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舒 《科技信息》2008,(1):227-227
茨维塔耶娃的俄罗斯情结在侨居中化作了失去祖国,孤独无依的悲惨声音。对祖国的怀念成为她创作中的主题。本文试从修辞的角度出发对诗歌《Тоскапородине!》进行分析,品味她的诗词,揣摩主人公变化莫测的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她的痛,还有她的俄罗斯。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学的勃兴是20世纪末俄罗斯文学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这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学现象。玛丽妮娜的创作最为鲜明地体现了文学在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变迁。她的创作既呈现出消费化、媒体化、通俗化的大众文化属性,又是对多种文学元素的并置综合,更是对文学与现实审美关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3.
济慈一生饱经孤独的煎熬,为此,他特别喜爱和亲近自然万物,特别憧憬理想的爱情,并选择了诗歌创作作为自我存在与奋斗的基本方式。分析和把握济慈的孤独体验对于我们理解济慈其人及其诗歌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乌利茨卡娅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她的小说数次获得文学大奖。本文分析了她的小说《您忠实的舒里克》中的几个典型女性形象,探讨了当今俄罗斯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以及人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5.
戴来是新生代作家中风格独具的一位。她以优裕从容的写作姿态,在孜孜不倦中瞩望着属于自己的一片文学天空。节制、内敛、紧张的叙事中书写着孤独苍凉的都市人生;满怀着对人的主体性存在的追问和期待;深藏着作家温热、真诚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6.
陈染对孤独的迷恋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她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涉及到孤独话题.她认为,孤独是精神高贵的标志,唯有智力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的人,才会体验到孤独的快乐.只有在孤独中,人的精神生活才格外活跃和丰富.实际上陈染是借孤独话题探讨人的内心,表达人生存的永恒困境状态.  相似文献   

7.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1902-1992),一生中几乎是在孤独中度过的。90年的孤独生涯中,她既在科学领域里享受到了孤独的甘美,又在人世间品味到了孤独的酸楚…… . 1902年6月16日,芭芭拉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她的出世使本  相似文献   

8.
当下俄罗斯文学界出现现实主义的诉求,不仅是因为俄罗斯有着深远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更重要的是文学得以存在的社会语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特点在各个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王淑杰 《科技信息》2009,(21):185-185,134
俄罗斯是个笃信宗教的国家,拥有深厚的宗教传统,俄罗斯的宗教文化丰富了俄罗斯文学的内容,本文从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宗教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宗教在俄罗斯文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决斗"作为俄罗斯历史上重要的社会现象,在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反应。决斗在增添了俄罗斯文学的绚丽多彩的同时,也对整个俄罗斯文学界造成了现实和潜在的损害。俄国文学中的贵族,不仅代表着贵族这个阶级,而且是在作者们无意识或者有意塑造下,更加富有深层次的内蕴。本篇文章简要介绍了文学作品中俄罗斯贵族的决斗习俗。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小说被傅雷先生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有很强的文学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分析张爱玲的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合肥方言在小说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张爱玲巧妙地将合肥方言植入到小说创作中,不仅仅让小说更具张力,同时也是她对自己生命"寻根"的重要方式。张爱玲是孤独的,通过方言的使用,她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沿着这条路走向记忆的深处、心灵的田园。合肥方言在小说中的运用反映了张爱玲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孤独的猎手"的卡森.麦卡勒斯在她的一系列作品中发掘了人性中核心的东西———孤独与渴望,这是现代人的普遍情结,现代人挥之不去的体验。独孤的出口是沟通和爱,而沟通、爱是错位和最终不可能的。麦卡勒斯的写作呈现了这样残酷的事实:孤独没有出口,它成为现代人无法脱离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李东阳的诗歌创作既沿袭台阁体的面貌,也展现出一定的转向,宗杜是他重要的诗歌主张,与七子派的文学主张相一致.其诗歌创作中别有一种倾向,即欣赏、学习宋代、元代诗人.作于不同年代的两批集句诗则印证了李东阳宗宋的诗学观念,说明其诗歌创作由唐宋元兼顾转向以唐为主,同时宗宋的转向.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俄罗斯文学在叙事结构上往往遵循的是封闭型的叙事框架,新俄罗斯文学时期这一传统的叙事结构被打破,呈现给广大读者的是开放性的叙事框架。  相似文献   

15.
塔吉雅娜是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女主人公,别林斯基称其为"俄国妇女的典型"。其典型形象塑造以贯穿始终的爱情而完成。她从乡村少女到贵妇人,爱情观从稚嫩走向成熟,这种变化缘于她爱情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也是传统父权制文化压迫的必然结果。塔吉雅娜形象的出现成为俄罗斯文学中女性觉醒的肇始,其艺术手法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对当下的文学创作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追风人物     
《世界知识》2012,(23):71
戈尔巴乔夫:《孤独相伴》公开苏联解体内幕近日,久未露面的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出现在莫斯科,为自己的新书《孤独相伴》举行读者签售会。据悉,戈尔巴乔夫的新作从11月1日起开始在俄罗斯各大书店销售,受到读者的追捧,很快登上了俄罗斯畅销书排行榜。新书签售会更是吸引了大批读者参加,其中大多是中老年人。81岁的戈尔巴乔夫显得苍老了  相似文献   

17.
克里斯蒂娜一生孤独迷离,她弃绝人间的舒适享乐全心追求永恒的精神快乐。诗歌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从初恋失败,父亲病逝,到中年全方位的社交活动,再到孤独的晚年隐退。她的诗歌也呈现出统一协调的三部曲:从温婉细腻的抒情诗,到内涵丰富的叙事诗,再到热烈苍凉的祈祷文。爱是诗人背后最隐秘的缘由。为寻求心灵的平静,她试图在爱中找到永恒,却一次次被爱推着向前走:从人世爱恋到社会爱心,再回归上帝。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俄罗斯文学在叙事结构上往往遵循的是封闭型的叙事框架,新俄罗斯文学时期这一传统的叙事结构被打破,呈现给广大读者的是开放性的叙事框架.  相似文献   

19.
孤独是杜拉斯永远挥之不去的一种情感体验,写作拯救杜拉斯于孤独之中。童年时冷漠的家庭生活,外人的隔离和排斥,造成杜拉斯无法逃避的孤独。她将这种孤独投射到笔下的大使夫人、劳儿·V·斯泰因、副领事等人物身上,表达孤独是人类永远无法逃离的一种情感。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典型人物。她在贾府中虽然过着千金小姐般的物质生活,但精神上却无比痛苦,因此造成她人格发展的不和谐性。正是自然人格的突出发展和社会人格的萎缩,造成她性格的叛逆性。成熟而又非社会化,是她人格的基本特征。她的性格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某些方面相通,但在本质上又不同于“多余人”形象,而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反映了中国文化尚处在封建文化的范畴,还没有形成独立于封建文化之外的文化体系和独立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