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42例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双期增强40例有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病灶强化密度呈"早进早出"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螺旋CT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螺旋CT双期扫描胰腺癌30例,先平扫,再以3mL/s速度注射对比剂100mL,分别行胰腺期(注射后30~35s)和肝脏期(注射后65~70s)扫描,并测量各扫描期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计算出肿瘤 胰腺的密度差.结果 正常胰腺组织的平均CT值,在胰腺期和肝脏期分别为(119±17)Hu,(99±16)Hu,而肿瘤组织的平均CT值分别为(51±18)Hu,(61±12)Hu,胰腺 病灶增强差值分别为(66±28)Hu,(37±24)Hu,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别.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欧乃派克在常见肝脏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访证实的常见肝脏肿瘤 5 6例 ,其中肝细胞癌 32例 ,肝血管瘤 1 2例 ,肝转移瘤 1 2例。以3ml/s的流速经前臂静脉注入非离子造影剂欧乃派克 1 0 0 ml后 2 8~ 30 s开始扫描 ,以兴趣区测量大血管、背景肝实质及肿瘤的强化 CT值。结果 :注入欧乃派克后肝血管瘤的增强峰值最高 ,三期表现为不同形式的瘤灶强化。肝细胞癌在动脉期表现为不同形式的高密度强化 ,门脉期及平衡期成不同形式的低密度强化。肝转移瘤的增强特征在动脉期及门脉期以不同密度的环行强化为主或表现为不同形式的低密度强化。结论 :欧乃派克在肝脏肿瘤的三期增强扫描中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16层田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淋巴瘤的16层CT表现,包括病变部位、胃壁及粘膜改变。结果18例均为B细胞起源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呈弥漫浸润型11例,肿块型5例和节段溃疡型2例。16层CT平扫示肿瘤密度均匀14例,不均匀4例,16层CT增强扫描示病灶呈轻、中度均质增强16例,溃疡形成后增强不均匀2例。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的16层CT表现特征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技术的综合运用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41例经过病理证实的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及其他结节性甲状腺疾病若干,全部行64排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加后续重建,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强化特点及有无侵犯和转移等,总结和归纳病灶的影像学表象及特征。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及其他结节性甲状腺疾病在CT影像上的表现可能少部分有所重叠,但大多数趋于不同,且有一定规律可循。结论:基于64排CT扫描技术的综合运用可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相似疾病的表象及特征,对结节性甲状腺肿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胰腺癌的价值。方法 :16例胰腺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 ,动脉期延迟 2 5s,门静脉期延迟 60s ,以 3mL/s团注造影剂 80~ 10 0mL。测量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 ,计算肿瘤 -胰腺密度差 ,同时对胰腺周围血管进行观察评价。结果 :肿瘤的平均CT值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分别为 (4 7± 8)HU、(5 3± 10 )HU ;正常胰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CT值分别为 (10 9± 16)HU ,(76± 13)HU ;肿瘤 -胰腺密度差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各为 (70± 18)、(2 3± 12 )HU ,二者差异明显 (P <0 0 1)。胰周动脉侵犯在动脉期显示好 ,静脉侵犯在门静脉期显示好。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获得最大的肿瘤 -胰腺密度差 ,动脉期结合门静脉期对胰周血管侵犯的评价更全面 ,提高了胰腺癌手术可切除性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淋巴瘤,分析其CT与MRI表现特点,并与病理资料对照分析。结果19例患者单发11例,多发8例,共发现32个病灶,多发病灶常呈区域性分布。病灶常位于大脑半球表浅部位和近中线部位。CT表现为边缘清楚的等或稍高密度;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数呈等或稍高信号,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其中25个较均匀,7个病灶有小囊状或裂隙状无强化区,病灶形态呈“握拳样”或“团块样”,水肿和占位效应程度不一。病理上均为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结论病理基础决定脑淋巴瘤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病灶部位、分布、形态、数目、密度、信号及强化等情况分析,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有利于临床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扫描与MRI扫描在胆管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与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两种检测手段在胆管细胞癌中的诊断效果.结果 34例胆管细胞癌患者肿块型发生率明显高于腔内生长型、浸润狭窄型、不明确型,64层螺旋CT扫描的图像质量(Ⅰ级29例、Ⅱ级5例、Ⅲ级0例)明显好于MRI扫描(Ⅰ级16例、Ⅱ级14例、Ⅲ级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状不规则肿块型发生率高于圆形与类圆形肿块型发生率,结节状腔内生长型发生率高于菜花状腔内生长型发生率,片状浸润狭窄型发生率高于星芒状浸润狭窄型发生率,64层螺旋CT扫描的定位准确率和定性准确率均高于MRI扫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扫描与MRI扫描均是胆管细胞癌的有效诊断方法,64层螺旋CT扫描的图像更为清晰,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对比肾细胞癌双源多层螺旋CT结果与病理结果。选取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肾细胞癌患者129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采用双源多层螺旋CT对其进行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双源多层螺旋CT结果与病理结果。癌细胞在排列方式上和平扫之间不存在有统计学意义,和增强扫描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22.22%的无短毛刺征出现了肾包膜侵犯现象,68.75%的短毛刺征中会出现肾包膜侵犯现象;病理和肾癌CT的Robson分期之间具有良好一致性。肾细胞癌双源多层螺旋CT征象和肿瘤内部结构存在相关性,双源多层螺旋CT能够有效诊断肾细胞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动态增强CT扫描特点及机理。方法: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57例,平扫后,以2 mL/s速率注入造影剂后1、2、3、4、5 m in薄层扫描,分析强化值、时间密度曲线及强化形态。将CT表现与富血管度作相关性分析。结果:57例周围型肺癌增强后除1例外,强化值均大于20 Hu,与结核瘤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周围型肺癌的主要强化形态是完全性强化及周围型强化。强化峰值多在1~2 m in。周围型肺癌的强化值与肿瘤中央血管数目呈正相关(r=0.8,P<0.01),与微血管密度呈等级正相关(r=0.60,P<0.01)。结论:周围型肺癌动态增强CT扫描在强化值、时间密度曲线及强化形态均有一定特征,可与结核瘤及炎性假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肝血管瘤的CT影像特征,提高CT对肝血管瘤诊断准确率.方法:对52例肝血管瘤进行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大多数肝血管瘤在CT上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的低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明显环形强化,延迟期呈填充改变.结论:CT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探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64层螺旋增强CT表现,以提高SPTP的诊断水平。回顾性分析我院16例经病理诊断为SPT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增强CT特点。SPTP的增强CT特点动脉期不均匀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增强CT对于SPTP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有助于临床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的36例周围型小肺癌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肿瘤内部可见分叶征18例、毛刺征19例、空泡征13例、血管聚集征8例、胸膜凹陷征5例.25例患者行CT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均匀强化,CT值增幅为20~80HU.结论:通过对周围型小肺癌的一些特征进行认知,采用CT扫描,提高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癌的检出率很高,可提高病灶显示的敏感性,更好地显示肝内血管,造影剂经血流进入肿瘤和肝实质的时间、程度以及廓清速度不同,产生不同的增强特征,有助于病灶的检出和鉴别。同时使用高压注射器准确地控制造影剂的注射剂量、速度和时间,以便于准确获得肝脏的多期扫描图像,提高肝癌病人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的准确性,减少小病灶漏诊的可能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胰腺癌的螺旋CT扫描方法及诊断价值。方法 30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胰腺癌患者进行Ⅲ期扫描。结果 胰腺实质期及门静脉期胰腺强化明显,肿瘤组织强化不明显。结论 胰腺实质期及门静脉期扫描诊断胰腺癌意义较大,延时期意义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分析我院3年来经临床证实的42例急性胰腺炎病例的CT资料,观察其CT表现特征、病变范围.采用Siemens Somaton emotion6全身螺旋CT.全部病例均行腹部CT平扫,层厚10mm,其中425例做了增强薄层扫描.结果:①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42例;②胰内单个或多个小斑片状无强化低密度灶8例;③胰内局限性高密度灶2例;④胰周脂肪间隙模糊混浊,肾筋膜和胃后壁增厚38例;⑤假性囊肿形成5例.结论:CT检查是诊断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最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增强CT扫描能较准确地判断急性胰腺的坏死、出血及其程度,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诊断及患者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朱宏  魏铭 《甘肃科技》2013,(21):134-135,95
分析了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多排螺旋CT(MSCT)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对经手术病理证实16例胸膜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MSCT图像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6例均行增强.16例均为胸腔内单发肿块,大小不等,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最大19cm×17cm×11.5cm,最小直径2.3cm,12例较大肿块密度不均匀,多数内见囊变及坏死,4例内见钙化,4例小肿块密度均匀,平扫CT值21-37HU,增强后均匀或不均匀持续强化,CT值43-85 HU,4例呈“地图样”强化,5例肿瘤内见血管影.7例位于右侧,9例位于左侧,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进行后处理可进一步明确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SCT检查有利于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范围、形态、密度及强化特征,对SFTP的诊断有重要价值,SFTP的MSCT有一定的特征,但最终需病理学确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脏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和多排螺旋CT(MSCT)表现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肝脏IMT的临床表现和MSCT表现特征。结果:8例位于肝右叶,1例位于肝左叶;圆形和卵圆形7例,分叶形2例;MSCT平扫均表现为低密度,2例病灶内有斑片状钙化;增强后动脉、门脉期及延迟期均无明显强化2例,分隔状强化3例,边缘不规则强化4例;MSCT多平面重建有助于全面地显示肝脏IMT的生长方式、病灶与周围肝组织、胆道和血管的关系。结论:肝脏IMT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MSCT影像特征有助于肝脏IM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张帆  达瑛 《甘肃科技纵横》2013,42(9):121-122
分析肺原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2003年5月至2012年8月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肺原发性淋巴瘤7例患者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CT表现:团块型2例,呈肿块样改变,密度较均匀,其中1例表现支气管充气相,边缘较清晰;结节、斑点片型2例,均有支气管充气相;多形态混合型3例,结节、斑点片状、团块、条索状、蜂窝样混杂影,病变呈单一或多种形态改变,病变内支气管充气相2例,多肺叶、肺段表现3例,蜂窝样改变2例。其中5例结节、团块病变增强检查时表现为轻至中度强化,3例病灶内可见走形正常的血管影。结论:肺原发性淋巴瘤CT影像表现可为单一形态或多种形态同时存在,以团块型和混合型多见,支气管充气相,多肺叶、肺段分布,蜂窝样改变,结节、团块轻至中度强化,病变内可见血管正常走形,病变形态与单纯炎症、肺癌影像表现不完全一致,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相符,对诊断该疾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CC)的螺旋CT(SCT)征象及临床表现,为早期诊断PCC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笔者收集自1999年至2005年间49例PCC癌完整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CC的S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及规律性:除肿块、胆管壁不规则增厚、狭窄及胆管扩张、延迟扫描强化等表现之外,一般无肝硬化表现,病灶较大,病灶轮廓欠清,化验检查AFP常为阴性等提示PCC可能性大。结论选择恰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掌握PCC的SCT征象,对提高PCC的诊断水平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