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异译经具有文异意同的特点,不仅可以用来考释词义,而且可以用来对历史语法研究中存在分歧的问题作出判断。文章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扼要论述了异译经在汉语词汇语法研究上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2.
焦琳 《科技信息》2010,(28):I0163-I0163
三国时康僧会曾借助儒学思想翻译佛经《六度集经》。本文先分析康僧会译经成功的原因,后具体阐释其以儒释佛的译经翻译策略,即在译文中把佛学与儒家思想的孝道和仁政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佛教在中国历史悠久,影响极广。佛教初传时,由于佛典多是用古梵文书写,要使它流通中原大地,势必要译成汉语。因此,译经便成为佛教徒的一项严肃而重大的工作。从东汉到唐中叶大约八百年间,涌现了许多著名的译经家。其中影响最大、译著最多的是姚秦时期的鸠摩罗什,南北朝时期的真谛,以及唐代的玄奘和不空,后人称他们为“四大译经家”。从翻译的数量和质量来看,玄奘居四人之首,但就译经的范围而言,则以鸠摩罗什所译为最广。鸠摩罗什,一名鸠摩罗耆婆,意译童寿,本天竺人(今印度),生于龟兹(今新疆库  相似文献   

4.
《汉语大词典》是当前最重要的汉语语文辞典,本文结合唐代高僧义净的译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谨对其部分书证滞后的问题提出一些补充意见。  相似文献   

5.
以《起世经》及其异译为例,从衍文、误文、脱文三个方面举证30例,尝试说明可以利用并译经对汉文佛典进行校勘,并指出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曹敏 《科技信息》2011,(31):304-304,331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依据,对清朝末期的圣经翻译进行简介分析。在宏观角度,本文阐述了清末入华宣教士对当时的圣经汉译的历史背景的适应。另外,本文从译者为中心的视角展现了宣教士主动性地选择深文理浅文理官话三种译经方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岭南是佛教从海路传入中国的"第一站"。广州曾是中国早期三大译经中心之一。《六祖坛经》诞生于岭南。岭南在历史上高僧云集,岭南佛教禅宗传续不断、生机勃发。岭南也是南禅向外传播的始发港。因此,岭南对中国佛教发展的意义重大,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鸠摩罗什是魏晋姚素时期从龟兹来长安的高僧,他在佛经的汉译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特殊性在于他一改译经中直译为意译,既注重了佛经原的准确性,又考虑到译的遣词造句符合汉民族的阅渎习惯,这样,使汉族信徒更易于理解佛经。  相似文献   

9.
玄奘是我国佛教史上最为著名的大佛学家,也是我国佛经翻译史上杰出的翻译家。他毕生致力于佛学研究和佛经的翻译,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他的汉译佛经在数量、质量上为史上罕有,是"新译"的创始者;在翻译理论上提出了影响巨大的"五不翻"理论。被尊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  相似文献   

10.
阐释了佛经这种特殊语料的价值,它的出现促进了古白话书面语的产生,为本土文学提供了营养,促进了汉地其他文体的衍生和发展,其确切的成书年代有助于断代研究。译经语言是语言接触的重要体现,因而也对汉语自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指出佛经文献对汉语的贡献主要包括对词汇、词义系统的充实,对词类中成员的扩充、影响以及对语法结构的丰富和扩展。  相似文献   

11.
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的猫》是一篇言约意丰、耐人咀嚼的精粹之作。关于这篇小说,不少翻译家译过。然而,对这些译本批评比较的文章却不多见。为了探讨译本对原文风格的再现程度,本文作者在对原著语言风格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对其中两部较有代表的中译本——曹庸译本和张祥麟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侧重于对原著简洁、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的再现程度。经过细致地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两个译本在再现原著语言风貌方面各有特点,但同时都存在着某些欠缺。  相似文献   

12.
蒙兴灿 《韶关学院学报》2003,24(11):121-124
Good是常用形容词,词义灵活多变,搭配能力很强。通过几本权威词典提供的Good释义义项,探讨了英汉词汇意义各自的特点、提出大胆而合理的词义引申是高质量翻译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译应选择恰当的具有引申意义的汉语词来表达或根据上下的逻辑关系进行引申转义,甚至再引申再创“义”,以使原的思想表达得更加准确,译更加通顺流畅。  相似文献   

13.
<生命的礼赞>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诗人亨利·华兹渥斯·朗费罗的一首名诗,也是最早译成中文的一首诗.在众多译本之中,黄新渠的译本比较接近原文的精神实质和文体特点.因此,本文从韵律、节奏、文化因素及句子层面等分析一下黄新渠的译诗特色.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林书豪在NBA的成功现象和原因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林书豪在NBA的成功个案带给中国篮球在培养后卫人才方面的启示。研究表明:林书豪个人身份的特殊性和在NBA的成功具有明星效应;在NBA中的机遇和篮球文化背景是其篮球事业成功的客观因素;自身的个人努力和竞技水平是其篮球事业成功的主观因素。对中国篮球运动的启示:"林书豪现象"表现为巨大的商业价值;NBA对明星球员的成功商业运作;我国篮球人才培养理念的偏差导致了在培养组织后卫人才方面的缺失;我国篮球人才培养体制不利于各年龄段的组织后卫人才迅速成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春怨》三个英译本的分析,探寻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信息的缺失和增补,指出由于中英两种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信息在“音、形、意”三方面的改变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姑娘"一词出现了一千多处,然而其所指称或表示的含义却不尽相同,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归类,并在与《红楼梦》的两种英译本,即Hawks和杨宪益对该词的翻译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中西方由于文化背景和风俗传统不同而引起的称谓差异,以及此差异所暗含的人物间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韵镜》版本众多,且大多流传于东瀛日本。中国学者对此鲜有介绍。日本学者对此有介绍者,然所作皆为日文,不便中国学者了解。通过对目前所见《韵镜》各版本的考述,有助于提高学界对《韵镜》的认识,推动《韵镜》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历史、生活的百科全书,至今已被翻译成许多版本。《红楼梦》的翻译无论是对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介绍中国的古典文化遗产,还是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分析了《红楼梦》译本的多样性,探讨了不同译本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小说语言风格翻译的角度入手,结合刘宓庆先生的形式标记理论,评析董秋斯和张谷若两位大家对David Copperfield这部小说语言风格的翻译。  相似文献   

20.
传说基督教在东汉就已传入我国,但有据可考的则在唐代。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圣经的汉译也开始了,但明清以前的汉译圣经几乎都已失传。明清以降,来华传教士激增,圣经之汉译亦甚于从前,有各种“深文理”、“浅文理”和“官话”汉译圣经,也有许多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圣经译本,从而使圣经得以在我国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