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测定了盆栽试验中的7个木麻黄种源在高和低2种磷水平下植株全P、C、N,土壤速效P、全P、pH等指标,为磷高效基因型木麻黄种源的筛选和遗传改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8153的C/N在高磷和低磷条件下有明显差异;18312小枝的全磷含量在低磷下略有增加,其他种源全磷含量显著低于高磷条件下;低磷胁迫下根际土壤的pH值降低,东山种源降低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测定盆栽试验下8个木麻黄无性系在高和低2种磷水平下植株体苗高、地径、生物量等指标,以期为磷高效基因型木麻黄无性系的筛选和遗传改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低磷下莆20的苗高比正常磷条件下减小了21.58%,差异显著,平2、湛1、A13、南山7的地径比正常磷条件下较低.  相似文献   

3.
以福建东山引种的33个短枝木麻黄国际种源为材料,对小枝中的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糖以及总酚、可溶性缩合单宁、结合态缩合单宁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福建东山引种的33个短枝木麻黄粗蛋白的含量平均为(11.08±1.93)%,粗脂肪含量平均为(2.37±0.51)%,可溶性糖含量平均为(5.30±1.00)%.大洋洲种源的短枝木麻黄的总酚含量较低(n=8),与非洲(n=5)和亚洲(n=20)种源的短枝木麻黄总酚含量差异显著;大洋洲种源的可溶性缩合单宁的含量与亚洲种源没有显著性差异,非洲种源的可溶性缩合单宁含量较其他两个洲种源的高;各洲种源的结合态缩合单宁均无显著性差异.筛选出23号(马来西亚),5号(印度),30号(泰国)为沿海防护林中较为优良的树种种源.本实验为进一步丰富生产用种、提高沿海防护林的生产力和抗逆性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黄波椤无性系对比林研究黄波椤生长性状种内遗传变异规律.结果显示:黄波椤树高、地径、冠幅和连年生长量种源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雄性树皮厚度种源间差异极显著,黑龙江种源株高、地径和冠幅均显著高于临江种源.黑龙江种源内无性系间树高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临江种源内雌性树高和冠幅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雄性树高、地径和冠幅无性系间差异均不显著.黄波椤无性系测定林各生长性状种源间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为95.77%,种源内无性系间的贡献为4.23%,表明黄波椤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大于个体间.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东北部木麻黄立木生物量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木麻黄是海南岛沿海主要的造林防护树种,量化估测木麻黄林生物量有利于明确木麻黄的碳汇贡献能力。【方法】以海南岛东林场木麻黄林为研究对象,选取了44株标准木,并获得其生物量实测数据。基于筛选的41株木麻黄样木生物量数据,分别选出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最优独立模型,依据非线性度量误差模型的理论和求解方法,以及地上、地下生物量与材积变量之间的转换关系,建立了木麻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相容性模型,并采用加权回归消除各模型的异方差。【结果】地上、地下生物量最优独立模型为以胸径D为自变量的一元方程,立木材积的最优独立模型为以胸径D和树高H为自变量的二元独立模型; 非线性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能够很好地解决生物量相容性的问题,地上、地下生物量和立木材积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5,并很好地改进了单株预测精度(平均百分标准误差EMPSE均小于10%)和控制了平均预估误差; 同时,得出生物量转换因子(EBCEF)和根茎比(R)的二元方程。【结论】此次建立的木麻黄生物量非线性联立方程组可用于大范围尺度估算木麻黄防护林的生物量及其碳储能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不同子代幼苗苗高和地径对比,分析黄檗种源间、家系间和家系内个体间生长性状变异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苗高差异不显著,地径差异显著(F=41.22~(**)),临江黄檗幼苗苗高和地径均值均大于黑龙江黄檗;种源内不同家系间苗高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F=34.74~(**)和F=34.48~(**)),黑龙江种源12号(H-12)在所有家系中苗高表现最好,临江种源中优良家系数量较多.两个种源内不同家系间地径的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F=9.19~(**)和F=15.40~(**)),临江种源1号家系(L-1)幼苗地径最大,黑龙江种源12号家系(H-12)幼苗地径最大;黄檗幼苗苗高与地径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7~(**)).在优良家系内苗高最优良单株是黑龙江种源12号家系第1号单株(H-12-1),苗高为95 cm;地径最优良的单株是临江种源第22号家系第17号单株(L-22-17),地径为10.47 mm.  相似文献   

7.
毛红椿种实和苗期生长性状地理种源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系统揭示毛红椿种实和苗期生长性状地理种源变异规律,对其天然分布区内的13个种源果质量、果长等11个表型性状和苗高、地径等2个生长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红椿种实表型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13个种源中,来自分布区南部和西部种源的果实和种子性状大小明显高于分布区北部和东部种源。无霜期和海拔是影响毛红椿种实大小的主要因素。毛红椿的苗高和地径在不同种源间有显著差异,且受中等以上遗传力控制。毛红椿种源的地径生长与产地纬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种源地径的变异模式为纬度渐变型。以苗高为标准对毛红椿优良种源进行初选,可初选出浙江遂昌、湖南新宁、江西赣州、安徽黄山、福建南靖等5个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源苦楝种子生物学特性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物候区10个产地的苦楝(Melia azedarach L.)种子采样分析,分别测定种子的纵径、横径、纵横径比、千粒质量、含水量、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呼吸速率等种子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不同种源苦楝种子的形态存在显著差异,但与各地的地理、环境因子无显著相关;种子的大小具有一定的纬度变异,种子形状随纬度变化有分异,分布纬度越高,种子越接近圆球形。根据种子形态特征,将10个种源种子性状自然分布划分为5个类群。不同种源苦楝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呼吸速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与呼吸速率显著相关,而与种子形态无相关性,表明苦楝种子活力更多受种子生理生化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歪头山尾矿库为例,开展现场修复土壤的理化性质、重金属污染、土壤养分与沙棘生长状况的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沙棘的生物量、根径、地径、株高与土壤密度、p H值、孔隙比、阳离子交换量的相关性极高,和电导率呈现较高相关性;沙棘的生物量、根径、地径、株高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钾、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总体呈正相关性,与全磷含量呈负相关性,且相关性极高;沙棘的生物量、主根长、根径、地径、株高与土壤的Cr和Ni含量的负相关性较高,与Pb和As含量的正相关性极高,沙棘覆盖度与Cd含量的相关性极高;土壤养分对沙棘生长状态的权重值最大;土壤综合性质对C区沙棘的影响最大,对B区沙棘的影响最小.研究结果对尾矿库生态修复工程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蒙古栎多点种源试验研究表明:蒙古栎生长性状地理变异以经、纬向渐变为主;采用多性状综合评定法选择出松花湖生态区优良种源为宽甸和磐石种源,白石山及毗邻地区优良种源为磐石和美溪种源;采用环境指数法对种源稳定性进行评价,确定磐石、美溪、岫岩、宽甸、红石、白石山种源为高产型种源.蒙古栎种源遗传参数估算结果显示:松花湖生态区优良种源树高、胸径、地径遗传力分别为0.8358,0.8909和0.7275,遗传增益分别为44.22%,65.89%和35%;白石山及毗邻地区优良种源树高、胸径、地径遗传力分别为0.8480,0.7207和0.7268,遗传增益分别为34.67%,48.28%和23.83%.  相似文献   

11.
不同枫香种源对淹水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人工模拟淹水胁迫对永康、邵武、南丹、南昌、泾县5个种源的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2年生苗生长的影响。经过120 d的淹水处理,5个种源枫香的存活率均为100%,永康、泾县和南昌种源出现了少量不定根,而邵武和南丹种源未产生不定根。淹水抑制了枫香的干物质生产能力,其中对永康种源的抑制效应最明显,淹水胁迫下其干质量只有对照的64%;而对南昌种源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最小,其生物量积累达对照的90%;同时发现,淹水胁迫下枫香种源地上部生物量积累和苗高生长变化不大,而根系生物量明显下降,导致根冠比下降,说明淹水胁迫对枫香地下部影响远远大于地上部,从而改变了干物质分配模式。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枫香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淹水胁迫下不同种源枫香根系形态学参数也发生了变化,其中南丹种源的根系总长(TL)、根长密度(RLD)以及比根长(SRL)均有所增加,这可能是根系在缺氧环境下的一种适应性变化。根据5个种源在淹水胁迫下的生长状况和生物量积累,可以认为南昌和南丹种源较适合在低湿地推广。  相似文献   

12.
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8个木麻黄无性系在高低2种磷水平下植株体可溶性总糖含量、组织总含水量,过氧化氢酶活性,丙二醛含量等,为磷高效基因型木麻黄无性系的筛选和遗传改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701无性系小枝自由水与束缚水对低磷胁迫有较好的抗性;低磷胁迫对A13、南山7无性系小枝MDA含量有显著影响,但对可溶性总糖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东南部山区花曲柳苗期种源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统计学原理对来自吉林、辽宁两省的10个种源的花曲柳在吉林省柳河兰山林场的苗期生长(1 a生苗高、地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花曲柳生长量差异极显著.柳河的种源最优,通化、梅河口种源较好,蛟河种源较差.  相似文献   

14.
云南箭竹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云南省永仁县白马河林场云南箭竹(Fargesia yunnanensis)秆、枝和叶片含水量及生物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云南箭竹叶片的含水率最高,秆的最低;在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中,秆所占比例最大,可达60.31%~65.34%,枝次之(19.28%~21.87%),叶(15.11%~1782%)所占比例最少。通过回归分析探讨了云南箭竹各变量的相关性,并对其各器官的生物量及秆高与胸径和地径进行模型拟合。其中秆、枝和叶的生物量与胸径的拟合方程分别是:WC=0.318D1.753,WB=0.135D1.412,WL=0.140D1.216。应用上述相关数学模型估算不同地理种源云南箭竹各器官生物量。通过对胸径、地径和生物量的比较,认为鸡足山的云南箭竹长势最好。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盆栽试验中的8个木麻黄无性系在高低2种磷水平下植株体在3个月内的SOD活性变化,为磷高效基因型木麻黄无性系的筛选和遗传改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低磷条件下无性系的SOD活性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501、莆20的SOD活性随温度降低先急剧升高后缓慢下降;701、南山7的要OD活性表现出先急剧升高再缓慢升高.  相似文献   

16.
应用平均标准木法和样方收获法对相同密度不同混交比例的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木麻黄纯林和湿地松纯林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与纯林的生产力大小顺序为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比例11>23混交林>木麻黄纯林>湿地松纯林》14混交林.随混交比例增大.生长效果变差.混交比例为11的混交林,其蓄积量和生物量分别为61.47m3/hm2和197.64t/hm2.是混交比例14混交林的3.47倍和2.80倍.营造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混交比例控制在11为佳.  相似文献   

17.
3种藻类植物对矿石磷转化利用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矿石磷为唯一磷源 ,培养 3种藻类植物 ,应用钼蓝比色法测定 3种藻类从矿石磷中转化释放出来进入培养基的有效磷 ,应用灼烧法测定 3种藻类生物量 .分别以培养基的有效磷浓度和单位干重藻体所释放出来的有效磷量来表示他们的转化利用程度 ,结果表明 ,3种藻类植物都具有转化利用释放磷的作用 .但沙角衣藻较颤藻和栅藻的作用更强 ,能以较少的生物量释放出更多的有效磷 ,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  相似文献   

18.
短枝木麻黄地理种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35个短枝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 fifolia)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15个随机引物共扩增了出201条DNA带.其中148条为多态性带,占73.63%.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9.9条多态性带.种源的Shannon’s多样性指数为0.4354,Nei’s基因多样度为0.2884,表明短枝木麻黄种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35个种源彼此的遗传距离在0.0884~0.7539之间,平均0.4045.经过UPGMA聚类分析将35个种源划分为A、B、C、D、E、F6个类群。其中A群5个种源,B群17个种源,C群4个种源.D群2个种源,E群1个种源.F群6个种源.  相似文献   

19.
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在我国分布广泛,麻栎苗木生长和遗传稳定性与育苗地点的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密切相关。该研究用36个麻栎种源在3个试验点进行育苗试验,对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及其遗传稳定性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麻栎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在种源间和试验点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种源×试验点互作上也表现为互作效应极显著,说明开展种源区域试验是必要的;根据苗木生长量的平均数、回归系数和回归离差的统计结果,可以将36个种源分成4种类型,即高产稳定型、高产不稳定型、低产稳定型和低产不稳定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不同秋季施肥处理条件下油松容器苗和裸根苗苗期生长、养分积累和造林效果的差异,为生产上培育油松良种壮苗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大田培育的当年生油松播种容器苗和裸根苗为研究对象,设置0(对照)、12、24、36 mg/株4种秋季施肥水平,于90%以上苗木形成顶芽后进行施肥处理,并于翌年进行雨季造林试验。测定造林前的苗高、地径、生物量、根冠比、养分含量及造林后苗木成活率和苗高、地径相对生长量等指标,分析出圃苗木性状与造林效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秋季施肥24 mg/株处理下的油松容器苗苗高、地径、生物量、氮、磷、钾含量均表现最佳,该处理下容器苗整株生物量、氮、磷、钾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41.8%、31.4%、65.6%和48.8%;油松裸根苗受秋季施肥影响较小。容器苗氮含量在各器官中的分布从大到小表现为根>叶>茎,裸根苗氮含量在各器官中的分布从大到小表现为叶>根>茎;磷、钾含量在容器苗和裸根苗各器官中的分布从大到小均表现为叶>根>茎。雨季造林试验结果显示,油松造林效果受苗木类型影响显著,容器苗造林当年和第2年春季的苗高、地径相对生长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