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迟子健的东北地域小说创作,存在着"重"与"轻"的两维视域。这里的"重"蕴含着苦难遭际、命运多舛、令人窒息的沉沦,同时也昭示着人类存在都要面对的"原初痛苦"和生存困境。"重"之维度集中描摹大地的悲歌与死亡的沉重,而"轻"是集人性思考与构建精神生活完整性的艺术试验,蕴含着对神秘的彼岸世界的无限怀想,在富有地方风情的描述中建构了"神"与"人"的超验维度。"重"与"轻"二者相辅相成,一体互动,建构了迟子健地域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张磊  谭帆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1):43-45
寓言化创作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大量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池莉"人生三部曲"的寓言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将人的生存状态,真实地融入生活中最平凡的事件中,表现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状态与生活理想,作品涉及到整个人类的现实生活、生存状态和精神实质,具有极强的教育性和启示性。  相似文献   

3.
叶德夫 《科技资讯》2010,(6):212-212
本报告围绕着初中劳技课堂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展开教育科学研究,其主要内容:完成合理的课程设置,构建了"两块"(集中上课、组化训练)"二段"(传授模仿、启发创作)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愉快动手做""、情境——灵感法"等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学教双边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在阎连科的乡土小说创作中,他对乡土权力的描述,由早期"瑶沟系列"中对权力的崇拜、权力的极度欲望的写实到后期"耙耧系列"中对权力恐惧和厌恶的狂欢化书写,这是阎连科对乡村权力书写过程中的一个独特贡献。本文从其叙事手法的转换、创作观念的改变和书写范围的扩展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孙铿亮 《科技信息》2009,(34):I0276-I0277
钢琴"二度创作"即钢琴的演奏。钢琴演奏正是由乐谱、钢琴和演奏者形成的创作演绎过程。因此,演奏者如何正确对待乐谱就成为了一个"二度创作"的根本性问题。本人以为乐谱只是为钢琴演奏提供了"二度创作"的草图和基本的框架,在尊重乐谱创作者基本意图的基础上,演奏者对乐谱的深度耕犁、自身的钢琴技巧、个性和修养等将成为"二度创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完美的钢琴"二度创作"应该是在乐谱的基本框架中并在演奏者创见性理解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演奏者独具特色的演绎和阐释。  相似文献   

6.
以瓦格纳乐剧创作中的重要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为例,通过对其在和声、旋律写作、调式调性运用等方面的分析,解读瓦格纳乐剧理论的核心——"无穷尽旋律"和"半音化和声"的实际运用及处理手段,从而达到对其乐剧理论在音乐本体中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部分汉字字体设计作品单纯以形式表象作为其创作思路的片面性,提出了汉字字体设计意象化表现的重要性.从前沿的字体设计理论出发,深入剖析汉字字体设计之"意"的内在意境,和"象"的识别性、艺术性和整体性.结合相关理论运用例证的方法,重新阐释了汉字字体设计意象表现的内在创意思维、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总结出汉字意象化设计的新理念和创新应用方法,从而为现代汉字字体设计提供一定的设计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田甜 《科技咨询导报》2009,(27):228-228
舞蹈来源于生活,舞蹈创作离不开对生活"原型"的观察、感受和升华。本文结合古典舞的典型实例,对舞蹈创作中"原型"存在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而理性的分析,在舞蹈创作理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欧美象征主义诗歌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象征主义诗歌重要的诗学意义和美学原则之一是富于神秘美。这种神秘美具有梦幻和错觉、暗示和神秘、朦胧和晦涩的特征。神秘美主要通过非理性化、音乐化和陌生化的方式形成和营构。象征主义使欧美乃至世界诗歌美学都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质变,其中神秘美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神话主义”奇幻文学视野下的“重述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式样,奇幻小说自国外传入以来,在当今文化市场上异军突起,且有后来居上之势。这种态势的形成有其现实的基础。随着创作的深入展开,奇幻小说在中国面临着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兼容的问题,即奇幻的中国化问题。而在"新神话主义"契机下的"重述神话"似乎是一条最好的路子。中国有着大量丰富而奇美的古代神话传说,这为中国神话奇幻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滋长的温床。  相似文献   

11.
玛格丽特.杜拉斯以她神秘的创作、公正的发言和紧张而充满欲念的私人生活使自己置身于一个奇异而充满张力的世界——她自己创设的世界。神秘的创作、外面的生活和私人的生活,这三重世界彰显出作家杜拉斯人生的精彩,也是进入杜拉斯创作人生的众妙之门。  相似文献   

12.
当代寻根小说中有许多魔幻“神秘”的景象描写,但大多都是为“神秘”而“神秘”,没有上升到庄严、“神圣”的艺术境界.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相比,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家韩少功、李杭育、王安忆和张炜的创作里都有诸多“神秘”之失.  相似文献   

13.
郭皓 《科技咨询导报》2010,(12):228-228
歌曲是否具有审美价值,能否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给人以审美享受,"二度创作"起着关键的作用,既然"二度创作"在音乐活动中的作用重大,演唱者必须加以重视。本文结合实例从剧情分析、角色分析、熟悉和了解作品的作曲家、音乐分析等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二度创作"。  相似文献   

14.
"娅当和邦"一直以来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在壮族侬人的生活舞台上长演不衰。面对它的存在有人质疑、有人崇拜、有人好奇、有人不以为然。到底它具有何种神奇功效,能让壮族侬人祖辈信仰,文章从音乐学五声调式、中医按摩学、中医药理学、心理疏导学等方面揭开"娅当和邦"的神秘面纱,解析其祛病的秘密。  相似文献   

15.
《化人游》是作家丁耀亢的戏剧作品,《潘金莲》是作家魏明伦的戏剧作品。丁耀亢和魏明伦这两位相隔300多年的作家,可能是基于相似的人生经历,也可能是基于相似的艺术追求,竟然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化人游》和《潘金莲》为他们的心灵共鸣提供了准确的解读文本。丁耀亢创作《化人游》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和社会原因的。魏明伦创作《潘金莲》,从表面上看,仅仅是重写了"一个令人同情,令人惋惜,又招人谴责,引人深思的潘金莲"。但这种重写背后,同样基于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对历史以及未来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16.
其木格 《科技资讯》2012,(14):242-243
所谓的"二度创作"就是对声乐作品的再创作。对一首声乐作品而言,词曲作家仅仅完成了铺面的艺术表现,要把词曲作家的创作意图用声音和情感准确,传神表现出来,则要依靠表演者的"二度创作"。音乐欣赏者对作品及词曲作家创作意图的理解,正是通过表演者的创造性表演来完成的。因此表演者"二度创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做好"二度创作",首先要了解作品,把握内容;其次,要把握作品的风格;最后,提高修养,增长所需知识,实事求是,一切从演唱者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7.
黄庭坚的"三峡"诗文按时空顺序可分为"想象"中的三峡、目睹中的"三峡"和回忆中的"三峡"三类,其三峡诗文创作题材主要包括思亲怀友、反映三峡风土人情、宴会游记、官场宦情;他的"三峡"诗文具有迁谪的落寞之情、诗词创作简易平淡、散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明了、善用典故等特色,这种创作特色形成与生活的窘迫、环境的改变、心境的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周而复,敏锐的历史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促使他从"历史真实"的文学本质论出发,形成了以"主题发展论"为标准的作品内容观,以"典型规律论"为特点的作品创作观,以"语言唯一论"为追求的作品本体论,从而在文学的本质与创作规律、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等多方面形成了以"真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文艺观。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人们所尊奉的"构思论"书法创作观并不符合书法创作实际,我们对"意在笔前"、"成竹在胸"等书画文艺理论存在误读误解的情况。书法创作是一个自动化生成过程,而不是对事先构思好的艺术形象进行简单的复制加工的过程。当代书法创作要集体摆脱"做"书法的尴尬境地,实现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对人性的张扬,就必须走出"构思论"的阴影,回归书法的自动化生成的汉字"书写"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物本感应"与"事本感应"是古代文学创作论的两种基本观点,对于古代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产生于六朝时期的"物本感应"论强调自然之物为文学创作之本源;生成于唐代的"事本感应"论强调社会生活之事为文学创作之本源。二者都受《乐记》的影响,比较而言,"事本感应"更深刻地反映了古代文学的创作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