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长于自然怀抱的威廉·华兹华斯不仅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人文主义者。他的诗歌中蕴涵了浓厚的生态意识,主要体现为:崇拜自然;强烈谴责工业文明对人身心的损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这些观点有助干加深后世读者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促使人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2.
生态美学的核心观是人与生态环境达到动态平衡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仫佬族作家潘琦的散文就致力于体现这种生态思想观。仫佬族人民居住的青山绿水是他创作的源泉,他聚焦充满着祥和、温馨、美丽的仫佬山村,从描绘大自然的天然美出发,展示出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呈现了多民族和谐生存的理想画面,流露出浓郁的绿色人文关怀之情,寄托着作者渴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3.
指出《还乡》反映了哈代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论述小说中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的性格和自然的特征相融合,和生态整体观的思想不谋而合;人和自然的相互交流蕴涵了了生态批评的主体间性思想;颂扬人的简单生活方式体现了生态批评的简单生活观。  相似文献   

4.
池田大作的教育思想,处处体现了和谐教育的理念,他极度关注现代社会中人所面临的人与自然和人与生命等种种的危机,极力主张教育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应该始终追求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幸福,不仅要追求教育环境的和谐,而且要追求学生生命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中很重要的一个思想是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矛盾,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我国传统的道家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在道家思想中有着系统的体现。先秦道家把人与天地万物进行整体性的考察,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性,提出了“天地父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珍贵思想,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这些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竞生的美学思想产生于"五四"时期,但是长久以来却不被人重视,然而,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史上一位重要的美学家,张竞生提出美的人生观,寻求美的社会组织法,坚信爱与美的信仰。他强调美与人的生命创造力息息相关,主张用最少的力而取得最大的效果。其著作《美的人生观》和《美的社会组织法》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人生审美系统的建构,显示出张竞生美学思想的建构性和体系性特征;同时其美学思想是囊括整个社会人生的,着眼于真正的主体实践,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此外,张竞生的美学思想还具有双重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7.
劳伦斯的长篇处女作《白孔雀》于1911年出版,主线是两对男女青年的婚恋生活的欢乐与痛苦。虽然小说初显了自然与文明的冲突对立,两性关系的不和谐,人的个体精神的衰败,小说的结尾有一丝悲凉之音,但整体上仍然是充满欢快与和谐的,尤其是描写了自然界万物的灵动之美与和谐之美、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共处,从而体现了一种生态和谐之美,更与当今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相契合。因而《白孔雀》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内涵具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人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凸显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享观、人与自然的平等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人与自然的人文关怀观;其时代价值升华了"生态人"理论的人学价值,深化了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深刻内涵与外延,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结合,以主张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生态社会主义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本文阐述了生态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及理论依据,论述了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即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倡导绿色文化,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突破了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政治实践方式,塑造了一种新型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生态中心主义的整体和谐思想又是对现代主体性美学内在逻辑的背弃与超越,指向人与自然、社会的审美生存之境,所以生态中心主义又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审美观。因此,以生态中心主义为核心精神建构而成的生态美学必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它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紧密契合。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和谐发展。”从《道德经》中可以看出,老子是通过运用“自然类推”与“逆向求索”这两个方法论获得这一“可持续和谐发展观”的。他在《道德经》中主张,要使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持续发展就要注意遵循三大定律-守静律,守中律和处柔律。  相似文献   

12.
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龙猫》是一部寄寓他生态理想的杰作。整部影片洋溢着温馨的和谐整生之美,这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整生之美;二是人与人的和谐整生之美;三是人与自身的和谐整生之美。  相似文献   

13.
实践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一种双向对象化过程,体现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两个不同的向度。“自然的人化”是实践美学的重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重要观点,新实践美学强调长期被忽视的“人的自然化”,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意义,恢复了实践作为双向对象化过程的完整性,体现了新实践美学的发展和完善,同时又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相契合。  相似文献   

14.
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是唐代笔记小说中的翘楚,以生态学的视角去观照该小说集,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史料和生态思想。这不仅仅表现为文本中有大量的关于自然界动植物生命形态的记载,还体现在小说中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在生态环境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探究其中蕴含的生态意识,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就天人关系而论,孔子语人以"则",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就人与万物的关系而论,孔子示人以"仁",主张依时、依量地获取动植物,节约自然资源;就生态保护策略而论,孔子教人以"克",主张约束自己的贪念与私欲;就生态资源享用而论,孔子慨叹以"乐"。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的当下,挖掘并践行孔子的"则""仁""克""乐"四字理念,有助于构建生态性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从而更好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老庄哲学中最精彩的生态智慧。老庄认为人源于自然而又统一于自然;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实践无为;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于我合一等。学习和挖掘这些思想财富,对于我们当下建立"生态文明"无疑具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系统的唯物史观理论为基础,论述了人与自然发展的辩证关系,指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是和谐发展的,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是相互协调共生的关系。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中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详细的论述,在当前背景下,逐步形成了他的生态思想体系,对当代世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该文论述了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产生背景及主要内容,并对其生态思想的现实价值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康德哲学的巨大历史课题。自然合目的论作为康德哲学——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独特的理解。康德的思想不仅超越了传统的目的论自然观,在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给予了深刻反思,具有当代和谐自然观的意蕴,对当代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与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生态美学与诗性智慧的现代复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虽作为一个时代课题而提出,但在逻辑上表达的却是美学研究回归自身,是诗性智慧在文明时代中真正的复活。生态美学研究在学理上的可能,主要奠基于这样两个方面:从思维方式角度讲,它根源于与理性智慧截然不同的诗性智慧;从精神—实践方式的角度讲,它根源于与人的种属尺度截然不同的审美建造尺度。就生态美学的实践意义而言,它意味着一种真正的审美建造方式,为一种全新的人自身再生产方式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胡梦园  江山 《科技信息》2013,(25):156-157
艾兴多夫是德国中、后期浪漫主义作家、诗人,更是德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一个无用人的生涯》故事简单,但其意蕴深厚,并且带有强烈的宗教意向。他的作品体现了浪漫主义自然哲学观,其旨在追求人神之间的对话。作者透过人与自然和谐的这个切入点,体现出自身渴望回归自然以及与自然同一的生态思想。这种自然哲学观也体现了一种对自我、对人类的救赎,或者说是精神的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