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死刑是一种古老的刑罚方法,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没有受到怀疑。自从18世纪以来,死刑的存废之争已经持续了两个多世纪。主张保存论与主张废除论围绕着人的生命价值、死刑是否具有威慑力、死刑价值、是否符合刑罚目的等问题展开讨论。我们从死刑的效益性、公正性、人道性三个角度进行探讨,可以对死刑价值问题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死刑是一种古老的刑罚方法,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没有受到怀疑。自从18世纪以来,死刑的存废之争已经持续了两个多世纪。主张保存论与主张废除论围绕着人的生命价值、死刑是否具有威慑力、死刑价值、是否符合刑罚目的等问题展开讨论。我们从死刑的效益性、公正性、人道性三个角度进行探讨,可以对死刑价值问题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边沁是完全从功利论的角度主张彻底废除死刑的,但其理论存在着不足:以"感觉"为基础的功利论极易变种为支持死刑的理论根据,以功利优先于正义为特征的刑罚目的论给惩罚无辜留下空间,在生命观上强调人之生命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人之生命的神圣性。功利论应将"人之生命的神圣性"引入其理论,这样就可在抽象的刑罚制度层面将死刑排除掉,最终确保在以分配正义为原则的具体刑罚制度适用中彻底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4.
死刑存废问题是世界范围内激烈争论的问题,目前我国学者也大都主张限制并最终废除死刑。死刑的历史悠久,自从有了刑法便有了死刑,但它最终要退出历史舞台。可是中国何时废除死刑?从时间上说,废除死刑是越快越好,但不能立即废除,而是要废除死刑的条件成熟之后方能废除。从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开始,逐步过渡到全面废除死刑,这是中国通往废除死刑的现实之路。逐步限制乃至废除死刑,应该着眼于人类文明法则的改善,唯有新的伦理和制度,方能剥夺死刑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关于死刑的存废问题,近来是刑法学界谈论较多的问题。纵观世界刑罚发展趋势,死刑的废除已是不争的主流。由于死刑的极大不人道性,不可恢复性,以及死刑的放用可以以自由刑取代,从而在学理上,也证明了死刑废除的必要性,在此就不多赘言,死刑必须废除,但在现实的中国,如何废除死刑,却是我们不得不深思的问题,是一蹴而就,还是循序渐进,持不同观点者各有其理,  相似文献   

6.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刑罚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也是最古老的刑种之一。对于死刑存置与废除的问题,一直是法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限制、废除死刑已成为国际社会刑法制度改革的趋势。中国作为迅速发展进步中的世界大国,其死刑大量适用的现状与国际潮流极不协调。基于国际交往的需要,更基于人权保护的共同理念,有必要对我国的死刑制度重新审视和变革。但就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历史传统而言,要在短期内废除死刑显然时机还尚未成熟。  相似文献   

7.
死刑的废除,关系到生命权的保护问题,生命权是人权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国际条约及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有对生命权保护的相关规定.对一些仍然保存死刑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死刑制度是否违宪,已成为一个宪法学的问题。保障人权废除死刑是国际社会及各个国家和地区对生命权保护的最终价值目标.但因地区性差异,死刑制度仍然存在于部分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我国.在近期不可能完全废除死刑制度的情况下.应该在宪法上对此作更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当历史的车轮将人类带入21世纪的同时,也把"尊重人权、文明法治"的课题摆在了人们面前,要求人类更理性、更文明的看待和解决死刑在当今法治建设中的定位和去向问题。死刑的废止和限制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废除死刑的改革有利于昭彰法治的公正,人类向更文明方向发展。本文就死刑废除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通过程序正义和司法正义来保障社会的安全作出有力的论证。  相似文献   

9.
消减、限制乃至废除死刑,顺应人权保障的潮流,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立法的大趋势。死刑在我国必然也要废除,这是不可逆转的方向。然而死刑在我国的废除,绝非一蹴而就之事,目前我国应坚决有限制地保留死刑,这是由我国的历史传统、民族感情和现实国情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废除死刑的障碍并不是经济发展水平低或者国民素质不高,而是民众关于死刑的报应观念及政界关于死刑的威慑观念。改变关于死刑的报应及威慑观念是废除死刑的必由之路,而观念的改变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下或国民素质的高低关系不大,主要是一个启蒙、宣传、教育问题,政府应承担起这一重任,学界在改变观念方面也应该有所作为,成立推进死刑废除的民间组织并从事相关活动或可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1.
缓刑是一种附条件的不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而恢复性司法则是对犯罪的一种反应方式和处理方法。两者的内涵虽然不同.但在价值取向上却有着共同的追求:两者都强调刑罚的轻缓化和非监禁性,都推崇社区矫正的行刑理念,都彰显了刑罚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否隐含某种社会正义的诉求?当代英美学者有着否定和肯定两种不同的主张。前者的观点一是认为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作价值中立的描述;二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产品极度丰富的条件下,意识形态的正义已不需要。后者的观点一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超越了正义,而不是不需要它;二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不同阶段,马克思有着正义的诉求,正义意味着平等。以上观点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因为共产主义社会表达了马克思系统性的社会正义诉求。  相似文献   

13.
社会形势的演变对刑事政策的变迁具有某种决定意义,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具有保障作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具体制度的支持,因此需要在诸如恢复性司法、社区矫正、死刑复核程序等涉及刑事立法和司法方面进行多维度的制度设计和改革。  相似文献   

14.
当代工匠精神强调的爱国主义情怀、敬业奉献精神、诚实守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相一致,这一精神努力实现的富强文明、公正平等、敬业守信,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追求的目标与愿景,当代工匠精神既是对自身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又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分析当代工匠精神面临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剖析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进而就当代工匠精神的践行与创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提出观点和见解。  相似文献   

15.
论刑罚的轻缓化与中国刑罚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凯 《科技信息》2008,(1):248-249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文明的进步,严刑苛罚已成为历史,寻求刑罚的人道性、科学性、效益性成为社会的必需。刑罚基本的发展趋势是从残酷刑罚到宽和刑罚。在世界大趋势的影响下,我国刑罚结构的调整一定会向着轻重相宜、以轻为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杨永 《菏泽学院学报》2007,29(3):83-86,113
程序的设立是为了保证实体法的公正实施。我国还保留死刑,因此限制死刑是我国的当务之急,也是我国的刑事政策,可以概括为"不可不杀,不可多杀"。如何贯彻这个刑事政策,从程序正义做起来保证死刑的公正适用就成为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7.
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理论以整体性的思维模式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理论,他的自然价值理论不仅丰富了自然价值的内涵,而且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即让人类的思维方式从主客二分式转向了整体式,从功利型转向了互利型.他的自然价值理论还实现了从"以人为尺度"到"以物为尺度"的转向,这体现了伦理学范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死亡价值论     
死亡是夺走我们一切东西最大的恶,死亡恐惧是人类最本质、最深层的恐惧。人类一般从死亡是对生命的彻底否定这一角度出发,得出死亡是没有价值的结论。但如果理性地和客观地分析,死亡是有价值的,并且死亡价值对个体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具有相当的意义。死亡价值具有普遍性、特殊性、证明性、社会历史性、指向性等特点。死亡价值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价值。认识到死亡具有价值并有正面与负面之分,对于我们理性地审视自己的人生,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在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及消除对死亡的恐惧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