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为了解决蹬空对巷道围岩变形影响严重等问题,针对张集矿1410(1)工作面复杂的地质条件,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UEDC)系统和现场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工作面推进不同距离时上覆岩层垮落形态、初次来压步距、周期来压步距、液压支架受力以及巷道围岩的变形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工作面老顶初次来压步距约为32 m左右,周期来压步距约为16 m左右。工作面液压支架所需支撑的最大岩层高度约为25m。在工作面每天正常推进8m的情况下,工作面压架的危险性较小。  相似文献   

2.
回采巷道所选用的护巷方式及支护形式直接决定了回采工作面开采的难易。本文通过对不同护巷条件的几条综采工作面回采巷道的矿压显现观洲,介绍了木支护、金属棚支护的试验情况及矿压显现特点,分析了沿空掘巷(留小煤柱)合理支护方式,提出了沿空掘巷布王的合理小煤柱尺寸及支护方案。  相似文献   

3.
肖铁生 《山西科技》2013,28(4):59-61,67
通过对哈拉沟煤矿02209综采工作面的矿压实测研究,分析了其矿压显现特征及来压规律,重点比较工作面在过空巷与煤柱时矿压显现与正常推进时压力数据的不同。结果表明:工作面来压步距平均为10 m,持续步距为4 m。工作面在进出煤柱3m~5 m位置压力较大,工作面推进过空巷正帮1 m~2 m时压力升到峰值。过空巷过程中各支架的工作阻力上升时间不同,且工作面端头部位支架工作阻力处于被动状态。  相似文献   

4.
沿空留巷保留巷道中的矿压显现存在强烈区和缓和区周期性交替的现象,通过建立沿空留巷结构力学模型,分析了此现象与工作面端头弧三角形悬板的关系。研究表明:周期来压时,工作面顶板断裂会在沿空巷道上方产生弧三角形悬板,悬板最大悬顶距对应位置的巷道矿压显现相对强烈,并且随工作面推进矿压显现强烈区以周期来压步距为步距跳跃前移。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弧三角形悬板位置预测与实测方法,并以东滩煤矿3203工作面沿空留巷为工程背景,通过矿压观测对矿压显现程度周期性现象和弧三角形悬板位置进行了验证,提出了分阶段不等强支护方式,为留巷滞后支护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现场实测,"三软"回采巷道掘进期间及掘进后期矿压显现规律,掌握6煤巷道受8煤回采工作面采动影响的矿压显现规律,为120605工作面进行生产准备改造支护参数及回采超前支护长度、强度的选取,并为以后矿井回果巷道的布置位置、断面和支护参数的选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无煤柱切顶留巷的矿压显现规律并检验巷道支护效果,以澄合矿区董东煤矿50107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监测的手段对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受采动影响条件下的顶板下沉规律、帮部变形规律及单体支柱受力变化规律进行了实测,并同时对切顶效果、挡矸效果及巷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巷道矿压随工作面的临近而逐渐增大,采动过程中靠近采空区侧的巷道矿压显现程度更为剧烈,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特征,巷道顶板的回转运动是造成巷道非对称矿压显现的主要原因。此外,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初始变化阶段位于工作面后方0~35 m;快速变形阶段位于工作面后方35~75 m;缓慢变形阶段位于工作面后75 m以外,巷道变形及支柱受力均达到稳定状态。巷道矿压显现的主要过程集中在快速变形阶段,需加强对巷道围岩的控制。实践表明,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采用锚网配合单体支柱的支护方式可行。  相似文献   

7.
蹬空条件下上提面回采巷道顶板运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回采上限工作面(上提面)的回采巷道由于受到底部蹬空采动影响,矿压显现较浅部其他回采巷道更加剧烈,为安全生产需研究其老顶运动特征。通过悬臂梁理论计算拟合远距离上覆工作面及回采巷道基本顶受下部蹬空回采影响在初始影响段的下沉挠度曲线;并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对比分析了理论计算结果及进一步计算分析了上覆工作面及回风巷的基本顶运动变形特征。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计算曲线与理论拟合曲线较好吻合,结合工程实践,其计算过程能够很好地反映顶板运动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能为类似条件下回采巷道布置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3313综采工作面初采阶段为扇形开采,初次放顶期间矿压显现规律与普通综采工作面不同,通过现场详细设点进行矿压观测,摸清直接顶和老顶初次跨落规律,对类似条件下的扇形开采工作面矿压显现现象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从而能够提前采取可靠的顶板维护措施.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预测预报浅埋煤层综采工作面矿压事故灾害,采用KMJ30型采动应力监测系统对杨伙盘煤矿30108综采工作面矿压进行现场实测.通过综合分析初采期间、正常推进时期、末采期间支架实测数据,得出了工作面初次来压、周期来压平均步距,工作面倾向压力分布,工作面整体压力大小,以及特殊地段的矿压大小,掌握了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对杨伙盘煤矿及周边类似条件矿井矿压事故的预报与预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煤炭开采规模的不断增大和深化,煤矿冲击地压发生的情况也复杂多变,致灾影响因素众多。目前冲击地压灾害仍然是困扰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根据新疆准南煤田宽沟煤矿条件,采用系统的矿压观测手段,结合工作面煤柱观测和液压支架工况研究,分析了冲击煤层顶板卸压煤柱应力分布规律,及其对液压支架工作特性的影响,研究揭示了冲击煤层在顶板卸压条件下的综采工作面矿压特点。结果表明,适时进行工作面的顶板水压预裂和爆破切顶处理,对工作面顶板矿压显现控制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对类似冲击煤层综采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丰岩 《科技信息》2013,(19):421-422,429
通过对榆家梁煤矿43307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分析,建立工作面回采计算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工作面推进与工作面压力分布情况,并给出矿压显现的几何量值,为工作面安全生产和巷道合理支护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通过多种矿压观测手段分析了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的采场来压规律及过应力集中煤柱的矿压规律,对该矿区其他相同条件工作面及类似条件下回采采场围岩控制具有工程决策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前,煤炭行业形势严峻,成庄矿作为集团公司拥有优质煤炭资源的矿井之一,随着矿井不断向深水平延伸,瓦斯防突、采掘衔接、资源回收与利用等问题日益突出。沿空留巷技术不仅能够降低巷道掘进率,解决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等问题,还可以有效地提高优质资源回收率,因此,成庄矿决定以4311工作面沿空留巷项目为突破口,综合研究沿空留巷期间回采工作面的瓦斯治理、机电设备配套、矿压显现规律等课题,为下一步实施无煤柱开采、小煤柱开采、煤柱回收等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轩岗矿区某矿厚煤层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得出"三软"厚煤层综采放顶煤开采工作面的矿压显现特征,综合评价其支架的适应性与工作状态,为工作面支架选型提供依据,对同类条件下综放工作面开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了长壁工作面的网络矿压观测方案,并结合实测工作面说明在网络矿压观测方案下,各工作排的最大支柱工作阻力出现位置与数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最后从整体上进行了矿压分析,提出了压力扩散余角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开滦林南仓矿业分公司在“三软”煤层2214孤岛煤柱工作面巷道掘进施工过程中,根据矿压监测数据,总结矿压规律,改进特殊条件下巷道支护形式,提高支护强度,取得了较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山西中新甘庄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矿井整合后8#煤层蹬空开采会对顶底板围岩造成二次破坏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的方法对蹬空开采顶底板破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煤层蹬空开采垮落带最大高度大于7#、8#煤层最小垂距,底板导水裂隙带深度小于8#、11#煤层垂距.当工作面推进至7#煤柱下方时,矿压显现更严重.并就可能出现的开采安全隐患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三面采空综放采场采动阶段受到高应力作用容易引发冲击地压、顶板大面积来压等动力灾害,通过研究岩层运动与矿压关系,孤岛工作面掘进、回采过程中覆岩空间结构形式及其运动规律,揭示工作面开采初期和开采期间岩层运动诱发动力灾害机理.结合工程实践,基于微震定位监测结果验证三面采空综放采场采动阶段诱发动力灾害规律,揭示应力分布、变化,为治理矿压动力灾害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大采高放顶煤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及围岩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大采高放顶煤工作面进行矿压规律实测,研究大采高综放条件下上覆岩层结构及运动特征,掌握工作面的初次来压、周期来压规律,探讨支架-围岩关系及优化液压支架选型。本文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并以某矿一号井大采高综放面为例,总结了大采高综放面矿压显现规律。  相似文献   

19.
在对东曲矿掘进工作面当前使用的几种临时支护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改进,研制出一种适应当前掘进工作面的临时支护方式。该临时支护方式既保障了掘进工作面的安全,又提高了掘进效率。  相似文献   

20.
通过神东矿区榆家梁煤矿4~(-2),4~(-3)和5~(-2)近距离煤层群分层同采的实测对比,分析了近浅埋煤层群开采下煤层过采空区和煤柱的矿压显现规律,以及不同面宽、不同采高工作面的矿压显现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下煤层开采过上煤层采空区时,工作面来压步距变短,强度平均增大29.0%.下煤层工作面过上煤层煤柱时的矿压影响最大,煤柱影响区的支架载荷增幅达41.4%.相同面宽条件下,随着采高的增大,工作面支架载荷增大。在工作面宽度为240~360 m范围内,宽度变化对矿压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