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客观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及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2014、2016、2018和2020年4个时期的Landsat 8卫星影像,引入归一化山地植被指数,集成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4个指标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MRSEI),进行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分布制图与动态变化分析,探究金寨县周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MRSEI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能较全面地反映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情况及时空分异特征;2)研究周期内,金寨县全域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生态质量“优”和“良”区域占比持续上升,东北部的经济开发区及其周边生态质量较差;3)研究区MRSEI从2014年的0.668持续提升到2020年的0.869,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2.
该文依据国家环保部颁发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对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2011年,福州市辖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在74~76之间,生态环境质量居于优、良水平.  相似文献   

3.
以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运用加权合成法得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并进行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得出预测值.研究表明:从1990-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的趋势是不断变好,但在不同的阶段生态环境质量所处的等级不同,从1990-2000年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一般等级;从2001-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良好等级.通过预测得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不断上升,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到2016年环境质量开始进入优等级.  相似文献   

4.
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城市用地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引发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基于城市用地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通过求和标准化、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以及ArcGIS 10.0对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城市用地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6年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空间分布不均衡;土地利用状态趋于恶化,空间差异显著;生态环境质量发展态势迥异,空间变化较大;(2)城市用地扩张的环境效应空间差异并不显著,但综合指数却不断增加,城市用地扩张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各指标间存在较强的胁迫作用,且作用力间存在差异;(3)除漯河市、济源市外,其余城市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间均存在协整关系,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其Granger因果关系可能呈现城市扩张推动生态环境优化,也可能呈现生态文明建设带动城市扩张.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与人类生存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综合、快速、准确、定量监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尤为重要.以利用遥感技术反演城市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植被覆盖度和地表温度等生态参数,提出基于归一化不透水指数的地表裸露度;综合以上参数建立基于遥感参数的生态环境指数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定量评价江苏省宜兴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3年,宜兴市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和升高趋势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79%和21%,其中,20.56km2呈显著降低趋势,并未监测到显著改善区域.该模型综合各项遥感参数,能快速、准确、定量监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浏阳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利用1985年、2000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获取浏阳河流域内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数据,应用景观生态学相关知识和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模型,揭示1985年—2015年浏阳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的空间格局和变化趋势,探讨该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的整体变化特征表现为林地、草地面积缩减,耕地、人工表面面积增加;(2)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东西差异大,总体特征是西部低,东部、南部高;(3)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85年的0.292 4持续下降至2015年的0.279 8,生态环境质量退化明显;(4)存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退化2种过程,且退化过程大于改善过程,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主要因素包括林地转化为人工表面和林地转为耕地.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以具备中小城市发展典型特征的城市——宿州市为例,基于该市2014—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数据,应用PSR模型以及熵权—物元模型,对该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合障碍度模型,分析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限制性因素,以期帮助该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明晰管理重点,同时为研究中小城市应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提供新思路。结果显示,宿州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在研究周期内虽持续提升并最终达到“优”等,但后续环境改善速度减缓,环境障碍因子随着时间推移展现动态变化,存在长期性障碍因素,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协调、水资源时空分布上合理分配以及生态短板的补足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对苏州市吴中区2000—2013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为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保护与改善提供对策.基于CASA模型,根据苏州市吴中区2000,2013年的遥感和气象数据,模拟该地区的NPP动态变化,并利用监督分类法,得出该地区土地覆被动态变化,并结合气候变化规律,分析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2000—2013年,苏州市吴中区净初级生产力减少了0.8Gg,共有406.41km2土地覆被发生转化,占吴中区土地覆被总面积的18.15%,植被厚度、生态承载力和碳汇量在减少,平均每年按1.09%的速度下降;苏州市吴中区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造成大量覆被NPP高的土地转化成覆被NPP低的土地,其生态环境质量呈变差趋势.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质量是反映区域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以2005年、2011年的Landsat5 TM和2017年、2020年Landast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扩展遥感生态环境指数(RSEI),增加人类活动指数、生物丰度指数、水体密度指数及土壤侵蚀指数后共8个评价因子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探索了湖南省株洲市在15年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株洲市2005年、2011年、2017年及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均值分别为0.57、0.61、0.56及0.58,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水平较高;(2)株洲市2005—2020年15年间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最后再上升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升;(3)影响株洲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是生物丰度指数、土壤侵蚀指数以及人类活动指数.  相似文献   

10.
分析近海海域生态环境的支持及制约因素,结合近海海域生态环境现状,从环境质量、生态结构、人类活动三方面出发,综合考虑海洋性特征,通过灰色关联度及相关性对指标进行筛选赋权,构建包含18个指标在内的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模型,良好地解决了现有文献在指标筛选及赋权时存在的问题,保证了评价结果的"质量"及"完整".实证结果表明:2008—2014年,大连市近海海域生态系统承载力均处于首位;2012—2014年,鞍山市排名第二;营口市近海海域生态系统承载力处于末位.人类活动权重之和为0.414,是影响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7—2018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测度了11个城市的创新驱动力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将创新驱动力分解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要素配置优化,实证分析了创新驱动对江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要素配置优化和创新驱动力都能显著促进江西省制造业高质...  相似文献   

12.
以Landsat TM5及中国环境卫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结合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T192-2006)对2005~2010年广西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2005~2010年广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处于优级水平,地市级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格局沿桂林-柳州-来宾-贵港-钦州-防城港划线成东西两块,东部呈优级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西部呈良级生态环境质量状况.(2)在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广西的环境质量指数有所提高,体现广西在节能减排、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林地面积逐年下降,而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体现广西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基本农田保障体制的有力执行成效.(3)广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受众多因素影响,主体自然环境因子变化幅度小,保障了广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优良级别,然而,强烈的人为干扰因子引起局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明显改变.该研究对于制定广西生态环境保护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和决策,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其他相关研究领域提供技术与方法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江苏省野生动物案件中两栖爬行动物的特点,了解野生动物非法贸易走向,为预防非法猎捕和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司法鉴定中心提供的2017-2019年江苏省涉两栖爬行动物案件基本数据,对近3年两栖爬行动物的案件类型、案件数量、涉案时间和涉案地域,涉案物种种类、数量、保护等级、涉案物...  相似文献   

14.
空气质量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空气污染治理一直是一个广受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2015~2020年江西省各地级市主要污染物浓度和气象数据,采用时间序列与随机森林模型,深入分析江西省各地级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果:(1)从整体角度来看,2015~2020年间江西省城市的空气质量一直处于优良状态...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生态环境压力指数(ESI)模型评价结果缺少普适性的缺陷,本研究提出改进的对应分析-ESI模型,并以2010年陕西省北部地区为例进行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的特征及成因分析.在生态环境压力法评价各市县生态压力等级的基础上,利用对应分析法根据影响指标的不同将各市县分类,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结果表明:1)陕西省北部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的压力来源于环境污染.2)陕西省北部地区13个市县可分为3个区:Ⅰ区应适度转换耕地用途;Ⅱ区应着重治理工业三废问题;Ⅲ区应减少农用化肥施用量以及降低生活污水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旅游业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建立了江苏省13市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数据库,借助SPSS12.0软件,基于因子分析对13市做了旅游国际竞争力排名,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它们大致可分为3类5级.根据因子分析结果研究了13市的总体差异,发现各市旅游业普遍保持了较快的增速,旅游技术人才层次均偏低,在剩余众指标上个体差异明显,为此进一步选取苏宁、苏扬、镇淮3对典型城市做了具体差异探讨.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江西省生态环境脆弱性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脆弱生态环境评价研究,对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江西省为例,选取了15个反映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标,在GIS支持下,通过全省1532个样点,构建了江西省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到了影响江西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八大驱动因子:自然环境背景状况、水资源状况、人口状况、气候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状况、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状况、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状况和基础地质状况。为江西省生态脆弱区的恢复重建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选取江苏省13地市农业指标15个,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计算各主成分得分,并对各地市进行排名。根据农业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将13地市分成三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二层次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第三层次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并对其原因进行初步分析,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江苏省1991~2003年城市用地扩张的数量变化、扩张速率和用地结构变化的区域差异,探讨了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子及其作用.研究表明,近十几年来,江苏城市用地数量呈总量上升趋势,而人均城市用地呈波动变化;城市用地扩张的空间差异明显,苏北城市用地扩张速度缓慢,以居住用地扩张为主而苏南及苏中沿江城市城市用地扩张较快,以工业用地扩张为主;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和政治经济政策是江苏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0.
李红辉  张红  王迪 《河南科学》2014,(12):2624-2630
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基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探讨了2000—2011年江苏省入境和国内游客的年际变化、时间分布、空间集聚性和空间格局演变.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江苏省大部分地级市入境和国内游客到访率年际变化不大,国内游客流随时间变动的稳定性高于入境游客流;在空间尺度上,入境和国内游客地区分布均呈现明显的集中型格局,即主要集中于苏南地区,但有不断分散态势;入境和国内游客市域分布均呈现以双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双核辐射结构过渡为以多核向四周辐散的辐射结构,空间集聚指数下降,游客空间分布趋于分散,市际间差异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