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铁盾构施工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城市地下空间管线、建(构)筑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地铁建设者们提出了更苛刻的技术要求。通过对北京地铁十号线11标段双线盾构超近距离施工实例分析,探讨了施工中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对施工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盾构法施工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得到推广使用。而盾构掘进过程中近距离下穿(侧穿)建筑物时会引起其周围土层应力、应变、位移等性质的改变,对既有建构筑物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建(构)筑物受土体应力变化影响比较敏感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破坏,危及建筑物的安全。本文根据某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工程地质情况,利用MADIS模拟盾构掘进过程,分析盾构掘进过程中土层的应力和位移变化对车站站房桩基础及盾构管片的应力变化的影响,总结盾构掘进过程中站房桩基础及不同工况下盾构管片的应力变化规律,以便采取相关措施减少盾构掘进过程对既有建(构)筑物基础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荣 《广东科技》2014,(6):82-83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盾构法在隧道施工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盾构机进行掘进施工中,不可避免的会穿越建筑物或者是构筑物,如何对其进行施工和控制,成为隧道盾构施工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主要根据实例阐述了盾构机穿越建(构)筑物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4.
张静  卢扣  管莉莉 《科技资讯》2015,13(1):212-213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大型和高层建(构)筑越来越普遍,建(构)筑物的安全建设与运行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顺利施工和施工后的安全运营,必须对建(构)筑物进行系统的、长期的变形监测,该文研究了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统计预报模型建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别探讨了基于地下水位变化、地面荷载及其他影响因子变化的统计分析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基坑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中。分别通过单一统计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盾构施工对建(构)筑物沉降监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安市朝阳门护城河老桥和明城墙安全防护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参数,以确保其在地铁一号线盾构施工中的安全,特在该路段建立了建(构)筑物及其周边地表变形监测系统,跟踪测试了朝阳门护城河老桥和明城墙在盾构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变形特征,并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了各建(构)筑物等变形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而分析了其整体变形状态和沉降的趋势。结果表明:护城河老桥最大累计沉降量为5.1 mm,最大差异沉降量为1.6 mm,最大累计桥拱沉降量为2.4 mm,最大累计桥拱收敛为1.8 mm;朝阳门城墙主体和周边地表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为4.5和5.2 mm;各监测项目最大累计沉降量均在控制值之内;现场无新增裂缝、无凹凸现象,隧道内无渗水情况,表明该路段在盾构机掘进过程中无不利突变现象;结合现场监测和巡视情况,可判定盾构机在穿越护城河和城墙期间,对该段建(构)筑物变形影响较小,老桥和明城墙处于安全可控状态。本次监测可为后期地铁工程的设计、建设和维修管理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盾构隧道穿越既有建(构)筑物所引起的沉降、变形等施工安全问题,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依托成都轨道9号线一期工程,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盾构隧道穿越成都西特大桥群桩桩基施工变形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穿越前采用"钢管隔离桩+地面深孔袖阀管"注浆的预加固技术,最终监测数据表明,地表沉降最大值为-9.82 mm、桩基沉降最大值为-6.97 mm,均小于监测规定值,证明了预加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穿越不同建(构)筑物的地铁盾构选型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上海市穿越不同建(构)筑物的地铁盾构工程实践,对盾构分别穿越运营地铁隧道、危旧敏感建筑物、浅基建筑群和桩基础时的盾构选型、微扰动控制参数以及相关应力与变形规律等进行了分析.在盾构掘进引起的动态位移场条件下,提出了盾构选型及其施工参数的控制方案;另外,在分析盾构穿越桩基础时桩端应力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桩端距离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模糊综合评判基本理论和评判技术为基础,将互联网技术和建(构)筑物可靠性分析评定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建(构)筑物可靠性评判系统,实现了既有建(构)筑物可靠性的日常管理及远程分析、诊断与管理.并通过在电力系统变电站建(构)筑物可靠性评定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主要评判过程和步骤,验证了评判系统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吉红梅  尚秀峰  卢雪玲 《科技信息》2010,(16):334-334,338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及其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根据本人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的应用,在此对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工作浅谈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1.
通过沉降观测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特别是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的必要性,浅谈了沉降观测技术实际应用方面的管窥之见,最后提出了对于高层建(构)筑物施工中沉降观测方面若干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彭正杰 《甘肃科技》2023,(9):14-16+25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铁成为了大中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在地铁施工建设中,采用盾构法施工时遇到富水砂卵石地层,由于地质条件的特殊性,盾构穿越卵石层极易引发地面沉降,严重则会引发周边管线、建(构)筑物破坏,如何控制因盾构在砂卵石地层掘进而造成地面沉降是施工的重点。文章结合兰州轨道交通2号线盾构施工的工程实践,采取超前地质加固等控制措施,并辅以信息化手段进行安全风险管控,较好地解决了砂卵石地表沉降的问题,提高了地铁工程建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沉井施工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的深坑、地下室、设备深基础、桥墩、码头、凿井等工程;在施工场地复杂,邻近有铁路、房屋、地下构筑物等障碍物,加固、拆迁有困难或大开口施工会影响周围邻近建(构)筑物安全时,应用沉井施工方法最为合理、经济.本文就沉井的施工作简述.  相似文献   

15.
建(构)筑物整体平移施工技术。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通过对建(构)筑物的整体平移,能够使有价值的建(构)筑物得到充分利用和保护,减少重建所造成的损失,对国民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根据楼房整体平移工程,按工序简单地介绍其施工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县级气象主管机构防雷图纸审核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合理的应对措施,完善县级防雷图纸审核工作,尽量减少建(构)筑物在施工初期留下防雷安全隐患,确保建(构)筑物及电子信息系统的安全,为社会增加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对于铁路路基遇到不良地质的情况,多采取地基换填后采用强夯的方式对其进行加固。为了探寻铁路路基强夯对周围建(构)筑物的影响,本次试验通过在不同距离、不同深度的原位应力测试,得出了附加水平应力在空间的变化规律。该试验成果对于强夯施工影响区域内建(构)筑物稳定性分析提供了计算依据,也为合理确定安全距离开拓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一般建(构)筑物的变形观测,着重阐述了核电站建(构)筑物的变形与监控,并结合实际事例阐明变形与监控在核电站建(构)筑物施工及使用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变形观测的重要内容,为今后解决核电站建(构)筑物变形观测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城市隧道下穿建(构)筑物风险定量评估体系为研究对象,针对施工中存在随机和模糊不确定性问题,基于故障树、区间算法和模糊数学建立模糊故障树风险评价模型。首先在调查100多处城市隧道施工不当引起临近建(构)筑物安全事故的案例后,总结风险事故的影响因素和基本事件。其次,根据专家的经验和模拟试验确定基本事件的发生模糊概率,利用模糊区间算法计算顶事件的模糊发生概率和各影响因素的模糊重要度;采用模糊层次评价模型对临近桥梁损害风险发生的后果进行评估,根据顶事件的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后果程度确定风险等级。最后结合工程实例,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下穿建(构)筑物城市隧道施工风险的定量评估体系,可为管理部门风险规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湿陷性黄土地基遇水容易下陷,地基下陷会引起建(构)筑物或管道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倾斜或管道断裂而无法正常使用,因此需要对该地区的建筑工程采取一些必要工程防护措施,避免建(构)筑物或管道的地基下陷,以保证工程质量及其后期使用安全。文章结合相关规范及工程设计经验,探讨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给排水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