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明杰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6):114-117
称谓名词动用是具有转喻认知理据的语法现象。在名词动用过程中,作为事件ICM的主要参与者,称谓名词所指称的认知主体具有较高认知突显度,能为同一ICM中的动作或其他参与者提供心理可及。基于事件ICM中参与者与动作之间的转喻关系,文章将称谓名词动用现象大致分为施事者代动作、结果代动作与方式代动作三类,并结合语言实例对其进行阐述,进一步证实了概念转喻认知机制对于语法具有促动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角度来考察,英语动词化语法隐喻具有两个特征:在意义表达方面,英语动词化语法隐喻可以体现意义的主观性;在心理扫描模式方面,英语动词化语法隐喻是对事件的顺序扫描.从功能角度来考察,英语动词化语法隐喻具有两个特征:在句法构式方面,英语动词化语法隐喻具有特定的语法功能;在语篇表意方面,英语动词化语法隐喻具有语篇简洁功能等 相似文献
3.
摘要:传统修辞学把转喻关系看成是真实世界的“邻近”关系,而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则把它看成是ICM概念层面上的邻近关系。本文从认知转喻的“邻近”关系出发,分析了各种类型的转喻,从“邻近”与“突显”的角度对认知转喻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4.
邵新光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7(5):105-107
动词化是有效表达思想的语言方式。从认知理据的角度看,英语动词化的广泛运用体现了人们认知和语言上的经济原则,反映了人类的认知行为具有一定的"省力倾向"。同时,英语动词化的出现和使用符合人们认知上的关联原则,是人们为表达思想而作出的某种关联性的语言选择。从语用功能的角度看,英语动词化在语篇中具有动态顺应性并能够更生动地表达意义。 相似文献
5.
委婉语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和认知现象,其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借相邻或相关的A事物来表达B事物,以增强语言的距离感,实现婉转表达的目的;而转喻运作的基础也是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或邻近性,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相邻或相关的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二者在认知上的相似性,使得概念转喻理论为探讨委婉语的认知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李文琼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87-93
认知域、矩阵观以及激活区转喻观等传统研究方法在对转喻的认知机制进行阐释的过程中遗留了诸如无法解释多域操作现象、映射方向单一以及拘泥于概念邻近关系的替换等问题,而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则通过对复合空间的多维映射及动态整合很好的解决了如上问题.概念整合理论不仅为转喻的意义构建和认知解读提供了崭新的探究视角,也为学界热议的隐转喻的区分及其相互关系开辟了科学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转喻被广泛认为是一种修饰手法。修饰学家认为,转喻是语言的一种熟练运用,其目的在于取得表达功能和美感,因此只是一种语言手段。但是从很多转喻的例子来看,对转喻传统意义上的解释已经不够了。鉴于此点,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转喻形成的机制,并介绍了转喻的一些基本特征,如转喻是建立在人们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以及转喻的整体性等。本文还重点介绍了几个理论,如理想化认知模式,指称点理论,激活扩散理论,突显。 相似文献
8.
刘珍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0(3)
名词动用是原生名词边缘语义成分促动的产物,名词动用的生成与语言使用者的识解方式密切相关,是其特定的视角定位和突显方式所致.转喻思维为注意焦点在不同侧面之间的迁移提供了可能,名词动用是人们转喻认知世界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运用Lakoff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概念,分析了转喻认知的基础——邻近性关系,认为转喻可以具体发生在两种结构中:一是整体理想化认知模型与其部分之间;二是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中部分与部分之间。文章还认为对转喻认知进行分类研究有助于全面理解转喻的本质、工作原理及其功能,有助于我们在语言研究中对转喻现象做出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结合课文中的概念转喻实例阐释概念转喻理论对转喻意义构建和识解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概念转喻思维,以提高学生的转喻认知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这对于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体部位指人的转喻是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不同的部位如face,body,head等都可以指人,据语料显示此类转喻在具体的句子中是不可以随便替换。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从突显、语境、转喻三者之间的关系切入,分析了影响人体部位指人转喻能被认知的条件,指出转喻不是随意的语言现象,并认为影响转喻认知的条件不仅仅是突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语境对转喻的构成起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杨玲 《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8,(4):77-78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两个学派对概念隐喻的微观研究以及它们的源头语法及认知隐喻进行功能和机制上的对比认为,虽然语法隐喻和概念隐喻两种理论各自研究的出发点不同,但是它们有着共同的基本思想,二者在运作机制上的差异恰恰是对各自隐喻研究的互补。 相似文献
13.
语法隐喻是科技语篇中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它能够把事物的动态过程和特征通过名词化的方式转化为相对静态的实体。本文主要介绍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语法隐喻的功能。本文认为语法隐喻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一种新的认知方式,是人类认知能力的进化和提高,它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和途径,能加强和凸显科技文本作者的权势,同时增强科技文体的客观性,蕴含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严玉培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28(5):110-113
认知语言学的方法论基础是以语言服务的相关功能和因素的结合来解释语言现象。认知语法包括功能主义、语用功能主义和认知功能主义语法;对语言的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表明,认知语法的核心观点是:语法不是自足的,语法功能体现在语言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15.
16.
张秀萍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7(1):12-15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语义演变背后的认知机制。喻体的特征是多层次、多侧面、系统的,喻体潜在特征随着人们的认知深化得以显现,引发跨域意义转移。概念转喻机制及其突显原则对大部分词义的发展做出合理解释。大多数词义变化是由隐喻和转喻共同作用的结果。隐喻和转喻是基本的认知方式,在概念结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是互补分布的。 相似文献
17.
18.
构式语法突破了传统语法单纯结构分析的局限,致力揭示形义之间的某种系统联系。认知语言学认为每一种构式表达一类与人类经验有关的重要基本情景,双宾构式是句法形式S+V+O1+O2与"给与性转移事件"的结合体,是以"转移"为原型义而展开形成的网络系统。构式为动词及整个语句提供基本的情景(generalscene),而动词表述这个情景中的某些突出的行动(salient action)。 相似文献
19.
教育语篇的意象图式分析——以奥巴马演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裘莹莹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1,19(2):92-96
意象图式作为隐喻的认知基础,在概念域的映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构建隐喻的一种模式。经过对奥巴马演讲中的主要意象图式和隐喻的总结分析,探讨意象图式在隐喻构建、转喻映射中源域与目标域的建构以及隐喻与转喻互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特定认知域的认知模型受制于文化模型,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折射出不同的语言图式,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文化认知模型的个性差异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转喻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式(ICM)内,转喻体为目标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根据K觟vecses总结的转喻认知模式类型深入分析英语委婉语的生成机制。结果表明借助整体与部分之间或部分与部分之间互相替代的转喻认知模式的运作,英语委婉语实现了温和、间接的表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