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家庭精神赡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家庭赡养内在地包含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两个方面.家庭精神赡养是指赡养人对被赡养人在感情、心理等精神上给予关心和帮助的行为.相对家庭物质赡养,精神赡养具有恒久性、先导性、宽泛性、不确定性等特征.人的需要理论与我国人口、家庭职能、家庭观念的变化是重视家庭精神赡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实现家庭精神赡养,需要依靠立法、司法、守法、道德等综合手段,在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规范下调整家庭关系,促进家庭稳定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养老不能取代家庭养老。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家庭养老保障制度遇到诸多困难并引发一系列家庭矛盾。因此,必须合理界定赡养人的范围、明确家庭养老的内容、成立专门的家庭养老管理机构、严惩不履行赡养义务者。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如何赡养老年人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在物质赡养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需求日益凸显,精神赡养的诉讼也呈上升趋势。如何保护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精神赡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完善对策,以期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精神赡养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4.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都对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权益作了法律规定,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然而,在老年人生活中,有5种权利最容易被老年朋友忽视和受到侵害。受赡养权这是指老年人有受到子女赡养的权利。赡养义务人是老年人的子女,包括未被收养的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受赡养权包括受物质资助形式的赡养如支付老人的生活费等,也包括受精神抚慰形式的赡养如为老人提供送医送药等劳务,关心老人精神上的哀忧,照料老人不受伤害等等。受扶助权这是指老夫妇间有相互扶养的义务。扶养义务人是老人的配偶。老年夫妇虽…  相似文献   

5.
法定继承中的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为赡养义务的履行和法定继承中的遗产继承份额不均等分配搭建了一个通道,采取利益激励机制,鼓励具有继承人身份的赡养义务人积极地履行义务。该制度的实现依赖于赡养义务的积极履行,也依赖于赡养义务履行的可评价性,但赡养义务中的精神赡养与物质赡养的行为效果适用不同的评价机制,将其勉强与法定继承中的遗产继承不均等分配所要求的评价体系相衔接,既会使得法定继承中的权利义务一致性原则缺乏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基础,从而影响其有效运行,又会使得精神赡养与物质赡养的履行发生冲突。以符号互动论为角度,赡养义务为法定继承权利义务一致性原则确定了一个评价标准,但是法定继承中的权利义务一致性原则的结果也为赡养义务的履行程度提供了一个参照体系。为了促使赡养义务的积极履行,合理地调配继承份额在当事人之间的比例,应将精神赡养从物质赡养中分离出去,单独规定精神赡养的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儒家传统观念认为,"孝"至少应包含尊敬父母与赡养老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儒家所倡导的孝道伦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较好的实践。这一时期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孝先于忠、避讳的盛行和孝感故事的兴起等,成为该时期孝道伦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鲜明特色。由于统治阶级对"孝"的提倡以及法律上的强制规定,儿子供养老人的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普遍存在,形成了供养型家庭。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法律是指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它具有伦理至上的根本属性。因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引礼入法、礼法融合的过程实现了法律伦理性的形成,使宗法血缘的人伦道德内化在中国传统法律之中并在精神和原则上支配着它的发展和变化。文章概述了中国传统法律及其伦理性的内涵和特点,详细阐述了中国法律传统伦理性的形成过程和在国家政治领域中的表现及在家庭/家族与社会领域中的表现并分析了中国传统法律伦理性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广大农村老年群体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但是,农村老年群体的精神赡养问题却一直被社会所忽略,根据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理论研究,精神需求作为人类较高层次的需求必须加以满足。本文主要探讨了农村老人精神赡养问题的成因,并且对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虽然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将精神赡养义务入法,但是精神赡养义务的履行仍受到孝道理念的淡化、立法技术的缺陷、司法救济的不能三个方面阻碍,应从契合"义务德性"的方式引导、建构"多方参与"的履行机制、拟合"亲情裂痕"的司法救济三个方面走出精神赡养义务的履行困境。  相似文献   

10.
罗马法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马法流传至今仍不减其影响,在于其蕴涵的罗马法精神,罗马法精神主要包括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三者影响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法律的观点和对法律的研究方法,并且激发了当代人的社会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是理论和实践部门所关注的内容,而对于植物人精神损害赔偿论及很少。有的学者认为,一个人因受到不法侵害而成为植物人以后,他就不再具有精神感受能力,没有精神痛苦,也就谈不上其精神损害赔偿。从精神损害的法律厘定、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入手,从社会、法律、生理等层面来论证植物人精神损害的存在,并由此得出植物人精神损害赔偿的实际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两汉时代,孝道成为家庭伦理的核心、社会道德规范,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因此,两汉孝子辈出、孝行兴盛.作为"孝"的实践主体之一的妇女,分别以女儿、儿媳的身份尊敬、赡养长辈,在孝伦理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两汉女孝,形式多样.就其行为的发生机制来看,既有内在的精神动因,又有外在的社会动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女性在家庭养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女儿赡养老人成为农村家庭养老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本文认为"养儿防老"预期的弱化、养老形势严峻、女性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的提高是"女儿养老"兴起的原因,并分析了女儿比儿子更善于照顾老人、女儿能给老人更多的情感慰藉、女儿的赡养较少利益考量等优势,认为在农村家庭养老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拓展农村"女儿养老"空间,能够减轻社会保障的压力,满足老人多层次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法律发展的精神意蕴主要在于实现民主、法治和人权,其中,人的权利是法治精神的最高凝结,是衡量现代民主和法治的精神标尺,也是评价法律发展程度的基本标准。主要理由是,法律发展以权利主体为依归,以权利保障为价值目标,其从法律实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体现了这种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法律发展的精神意蕴主要在于实现民主、法治和人权,其中,人的权利是法治精神的最高凝结,是衡量现代民主和法治的精神标尺,也是评价法律发展程度的基本标准.主要理由是,法律发展以权利主体为依归,以权利保障为价值目标,其从法律实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体现了这种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研究深受大陆法系精神影响的中国法律制度下法律语言的特点,从而研究世界两大法系的历史逻辑起点,及其对我国法律制度的影响。归纳并总结出法律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上下一致性、精简性、庄重性、正式性等原则,借此希望掌握法律英语翻译的各种不同方法与技巧,以便可以很好的应用于工作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7.
论家庭暴力的法律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包括身体伤害、精神摧残和性暴力。日益严重的家庭暴力危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稳定和发展,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充分运用法律的手段来遏制家庭暴力,依法惩罚施暴者,全面保护受害者。我国法律虽有关于遏制家庭暴力的规定,但鉴于封建的父权、夫权思想还有着深厚的土壤,我国法律对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难免有保护不周之虞。为了给予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更全面、更具体、更适当的协助,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建立完善的家庭暴力法律救济途径,以达构建和谐家庭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综合执法管理问题多,情况复杂,主要原因在于城市综合执法管理主体法律教育、法律自觉性和法律执行力缺失,这些缺失又根源于社会的法的传统精神,即法律文化意识的淡薄或扭曲.城市综合执法管理需要提升城市综合执法管理主体法律文化意识,以妥善解决民生问题,改变城市综合执法管理理念,建设尊重法的传统精神和法律文化意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执法管理主体法律文化意识和氛围.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其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激励科技创新正外部性,必须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适当性、比例性、创新性及法定性原则,健全科技创新正外部性激励的税收法律制度、财政法律制度、政府采购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等。  相似文献   

20.
巴马作为世界五大长寿之乡之一,人们长寿的原因除了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外,还有一系列与生命相关的长寿文化,补粮习俗就是其中之一。补粮习俗是巴马老年人战胜疾病、实现延年益寿的力量来源,它是老年人重要的精神依托。同时,补粮习俗为老年人创造和谐、尊老、孝老的社会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在老年人精神赡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巴马的一些习俗在发展浪潮中逐步消失,而补粮习俗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延续下来,散发着独特魅力,渗透到各个民族的生活当中,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