势,并从她成就了"草圣"张旭的书法艺术及其在中国舞蹈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来肯定公孙大娘剑器舞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发明了一种悼念亡人的民间舞蹈。这种舞蹈就叫“跳丧”,也叫“跳丧舞”或“跳撒尔嗬”。土家族有句俗语,叫“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邦忙”。村上死了老人,一般装敛入棺后要在堂屋里停放1至3天,晚上则由亲朋好友前来跳丧陪伴亡人。跳丧舞为一人击牛皮鼓叫歌,众人围着棺材接歌起舞。脚跟鼓点鼓跟脚,无弦乐伴奏。击鼓者领唱,对舞者和,均为高腔俚调,边唱边舞。舞者头、肩、腰、臂、腿、脚尖、脚跟一齐动作,跳着变幻多姿的舞步,唱着古老、粗犷、格调明快而独具民族特色和浓郁山乡气息的曲调。跳的人一般为4至8人不等,最多可达上百人。跳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国境内发现的史前舞蹈岩画的分析,可以了解中国原始舞蹈艺术的产生、种类、特征、功能等情况。对我国史前岩画的分布和表现形式做了概述。我国原始舞蹈主要包括生产舞、性爱舞、娱神舞、战争舞等四大类。第三部分通过岩画从三个方面对我国原始舞蹈的外部特征进行了论述。第四部分对我国原始舞蹈的功能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周向东  程海霞 《科技咨询导报》2007,(22):113-113,115
舞蹈艺术是体现真、善、美的艺术,它所具有的功能是可与其他艺术相媲美的。舞蹈美,美在"舞外之情、情外之意"。只有用心去舞蹈,用心描绘动态美,用心体验意蕴美,及心塑造神韵美,才能真正创造和展现舞蹈之美。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大理市、洱源县、剑川县和云龙县白族"霸王鞭舞"的自然、人文环境及其表演形态的地域性特征、传承现状,认为保护民间艺人、保护好民间最原生态的舞蹈形象等是发展"霸王鞭舞"本体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0.
"毛古斯舞"是神秘湘西大山里从远古流传至今的一种代表土家族人"爱的繁衍"的古老文化。以融歌、舞、剧为一体的形式,表现了土家族先民开荒拓野,从事原始渔猎农耕的创世业绩,作为人类原始戏剧和舞蹈的"活化石","毛古斯舞"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三节龙·跳鼓舞"是流传于湖北省云梦县伍洛寺镇的一种传统舞蹈,是由当地传说与古老的祭祀舞演变而成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该舞的道具形制、表演形式以及舞蹈动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2010年5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鉴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本文根据自己参与"三节龙·跳鼓舞"的挖掘、搜集、整理、编写过程中的体会,对该舞的起源、表演、传承与创新发展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畲族现存节俗舞蹈可分为祭祀性节舞、农事庆典节舞及社交娱乐节舞。畲族舞蹈保持了较多的传统形态,舞蹈的各种社会功能仍然在起着相应的作用。这些社会功能与畲族的民间信仰、农事生活、社交娱乐等民俗活动密切相连,并很直观地凸显了畲族节俗舞蹈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傩舞源流久远,是上古社会的一种祭祀性舞蹈。福建省泰宁县大源村至今仍保留着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大源傩舞具有仪式完整、舞姿粗犷、形式古朴、道具独特等特点,同时又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我们了解福建地区民间舞蹈与地域民俗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亟待我们进行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4.
呼吸在舞蹈表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贯穿舞蹈表演的始终。中国古典舞与西方现代舞呼吸的运用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舞蹈作品的呈现不仅需要肢体语言的表达,而且需要呼吸的合理运用。中国古典舞的呼吸是以圆为中心,具有可循性,以"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的动势规律为特征;西方现代舞的呼吸是以人为中心,不同的人物其呼吸运用方式不同,它表现的人的真实情感就不同。  相似文献   

15.
"白纻舞"起源吴国,盛兴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其舞蹈风格轻盈、飘逸,以翘袖折腰为基本动律.  相似文献   

16.
"蜈蚣舞"深深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它是由淳朴的乡民于日常生活中创建出来的潮汕地方舞种,舞蹈表演具有极强的震撼力,体现了潮汕先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本文在探讨"蜈蚣舞"历史渊源的基础上,从三个维度对其动作符号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草根娱乐价值进行深度挖掘,进而从"非遗"角度研究了"蜈蚣舞"的有效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朱载堉(1536—1611年),明代著名的律学家、历学家、数学家,更是一位鲜为人知的舞蹈理论家。他通过"舞学十议"建立起了我国最早的"舞学"学科体系。由于这个体系是由一系列的专有名词组成,表现出从点到面的结构特色,因此,本文重点剖析了其中的主要"舞学"名词,重新对它们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廓清,力求为更好的解读这个体系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舞蹈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舞蹈通过舞以尚美、舞以塑体、舞以启智、舞以修德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德、智、体、美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体现。因此,舞蹈作为艺术审美中最具独特美感价值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素质拓展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9.
新颖的舞蹈这次重访巴厘,使我最感满意的,是看到极为丰富多彩的巴厘舞蹈艺术表演。从原始的祭神舞蹈、民间流传的歌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到具有崭新内容的“青年舞”、“纺织舞”、“农民舞”、“渔民舞”和“交谊舞”,都看到了。对巴厘的舞蹈艺术我虽是个爱好者,却是外行。由于过去看这方面的艺术表演较多,因此比较之下,使我惊叹巴厘新舞蹈艺术成长的迅速!当我们到达巴厘的那一天,作为接待委员会主人的布格尔先生就给我们安排了一个见面晚会。晚会是在亚非作家执委会会场外露天舞台上举行的。按照传统习惯,巴厘舞蹈一般都在广场  相似文献   

20.
受神秘的巫文化影响,桂林傩舞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盛极一时,但近年来逐渐趋于衰退。通过实地考察张家村傩舞,可以发现桂林傩舞艺术面临着缺乏继承人、观赏性不足、舞蹈造型和手势表达失传、道具不精、基层教育不重视、表演人员经济困难等生存困境。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培养傩舞表演的继承人和道具制作的传承人,强化对傩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提炼傩舞的特色内涵,促进桂林傩舞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