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鲁迅文学世界中出现的众多女性中,女娲是存在的异数。女娲身上潜藏着其他女性少有的生命强力和创造伟力,无论从人格意义还是文化意义上,女娲都显现出鲁迅文学世界中罕见的理想光芒。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女娲是一个拥有多重寓意的文化符号,显然,鲁迅将这些民俗寓意隐晦地编织进《补天》中。论文的主旨在于,探寻鲁迅创作《补天》的潜在心理缘由,在对女娲民俗文化身份的追溯和民俗文化中性文化隐喻的分析中,将鲁迅封存在于《补天》文本之下的情爱心意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2.
余华的小说《现实一种》与英国作家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虽然不存在着直接的影响关系,但它们在人性恶这一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截取了两个文本中的孩童形象来揭示两位作者所要表达的共同主题,并试图分析他们表现这一主题时所体现的反传统倾向。同时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时代背景探讨两位作家持“人性本恶”写作的原因,以试图说明他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并从中总结出文学的一些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3.
王玉 《科技信息》2010,(22):169-169,171
一﹑作品紹介 《道草》是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从1915年6月3日到9月14日在《朝日新闻》上连载。《道草》是夏目漱石唯一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健三和阿住的夫妻生活为中心,从心理上挖掘健三和养父母,姐姐夫妻俩,舅舅的关系,描绘了日本的家族构造中包含的重压感。向往近代生活的健三依然被旧思想蚕食。  相似文献   

4.
《潍坊学院学报》2015,(3):31-34
《潜水鸟》是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短篇小说集《屋中的小鸟》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借草原潜水鸟的销声匿迹、自然环境的改变来暗喻梅第女孩皮格特·坦那瑞人生轨迹的变化以及梅第人社会生活边缘化问题。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刻画了与皮格特有着相似人生轨迹的人物闰土,借农村生活的凋敝以及闰土的沧桑变化来反映农民在民国乱世间的艰难处境。这两部作品有着许多卓然可比的文学现象,他们对自然美好乡村的怀念、人文社会对自然的破坏、特定社会环境下处于底层人物的遭遇方面都有着相似的探讨,共同唱响了一首纯真与经验之歌。这两个文本所具有的能够引发共鸣的内在一致性为他们的平行对比提供了可能性,彰显了文学跨域国别、跨域文化和语言所具有的普遍而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王邺 《科技信息》2008,(13):323-323
詹姆斯·乔伊斯和弗吉尼亚是两位20世纪著名的文学大师,《尤利西斯》和《达洛卫夫人》分别是两位大师的代表作品。细读于其中,两部作品在结构,语言,写作技巧方面都有很多的异同点,笔者将针对这些略做比较。得出两部作品在意识流写作手法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现代爱情小说的经典之作《伤逝》,自发表来一直为人们关注,也获得了高度评价。可是相关的评论文章多停留于宏大话语和文本"外部"问题的探讨上,很少从细部去阐述鲁迅作为"伟大文学家"之所在。潜心细读《伤逝》,它那玄妙精巧的双层标题、独特精深的单句开头、显隐交织的"手记"体叙事视角、意蕴丰赡的开放式结尾呈现了经典文本的建构策略——以现代叙事解构传统,彰显了鲁迅先生作为现代小说奠基人精湛的叙事技巧,也见证了他不愧为文学大师的美誉。  相似文献   

7.
《化人游》是作家丁耀亢的戏剧作品,《潘金莲》是作家魏明伦的戏剧作品。丁耀亢和魏明伦这两位相隔300多年的作家,可能是基于相似的人生经历,也可能是基于相似的艺术追求,竟然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化人游》和《潘金莲》为他们的心灵共鸣提供了准确的解读文本。丁耀亢创作《化人游》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和社会原因的。魏明伦创作《潘金莲》,从表面上看,仅仅是重写了"一个令人同情,令人惋惜,又招人谴责,引人深思的潘金莲"。但这种重写背后,同样基于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对历史以及未来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8.
灰姑娘型故事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民间故事之一。1812年出版的《格林童话》收录了这个故事,并起名为《灰姑娘》。灰姑娘型故事最早的文本出现在七百多年前我国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的《叶限》一文中。两个文本虽然故事情节相似,但是女主人公的态度、男主人公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两个相似的故事文本中隐藏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鲁迅不仅在文学上有极高的造诣,更兼涉美术、音乐、电影等其他艺术领域,他笔下诸多经典的文学意象呈现出文学之外的鲜明的跨艺术特征。梳理以《野草》为代表的鲁迅式文学意象,从建筑、美术、音乐乃至伦理学角度探寻鲁迅文学意象的复杂成因,指出鲁迅式意象的跨艺术之美不仅凸显出鲁迅的艺术素养,更是鲁迅个体生命体验和复杂情感的艺术折射,具有跨越艺术界限、超越现实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0.
鲁迅和其弟周作人译介的《域外小说集》在1909年出版时并没有引起读者广泛的关注,对于读者的缺失,周氏兄弟和业界各有说法。为此,从读者期待视野探讨《域外小说集》,对其翻译文本、文学形式、翻译方法和翻译语体4个方面进行解读,比较全面地阐述《域外小说集》读者接受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刘以鬯的《对倒》于1972年开始在《星岛晚报》上连载,讲述了60年代香港一对陌生男女之间迥异的生命历程。导演王家卫受此小说启发,拍摄了他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花样年华》,讲述了60年代一对各自已婚的男女之间发生的婚外情故事。两部作品虽然在情节上没有直接联系,但在人物塑造上,尤其是对两位女主角的塑造上却不约而同地体现出某种相反的差异。本文尝试从身体和精神两个角度出发,就两部文本中对女性书写的差异进行对照分析,寻找这种差异背后所能窥见的两种不同的艺术形象审美及其背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梦十夜》是夏目漱石的早期的一部散文诗式的作品,分别讲述了作者的十个梦,通过这些梦作者表达了自己对许多事物的看法,包括作者对爱、人生、社会、东西文化冲突以及艺术审美等等方面。而其中的《第十夜》就反映了夏目漱石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写作与中国革命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经典话题,然而,已有阐释多以外在历史结论穿透鲁迅的文本却较为忽略其形式的意味。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包含着重要的形式线索,远非从象征出发的阐释模式可以把握。作为文学的狂人日记建构出全新的吃人,动摇了旧有整全的意义世界,同时也付出了沉陷于寓言状态的代价。鲁迅以其写作承认了中国革命的吊诡之处及其寓言式的状态,也以此弃绝了诸种简单的进步或回退的历史意识与历史观念。在这个意义上,作为现代文学起源的《狂人日记》呈现出鲁迅关于中国革命及其历史展开的洞见。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之所以感人,主要由于作者掌握"悲哀的推移"的原则,透过巧妙的组织布局,将小人物一生的悲欢集中浓缩于某个事件或某个象征之中,不仅让读者为之动容,更产生深刻的批判力量。细读《明天》和《祝福》这两篇小说可见,鲁迅始终聚焦在小人物莫大的悲哀上,从容而曲折地叙述人物内心在希望与幻灭之间不断起伏交错,悲哀之感推移变化终至于绝望。另外,从《明天》到《祝福》,亦可看出鲁迅小说创作由简趋繁的发展变化,鲁迅在《祝福》中将知识分子与小人物的题材综合组织起来,既刻画小人物的悲哀,也传达知识分子的困惑与无力感,更为全面而复杂地展现社会文化的困境。这变化显示了鲁迅小说从《吶喊》到《彷徨》的转变,呈现出鲁迅思想焦点转移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中期,徐炳昶和李宗侗主编的《猛进》周刊是当时一种有进步倾向的政论性周刊,它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对新报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除了在群众运动中同青年站在一起外,还写了《通讯》、《并非闲话(二)》、《十四年的“读经”》、《碎话》等杂文,支持他们反对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的斗争。杂文内容包含了重新提倡“思想革命”,寄希望于知识青年,揭露和批判了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正人君子”的嘴脸等,这在鲁迅思想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两部长篇小说,都曾获得国际文学大奖,他们取得的成就是不朽的。两部作品同样是描写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但写法并不完全一样。丁玲的作品重在表现土地改革对农民带来的思想意识上的震撼与变化,剖析深刻而意蕴深厚;周立波的作品重在描写土地改革的伟大业绩,叙事简洁而气势恢弘。两部作品双峰并峙,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表现土地改革运动的不朽史诗。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的女作家们,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女性文学的光荣传统,全方位展开女性作为女人的言说,在女性自我探索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从《方舟》到《银河》,张洁和张抗抗两位作家都从“女人和男人的关系”“女人和女人的关系”“女人和自我关系”等不同角度对女性自我进行了探索,凸现了女性灵魂深处的“男人情结”。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中国当代作家来讲,鲁迅是师承之"源",也是中国百年文学发展的背景,影响深远.用类比法,来考证李佩甫文学追求和创作方法的特征,溯源这特征的成因;并以《城的灯》为例,来审思这特征与他的创作经验相结合后,所造成的文本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的女作家们,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女性文学的光荣传统,全方位展开女性作为女人的言说,在女性自我探索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从《方舟》到《银河》,张洁和张抗抗两位作家都从"女人和男人的关系""女人和女人的关系""女人和自我关系"等不同角度对女性自我进行了探索,凸现了女性灵魂深处的"男人情结".  相似文献   

20.
夏目漱石认为文学由(F f)构成,F代表焦点印象或观念,f代表附着在F上的情绪。文学是认识要素和情绪要素的结合。能够构成文学内容的有感觉F、人事F、超自然F和知识F四类。通过分析《门》中的感觉F和超自然F,论述夏目漱石是如何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由此,可以加深对(F f)文学公式及夏目漱石文学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