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娟 《科技咨询导报》2010,(21):171-171
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两种修辞格,而且是人类重要的两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研究者经常从语义,语用和认知途径来研究隐喻,但是,和隐喻相比,转喻是语言和认知中最根本的东西.因此,本文因此本为拟从认知方向对隐喻和转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隐喻与转喻     
王雪 《科技信息》2012,(28):159-159
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并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隐喻转喻的形成机制也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研究之一。其认知的运行方式和本质决定其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3.
余艳 《科技信息》2011,(36):184-184
囧字已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本文结合隐喻和转喻的观点,对囧字的流行进行认知分析。  相似文献   

4.
从转喻到隐喻的渐变——习语的形成与理解的认知理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和转喻作为两种不同的认知机制,不仅有明显的差异,同时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以Deignan提出的“从转喻到隐喻的五个渐变”的观点为基础,以汉英习语为例,分析习语形成和理解的认知理据。揭示了转喻和隐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渐变性的过程,也为习语的认知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借助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研究了一个社会语言学关注的语言现象——汉语的认知称谓词。其中的结构隐喻以相似性为经验基础,对人认知的概念化过程遵循了存在之链中从低到高的顺序。空间隐喻则遵循了意象图式隐喻的内在逻辑,以经验共现为基础。此外,相当数量的包含转喻思维的认知称谓词证明了概念转喻对抽象思维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涉及理想认知模型整体与部分和部分与部分的转喻关系,事物之间的相邻性是转喻的基础。借人指人的汉语认知称谓词证明人名可以代表角色,这是Fauconnie否认人名代表角色的可能性的一个反证。  相似文献   

6.
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是用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它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的认知过程。转喻可分为两大类:整体与部分、整体的部分之间互换。  相似文献   

7.
在详细阐述转喻和隐喻两种辞格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常规关系的相邻/相似性两原则对转喻和隐喻进行对比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8.
词义扩展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图对隐藏于词义扩展背后的认知机制——隐喻和转喻思维进行探究。通过对两种认知机制及两种词义扩展形式进行具体分析,发现隐喻机制是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则是词类转换现象的主要认知理据,从而为词义演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大量研究调查,回顾了认知语言学的形成发展过程;并以具体实例着重阐明了意象图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意义,以及隐喻、转喻在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和词义发展中的创作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而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本文的研究重点在Up和Down两个概念,以期揭示英语中Up和Down两个概念的拓展隐喻义,隐喻拓展方向及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1.
张宗洁 《科技咨询导报》2009,(12):172-173,175
通过比较传统修辞学对于隐喻与转喻的解释和认知语言学对于两者的全新定义,笔者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向英语专业的学生讲授隐喻与转喻的使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语言专业学生对于语言的敏感度,而且拓展了他们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2.
刘苏丽  李瑛 《科技信息》2009,(36):I0024-I0025
传统的修辞学和语言学把转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但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家已明确地认识到转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主要通过转喻是同一认知模型中的概念映射和同一矩阵域中的概念激活对转喻的本质加以探讨,然后对转喻进行相应的认知分类,以加强人们对转喻的进一步了解和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无论我们是否乐意,广告已经进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广告研究也已成为大众传播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广告研究的视角多种多样,在本文中,我们所关心的是转喻认知模式在广告言语理解中的误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外对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修辞学研究到隐喻的认知研究。我们学习国外的语言学理论目的之一是应用于对汉字的研究中。隐喻作为比喻的一种已广泛应用在文言文作品中,并且在那时古人已认识到隐喻与思维的关系。本文首先对比了国内外的隐喻研究,此外对汉字从字型,意义和意义的变化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隐喻具有普遍性,并且更进一步证明了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5.
多义词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体现出人类的认知规律,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多义词产生的原因,揭示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的认知手段--隐喻和转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神经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了隐喻的理解和生成,通过神经认知语言学的关系网络模型建立了理解隐喻的三种关系系统:概念关系系统、语境关系系统和创造性关系系统,通过三种关系系统的相互连通和激活,形成隐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委婉语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和认知现象,其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借相邻或相关的A事物来表达B事物,以增强语言的距离感,实现婉转表达的目的;而转喻运作的基础也是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或邻近性,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相邻或相关的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二者在认知上的相似性,使得概念转喻理论为探讨委婉语的认知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梁娇娇 《科技信息》2011,(33):242-242,262
生肖成语中含有大量隐喻,通过隐喻,人们得以用这些成语表达复杂抽象的概念,获得对抽象事物的理解。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以生肖成语作为研究对象,从认知隐喻的角度解读这些成语,了解其隐喻意义,欣赏背后深刻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的角度对中英爱情隐喻进行对比研究,以发现中英爱情隐喻性表达之间所存在的不同之处及造成的原因。文化背景不同是造成中英两民族具有不同隐喻性爱情表达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运用Lakoff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概念,分析了转喻认知的基础——邻近性关系,认为转喻可以具体发生在两种结构中:一是整体理想化认知模型与其部分之间;二是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中部分与部分之间。文章还认为对转喻认知进行分类研究有助于全面理解转喻的本质、工作原理及其功能,有助于我们在语言研究中对转喻现象做出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