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行为才开始受到重视,因此,进一步弄清何为译者“显形”、影响译者“显形”的因素以及译者“显形”的表现等问题,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对译者“显形”的研究不能仅从译者自身的微观角度进行研究,而应将译者“显形”与翻译标准相联系,既促进译者的充分“显形”,又有助于确立较完美的翻译标准,为翻译活动提供指导,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青 《科技信息》2011,(2):151-152
本文分析了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指出他的这一翻译策略是对英美霸权传统的挑战。同时他的异化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和读者的需求上有自身的局限性,但在文化交流和语言发展上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成立  陈达 《科技信息》2011,(8):I0169-I0169,I0172
译者序言作为文本翻译的一部分,既是译者对原文本背景的介绍,又是对翻译理论研究进行集中探讨的场所,在译本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对译者身份问题的讨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译者序言探讨译者主体性对译本的影响,对提高译本的理解有着不可限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异化翻译是在归化翻译的绝对支配下逆境而生的,施莱尔马赫和劳伦斯韦努蒂则是其当仁不让的推手。当今文学翻译环境下,该策略越来越能迎合时代的要求和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不过,该策略一旦滥用,必然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翻译时对异化"度"的把握,显得尤其关键。  相似文献   

5.
劳伦斯.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一书从解构主义的观点入手,对十七世纪至今流行的一种通畅翻译、透明的译文的归化翻译策略提出了质疑。本文主要从译者的前见、译者的文化身份、译者的性别和译者的意识形态四个方面入手对译者在翻译中的现身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竞赛论"是许渊冲教授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一部分,该理论充分彰显了许的译者主体性。许渊冲在翻译实践中不仅与原作及其作者竞赛,与同行及其译本竞赛,还与自己及其旧译竞赛。不同类型的竞赛是为了能更好地再现原作。  相似文献   

7.
通过语言学顺应论与翻译实践的结合,探索一个描述性分析模式,从五个方面即情景思维、双关语隐含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称呼语、中国传统民族性格来考察社会文化语境下译者主观能动性在翻译时的发挥。研究结果表明,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贯穿了翻译过程的始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的语言手段去顺应相关因素,以实现预设的交际目的。而且,受原文不可摆脱的限制时,译者往往会从全文的整体出发,有意识地采取变通的办法实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8.
唐黎卿 《科技信息》2010,(33):I0295-I0296
本文从传统翻译观对译者的态度及转变出发,概括了译者主体性的凸现及国内近年来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分析说明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阐述了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对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做了小结,为今后的关于译者主体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尹璐 《上海信息化》2009,(11):80-81
当护士给住院病人套上“腕带”时,许多病人会感到很新奇。因为“腕带”上粘贴了一张奇怪的条形码,与普通条形码不同的是,它线条更多,并且组成了“古怪”的图案。其实,这些条形码是可以承载大量病人信息的二维码。对于白衣天使而言,一条貌不惊人的“腕带”,已经彻底“颠覆”了她们的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10.
王众 《世界博览》2013,(8):32-36
幼儿园是个舶来品。只有步入工业时代,为了让父母们可以尽快回归工作,孩子们才会被集中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樊玲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4):104-106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作为读者理解原作,对于原作理解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从现代认识论的角度对译者的读者身份进行阐述,译者作为读者经历认识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即认知活动、评价活动以及审美活动,最终实现对原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邵振海 《小学科技》2009,(12):23-23
“隐形”戒烟器的外形十分微小,它一般隐藏在烟嘴里。抽烟时,戒烟器会散发出特殊气味刺激人脑神经,使吸烟者产生把香烟扔掉的冲动。有了它,吸烟者很快就能戒掉烟瘾啦。  相似文献   

13.
译者的主体性是近年来翻译界日益关注的研究课题。“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的提出,将主体性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本文对这一概念做出了新的爸释,并从阐释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理解和翻译的过程,同时指出,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个积极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或言“创造性叛逆”是译文得以成型的条件之一,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4.
隐形杀手,说的是谁啊?当然是那些号称能在雷达屏幕上隐形的战斗机和军舰。这些家伙,仗着身上那些隐身涂层,大量地吸收雷达波,同时它们特殊的外形设计,可以把接收到的雷达波反射到别的地方。这样雷达接收不到回波,当然就发现不了它们啦。  相似文献   

15.
詹璐 《科技信息》2013,(35):156-157
变译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全新概念,它围绕一个关键词"变通"而展开。变译是由黄忠廉教授首次提出的,他还构建了变译理论的基本框架。而译者是变通和变译的主体,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实用文体而言,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与心态,必要情况下译者应对原文进行变译,甚至是浓缩或改动原文的内容,来完成传播信息的目的。而黄忠廉教授提出的"变译"理论中的某些翻译方法以及"变译"原则,对实用文体里信息传递的翻译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除此之外,译者的主体性在运用变译的整个过程也要得到很好地体现。  相似文献   

16.
星期天,豆豆在床上睡得正香,叔叔走进房间,弯腰凑到他耳边,压低了声音说:"豆豆,我们今天去海底世界公园玩吧。听说那里刚引进了高科技装备,  相似文献   

17.
翻译单位对翻译产生重大影响,但国内的相关研究却产生了一些误区。翻译单位实际上与译者的心理认知有着紧密的联系,且由于原文所引发的诸多变量而变动不居。在每个具体翻译实践中,译者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所选择的翻译单位是各不相同的。固定不变的、始终贯穿翻译过程的翻译单位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曲磊 《科技信息》2011,(16):I0186-I0186
现代化的家用设备,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却也为我们的室内家居环境埋下了看不见的"隐形炸弹"———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危害研究和防治电磁辐射污染是环境保护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不注意防止电磁辐射,可能会引起人体健康危害甚至更加严重的疾病,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加强,保护身体健康已经和节能一样被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19.
田露 《科技信息》2010,(26):I0144-I0144
翻译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原作之隐形"或"译作之不忠"现象一直是中国译界研究的敏感区域。本文作者试图以勒菲弗尔的"三要素"论来分析这一隐形现象存在的必然性,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隐形与译者地位、隐形与翻译学科建设以及隐形与翻译评介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种处于社会惯例和文化习俗之复杂网络中心的、原创性的、主体性的活动。指出在后现代语境下,译者主体性是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动态平衡的存在,进而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语境重构就是译者对语际转换后的文本进行词汇、句法以及语篇层面发挥主体性的创造性重构,以便使读者最大限度地理解并欣赏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