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弗朗西丝卡与罗伯特短短四天的耳鬓厮磨使得二人厮守终生.她家庭生活的不美满,夫妻性格兴趣的差异,与罗伯特共同的爱好和兴趣等都为两人的相爱提供了相当稳固的基础.两人的爱是真诚的,是经过从"肉" 到"灵"的升华的.未曾领略过刻骨铭心的爱情是遗憾的,但狂热之后的伤逝则又是可怜的.疲于奔命的现代人最终才发现,寻觅精神的家园才是自己最好的归宿.弗朗西丝卡与罗伯特的感情经历揭示了一个敏感而又极其严肃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兴趣得到满足时,学生才会感到心情愉快,才不会对教师产生害怕或抵触的情绪,才会对所学的学科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课堂教学也才会最有效。但是,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形象的教具、  相似文献   

3.
邓静 《科技信息》2011,(31):I0130-I0130,I0151
虽然学生们对舞蹈课程的开展“千户万唤”,“翘首以待”。但真正开展起来中却困难重重。除去学校的不支持,家长的不理解等这些外在因素,专业的技能训练则是学生和老师们望而却步的内在问题。舞蹈的专业技能,既枯燥无味,消磨学生兴趣,又难以掌握深度,束缚老师手脚。要剔除这块绊脚石,首先我们要明确在中学教学中加入舞蹈课程的目的性。从舞蹈的概念上我们已经知道,舞蹈是用肢体来倾诉情感的艺术。所以激发人们内在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对舞蹈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才是根本,才是中学舞蹈教育的目标,而不是机械性,枯燥的技巧训练。  相似文献   

4.
荀子的人性论不能很好地说明礼义法度的来源问题。荀子在《解蔽》篇中系统阐述了“心”与“道”的关系,他认为,心达到一种特殊的状态---“虚壹而静”之后就可以对道有发现和把握的能力。虽然“心”与“道”关系确立的前提是“心”的“大清明”状态,但是,这不代表人人都可以见道,只有圣人对道才有所理解。但是,这至少可以在理论上为礼仪法度的来源提供说明。同时,荀子承认“心”对于道有学习和接受能力。由此开始,圣人施教,后天之“伪”就建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5.
“天道”与“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古代化的研究,应注重古人对“天道”与“人”关系的认识,本举物质、制度、学等三事以证中国古代人本于天道的民族传统及其影响,并从多方面相互印证说明中国古代“拟天道以成人”是一个悠久的无所不在的传统,从而全面把握华夏化的根本及其成因;由此出发,才可能总结出中国特色的人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日本自古以来就善于根据国情选择性吸收、利用外来文化,实现其社会和文化的跨越式发展,该发展模式经过了“和魂汉才”与“和魂洋才”的阶段。以日本儒学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分析其儒学中所体现的“和魂”“汉才”精神以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可知“和魂汉才”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的理论思考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境”、“象”为主要思考方向的唐代,一是从宋代到清代以“情”与“景”的关系来探讨意境。这两个阶段的理论话语表述以及相联系的内在思维有显在的差异,同时,这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又呈某种可然性。  相似文献   

8.
分析中国古代特别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关于“神”即人“魂”的学说.作者论证,中国人所认为的人“魂”与欧洲的传统有很大的不同,是以物质性作为其特征的,或者说“魂”并不是一个非物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针对在人事管理的“进”人活动中,只重“定性”考核,而轻“定量”的弊端,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到坐标圆点的距离出发,讨论了人事管理活动中“进”人的“定性”、“定量”两种考核的同等重要性,提出了“人事管理活动”中“定量”考核的两种数学考核模式,并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0.
王峥 《科技知识动漫》2007,(4X):76-77,96
坐拥书城,是人生一大乐事。作为学生,能够在学校这样一个有利环境中学习本是最幸福的事,但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讲授”,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听课兴趣日益减退,最后有厌学思想的产生。而苏联的思想家巴赫金认为“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  相似文献   

11.
我党“三个代表”的政治方向,与“两个务必”的优良作风辩证统一。二既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具有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党及其事业80多年发展壮大的历史,是一部“三个代表”政治方向与“两个务必”优良作风辩证运动的历史,既取得了辉煌成就并积累了宝贵经验,又历经挫折且留下了严重教训。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使二辩证统一的客观需要显得极为强烈而迫切。为促进“两个务必”与“三个代表”之间的协调发展,必须迅速而有效地采取四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从管理学的角度讲,管理是如何通过有效的、合理的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而学生管理也是如此。“管”和“理”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管”体现的是物的因素,在管理中是“硬件”部分;“理”体现的是人的说教文的因素,在管理中是“软件”部分。两部分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管理,人性和谐,刚劲有力,提高水平。  相似文献   

13.
“兴趣”作为美学概念,不见于宋以前的文学批评与理论阐说中。严羽最早将“兴趣”提升为诗论的审美范畴,之后,人们对“兴趣”进行了标树。与此同时,文论家们对“兴趣”的审美特征展开了探讨,提出了要求。他们并从感兴、学力、兴象、情兴等角度论及到“兴趣”的生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在整体视域上初步构造出了一个“兴趣”的理论创造系统。  相似文献   

14.
题材是构成作品的基本要素,是时代精神的折光,更是作者思想向度的反映。屈原作品题材中“两美遇合”与“现实之境”相融,“法先王”与“法后王”并举,“言治”与“言巫”同列,不仅反映了屈原对先秦诸子思想精华的汲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屈作自成一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30年前的1981年4月12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着上百万人,等待着参观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发射。宇航员约翰·杨和罗伯特·克里平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围绕地球转了36圈,经历54个半小时,于4月14日下午按计划飞返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空军基地,揭开了人类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封丹 《科技智囊》2009,(8):72-74
天、地、人,合称“三才”,它是中国古人认识宇宙、社会、人生及一切事物的基本思想理论架构;也是中国古代统治阶层治国安邦、建设社会的思想纲领,其历史地位如同我们今天谈到“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一样。其实,天、地、人三才之用、三才之和,即是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之所指;或者说,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是新的时、空环境与条件下,三才理论的传承、创新与转生。  相似文献   

17.
邓小龙  罗平 《西藏大学学报》2003,18(1):53-56,74
荣格最具独创性的心理学理论就是“原型”理论。“阴影”与“面具”作为两个最主要的原型,在人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两个原型又是互相矛盾的。我们通过分析自性原型来说明人应该如何对待包括阴影与面具在内的矛盾两极性的问题,并结合西藏传统文化对原型进行了初步地剖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德治国”的提出 ,引发了人们对“法治”建设中的“德治”与历史上的“人治”、“礼治”关系的思考。本文将从当今“德治”与古代“礼治”二者的区别来阐释“以德治国”并非是提倡“人治” ,而是“法治”建设中一项富有弹性 ,但又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治国政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两个三角”理论,从大三角“古——普——方”与小三角“语表——语里——语值”来分析“作”与“做”的异同,试图理清这两个字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科学探索》2014,(1):F0003-F0003
很久以前的某个国家有这么一个习俗——每个被判处死刑的犯人都有一次抽签的机会,抽到“生”的人活下来,抽到,“死”的人则马上处死。这一次,被判处死刑的是一个被人堕。害的忠臣,陷害他的奸臣自然不想他活下来,于是奸臣便使亚在两张纸条上都写上了‘‘死”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