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离 《世界博览》2014,(18):87-87
正我为他买下干酪、酸牛奶、奶油,因为他夜里回来迟了要吃这些东西。他也给我买我喜欢吃的东西,奶油圆蛋糕,水果……我们的爱情就是这样。玛格丽特·杜拉斯视写作为命运,不过她常拿做饭和写作比较:"都处在同样的创意中……都是作者","各种食物经常是一早买来,准备在那里,至时只要蔬菜拣一拣去皮洗净,放到浓汤里,一烧即可。这就好比写文章,动笔写起来就是了。别的也没有什么。"在她看来写作的境界和做饭的状态也是类似的,在《物质生活》里她说:在诺弗勒她乡下的房子里,她下午就在厨房开始准备晚饭,那时候  相似文献   

2.
王兰 《世界博览》2015,(6):69-71
很难想象,一个根本不产茶的国家为何如此流行茶文化,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她的小说里这样写到,喝茶的场景经常出现在这位推理女王的书中,各色精致的银质的瓷质的茶具摆满了一桌子,绅士淑女们优雅地吃着美味的司康、蛋糕,往热乎乎的面包上涂抹果酱和奶油,女子们小口小口地喝着茶,在茶杯的金边上留下她们的唇印。温润的茶的气息萦绕在阿加莎的许多故事中,也透露着一个信息:自身并不产茶而且远在西方的英国,有着不亚于茶叶的起源地东方世界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3.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她的侦探小说中给我们呈现了这样的悖论:朴素的女性意识使她的创作有别于柯南道尔的男性文本模式,这尤其可以体现在侦探形象的塑造上;但根深蒂固的男权话语又使得阿加莎不自觉地以男性中心文化为标准塑造了大量扭曲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何丽 《科技潮》2011,(1):52-53
我要好的同学有个非常可爱的儿子,十八九岁的年纪,男孩非常喜欢练健美。教练通常会要求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小伙子非常喜欢吃土豆烧牛肉,他妈妈烧菜的手艺也很好,经常精心为他烹调土豆烧牛肉。某日上网,小伙子突然发现有一种说法在网上很流行:"土豆烧牛肉是相克的,千万不能吃!"于是就跟他妈妈说,土豆烧牛肉虽然很美味,但因为相克对身体不利,只能忍痛割爱了。从此以后男孩就不再敢吃土豆烧牛肉,而改吃价格高而营养单一的蛋白粉了。  相似文献   

5.
旅游季节里,畅销书《饭店的故事》让我流连在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与阿加莎·克里斯蒂有关的那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是我在去伊斯坦布尔途中读的,而且克里斯蒂本人也经常去那里。“侦探小说之母”乘“东方快车”去往这个城市,总是下榻在一家名叫“佩拉宫”的豪华饭店。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生中最神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1926年12月,女作家突然从伯克郡自己的家中消失。傍晚才回到家中的女仆向警方报了案(早上阿加莎一个劲要她到伦敦去看望未婚夫)。第二天上午,克里斯蒂的车子在离别墅不远的路上被发现。英国历史上最大…  相似文献   

6.
在被西方文论界誉为"侦探小说女王"的阿加莎.克里斯蒂逝世15年后,一颗侦探小说的新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文坛上,她就是有"阿茄莎.克里斯蒂第二"、"新推理之王"之称的米涅.渥特丝。这两位作家虽然生不同时,但同是作为英国侦探小说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常常有人论及她们的相似与传承关系,其实两者在小说创作中,包括人物塑造、社会主题、创作特色等很多方面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分面包     
正"饿坏了!""妈妈,有好吃的吗?"小熊维尼和托尼一回到家就缠着妈妈要吃的。妈妈微笑着说:"真是两个小馋鬼!"说着拿出了一大块奶油面包。托尼和维尼一闻,香喷喷的,他俩都垂涎欲滴了!妈妈说:"托尼,你吃这块面包的;维尼,你吃剩  相似文献   

8.
正同事们喜欢和她聊天,因为她大方热情;领导喜欢派活儿给她,因为她工作扎实;老同志喜欢"麻烦"她,因为她乐于助人。虽然她来黄兴镇的时间还比较短,是个"安监新兵",但同事们都说这个"新兵"的那股劲丝毫不输给"老兵"。一年来,她一直以谦虚的心态不断学习,以严格的尺度努力工作,以奋进的标准磨练能力。作为一名基层安监员,她心里面始终装着任务,眼睛里始终盯着隐患,肩膀上始终扛着责任,胸膛里始终燃着激情,  相似文献   

9.
我爱象棋     
正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喜欢优雅悦耳的音乐,有人喜欢拳打脚踢的武术,有人喜欢挥洒自如的毛笔,而我却喜欢闲暇时可以自娱的象棋。一个晴空万里的午后,我和爸爸进行象棋对阵。我先走"炮"发起进攻,爸爸跳"马"看住"兵",一开始气氛比较紧张。后来我启用了"车"和"炮"再一次发起攻势,爸爸的一"车"两"马"四"兵"很快被我"干"掉了。这时,爸爸仍然沉住气,好像在想如何做最后一搏。妈  相似文献   

10.
王怿 《少儿科技》2010,(7):9-10
我最喜欢吃香肠面包,妈妈却喜欢吃切片面包。由于切片面包总是十二三片装在一起卖,每次妈妈都不能在保质期内把它们全部吃完,她经常叹着气跟我说:“唉,又发霉了。你怎么就不爱吃呢?要是你和我一起吃的话,这些面包就不会浪费了。”“面包怎么会发霉呢?面包要放多久才会发霉?”我好奇地问。  相似文献   

11.
正到了夏天,凉快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玩也要玩点水啊、冰啊之类的,如果玩的时候,再能来点冰淇淋就更完美了。结合"玩""冰""冰淇淋"三个关键词,阿亮想到了一款不用冰箱就能做的冰淇淋,供大家解暑。参考材料牛奶、糖、奶油(如果你不喜欢牛奶口味的,也可以换成果汁等其他材料)。必备材料盐、冰块、密封塑料袋、碗、玻璃杯、勺子、干净的棉布。制作步骤1.在杯中倒入300g牛奶。2.之后加入50g奶油,奶油不必打发。  相似文献   

12.
蚂蚁搬马蜂     
正我在院子里玩耍时,看到一棵树下有一群蚂蚁在一只死了的马蜂旁转来转去,似乎要把它搬走。我大声问在屋里的爸爸:"爸爸,蚂蚁要搬马蜂,它们吃肉吗?"爸爸答应了我一声,但没有立刻回答。过了一会儿,他拿着手机走了出来,告诉我:"很多东西,蚂蚁都吃。它们比较喜欢吃甜食和昆虫尸体。"  相似文献   

13.
在比利时的西弗兰德省,有一座著名的商业城市——伊普尔。伊普尔人喜欢玩一种传统的游戏:登高抛猫。据说,伊普尔人进行抛猫这项有趣的活动,可追溯到中世纪。当时,人们将猫视为扰乱安宁、引起烦躁或导致某种宗教牺牲的不祥之物而加以虏杀。最初,人们是用向空中抛猫的形式来结束耶稣升天节的仪式;自1231年以来,人们往往在商业性节日期间,登上高高的钟楼向下抛猫,以祝贺生意兴隆,经商顺利。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风俗的演变,人们还把这种游戏移  相似文献   

14.
这女孩     
正这女孩,不喜欢漂亮时尚的衣服,不喜欢小巧玲珑的芭比娃娃,不喜欢可爱迷人的发型,不喜欢精致夺目的饰物……这女孩,到底喜欢什么呢?你瞧——她左手握着蛋筒,右手抓满汉堡,嘴里还填满了老北京鸡肉卷,一边走,一边还寻找着目标——是的,她最爱美食。这女孩,只要是能吃的,什么都欢迎。东北的乱炖,北京的烤鸭,上海的小笼包,绍兴的臭豆腐,澳门的豆捞,沙县的小吃,台湾的手抓饼……还有超市里的各种零食,是统统"来者不拒"。这女孩,估计是钱花光了。回家的路上,看到香喷喷的羊肉串,口水都  相似文献   

15.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地方.18000平方米的世界上最大的东北虎饲养场,被重重叠叠的山峦和参天的古松遮掩得严严实实.就是吉普车停在马脊岭山上,也很难看到饲养场的全貌.马脊岭在黑龙江省海林县东北,也就是小说《林海雪原》中提到的威虎山地区.这里属完达山脉,历史上是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据当地老人讲,50年代马脊岭山下的人家每年都能在山上捡到老虎吃剩下的野猪、狍子什么的.到了70年代初,每年能听到数量可数的几次虎啸.进入80年代就再也听不到"森林之王"的吼声了.当地一位护林员说:"近五年有人看见过虎毛和留在林中的脚印和粪便,但没有一个人看到过真虎.前年,国家有个小组来考察,也没有见到真虎."  相似文献   

16.
正我的妈妈既不喜欢唱歌,也不喜欢跳舞,却偏偏喜欢看电视。在我看来,她就是一个典型的"电视迷"。有了这个"电视迷"之后,我们家的电视权就归她所有了。妈妈说:"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唯独电视不能不看。"这就是妈妈的口号,怎么样,是不是很吓人?不用说跟她抢电视了,光是一听这口号,我和爸爸就得当逃兵。那天吃饭的时候,电视里正好在播放妈妈喜欢的电  相似文献   

17.
正谜一样的小说,谜一样的人性1月12日,是英国侦探小说家、剧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忌日。她的小说被译成103种文字,在147个国家出版发行。留下如此宝贵并充满智识与乐趣的文字,但阿加莎·克里斯蒂这个名字对国内大众来说却可能有些陌生……  相似文献   

18.
正8月2日,新西兰总理阿德恩结束为期六周的产假,重返工作岗位。现年38岁的阿德恩6月21日在奥克兰市一家医院诞下一名女婴。她休产假期间,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彼得斯代理总理职务。在阿德恩看来,她是首批任内生育的女领导人之一;这一现象并不常见,但"总有一天会变得平常"。阿德恩还告诉新西兰电视台,女儿出生后,她天天为孩子的"吃  相似文献   

19.
在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英国送奶公司送到订户门口的牛奶,既不用盖子也不封口,因此,麻雀和红襟鸟可以很容易地喝到凝固在奶瓶上层的奶油皮。后来,牛奶公司把奶瓶口用锡箔纸封起来,想防止鸟儿偷食。没想到,20年后,英国的麻雀都学会了用嘴把奶瓶的锡箔纸啄开,继续吃它们喜爱的奶油皮。然而,同样是20年,红襟鸟却一直没学会这种方法,自然它们也就没有美味的奶油皮可吃了。这种现象引起了生物学家的兴趣,他们对这两种鸟儿进行研究,从解剖的结果来看,它们的生理结构没有很大区别,但为什么这两种鸟在进化上却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原来,这与它们的生活习…  相似文献   

20.
从黄精的故事说起偶然翻阅《太平广记》,见有"食黄精"篇,叙述的故事大意是:古代有个奴婢,不堪主人虐待,逃入山中,以野草充饥.她见一种草青绿可爱,连根拔出,在山溪里洗净,食之味佳,于是连食之,就不饿了.更奇怪的是食此草不仅不饥,而且自感身轻如飞,能飞上树,在悬崖峭壁间行走自如.后被人发现,以美食置其经常往来之道,引诱其来食,终于捉到了她,问她吃了什么草?她指出的草正是黄精.这个故事虽有神话色彩,然而可知古代人民视黄精为奇药,吃了可以大补身体.现查"黄精"之名源于《雷公炮灸论》,它尚有许多异名(同物异名),如《本草图经》称之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