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药物预防仔猪黄、白痢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药物对仔猪黄、白痢进行预防,结果表明:试Ⅱ、试Ⅲ、试Ⅳ3组比试Ⅰ组发病率分别减少40.9、51.9和52.3个百分点,死亡率分别降低8.3、13.99和14.5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试Ⅱ组仔猪平均断奶体重高于试Ⅰ组10.99%,差异显著(P0.05);试Ⅲ、试Ⅳ两组的发病率均极显著地低于试Ⅰ组和试Ⅱ组(P0.01),试Ⅲ组的死亡率比试Ⅰ组和试Ⅱ组分别降低13.99和5.69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试Ⅳ组的死亡率比试Ⅰ组和试Ⅱ组分别降低14.5和6.2个百分点,差异亦极显著(P0.01),试Ⅳ组的死亡率虽比试Ⅲ组降低0.51个百分点,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Ⅲ、试Ⅳ两组仔猪平均断奶体重分别比试Ⅰ组提高20.85%和21.13%,差异极显著(P0.01);比试Ⅱ组分别提高8.88%和9.14%,差异亦显著(P0.05),试Ⅳ组仔猪平均断奶体重比试Ⅲ组提高0.23%,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仔猪黄痢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初生仔猪对仔猪黄痢十分易感 ,常发生严重腹泻和败血症 ,死亡率极高 ,是目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一种疾病 ,为此 ,我们选用自制的微生态制剂“乳杆菌II”含活菌 4 0亿个 /L进行预防仔猪黄痢的试验 ,并以购置的微生态制剂“调痢生”作对照。供试仔猪选择石河子某猪场前一窝曾发生黄痢的经产猪所产仔猪 ,预防试验 3 2窝共计 2 65头仔猪。治疗试验为已发生黄痢仔猪 1 8窝共计 1 4 7头仔猪 ,预防组于仔猪出生后2 4h内及 2、3日龄各投服 1次 ,“乳杆菌II”用量为 1mL/只 ,…  相似文献   

3.
选择通辽地区优势血清型大肠杆菌 ,以其致病性强、免疫原性好的O8;S2 1、S3 1;O60 ;P3 8、PL4 0 ;O13 8;SF12 、SD65;O14 1;TB4  J70 菌株 ,制成多价大肠杆菌灭活苗 ,对妊娠基础母猪进行免疫接种 ,使仔猪通过初乳获得被动免疫 ,经 45 0 0头仔猪小群试验 ,免疫保护率为 98 5 % ,预防效果令人满意 ,可进一步扩大试验 ,以期用于生产 .  相似文献   

4.
仔猪黄白痢是猪的常见病,仔猪黄白痢病的发生和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各窝仔猪发病率不尽相同,有的高达80%.常用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但一般情况下仔猪由于代谢紊乱、电解质失去平衡、严重脱水而死亡[1],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目的:观察口服补液盐配合治疗仔猪黄白痢的疗效.方法:进行了常用3种治疗仔猪黄白痢的药物与口服补液盐配合治疗的疗效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毒痢康注射液配合口服补液盐治疗的效果最好,治愈率83.3%,明显优于毒痢美康注射液单纯治疗;福诺星注射液配合口服补液盐治疗效果也明显优于福诺星注射液单纯治疗;恩诺沙星注射液配合口服补液盐治疗效果也明显优于恩诺沙星注射液单纯治疗.试验证实,口服补液盐对仔猪黄白痢具有良好的配合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选取不同断奶日龄(28~32天,42~45天,49~52天)长白×梅山(F_1)杂交仔猪和不同体重阶段生长猪共194头,按窝别、性别和体重随机分成两组进行试验,以研究维吉尼霉素与金霉素配伍使用对不同断奶日龄仔猪和生长猪生产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维吉尼霉素+金霉素与添加金霉素相比,有显著促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的效果。同时,在生长猪体重的不同阶段,其效果不同,8~20kg 日增重改善9.77%,饲料利用效率改善10.42%;20~50kg 日增重改善5.83%,饲料利用效率改善5.9%;50~70kg 两组间生产成绩差异不显著。饲料中添加维吉尼霉素+金霉素能显著提高养猪生产效益。另外,在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维吉尼霉素+金霉素有防治仔猪腹泻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对乏情后备母猪应用外源激素LRH-A3提高繁殖性能的研究表明:(1) LRH-A3显著地促进乏情后备母猪的发情.处理后母猪发情间隔的平均天数缩短7.24 d(7.14 d对14.38 d,P<0.01);在7 d内发情的比率提高54.37%(81.55%对27.18%,P<0.01).(2) LRH-A3显著地提高发情率和情期受胎率:试验组的发情率、受胎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0.13%(93.76%对63.63%,P<0.01),9.85%(95.56%对85.71%,P<0.05). (3)LRH-A3显著地提高母猪的产仔性能:试验组母猪第一胎、第二胎窝平均产活仔数比对照组分别提高2.11头(10.13对8.02,P<0.05),1.94头(10.14对8.20,P<0.05)(4) LRH-A3对第二胎繁殖效率无负面效应:试验组、对照组分别在第一胎、第二胎的窝产活仔猪数、初生窝重等方面,胎次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采用黄连、黄柏、铁苋菜、地锦草、龙胆草、苦参等中草药组成两组不同的中草药组方以及呋喃唑酮和20%磺胺噻唑钠等4种不同药物对人工感染鹅卵黄性腹膜炎进行治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Ⅰ组(中草药组方一)、试Ⅱ组(中草药组方二)、试Ⅲ组(呋喃唑酮),三个组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均为80%,差异不显著(P0.05);试Ⅳ组(20%磺胺噻唑钠)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均只有70%,与前三个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表明采用中草药来治疗鹅卵黄性腹膜炎,其疗效优于磺胺类药物,与呋喃唑酮相当.  相似文献   

8.
仔猪断尾是猪规模化养殖场常用的一项养殖技术,可减少猪的咬尾行为,提高生产性能。目的研究针筒式断尾器和直接剪断法两种断尾技术的操作性能和对生产性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4窝仔猪,在仔猪出生后1~3 d断尾。试验共分3组:一组使用针筒式断尾器断尾,一组使用直接剪断法断尾,一组为对照组,分析断尾后造成的损伤和断奶前平均日增体质量情况。结果针筒式断尾器造成的损伤明显轻于直接剪断法,且断尾后仔猪生长性能明显优于未断尾对照组(P0.05)。结论针筒式断尾器断尾法在造成的损伤和操作简便性方面明显优于直接剪断法,断尾后仔猪在断奶前生长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使用禽用“二克星”对鸡病原性大肠杆菌、鸡白痢沙白氏菌进行的体外抑(杀)菌试验及对试验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疗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各菌株对禽用“二克星”均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其最小抑菌浓度为1∶32768,最小杀菌浓度为1∶4096。应用禽用“二克星”的预防量组和治疗量组,均比有效药物氟哌酸对照组死亡率低,其中以治疗量组保护率为最高,各致病菌型间无明显差异,说明禽用“二克星”的试验性防治效果优于临床常用药物氟哌酸  相似文献   

10.
新疆绵羊棘球蚴病流行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绵羊棘球蚴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 :绵羊棘球蚴病发病单位数 (团场 )、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 ,而致死率逐年下降 ;北疆地区绵羊棘球蚴平均感染率为 6 1 .2 5± 3 .6 5 % ;南疆地区平均感染率为 3 8.89± 2 .93 % ,北疆地区平均感染率明显地高于南疆地区 (P <0 .0 1 )。其中北疆各地区之间、南疆各地区之间平均感染率没有显著差异 ,而阿克苏地区棘球蚴平均感染率极显著地低于伊犁地塔城和昌吉地区 (P <0 .0 1 ) ,显著低于阿勒泰地区 (P <0 .0 5 ) ;喀什地区极显著地低于伊犁地区 (P <0 .0 1 ) ,显著低于塔城、阿勒泰和昌吉地区 (P <0 .0 5 )。兵团农一师和农三师绵羊棘球蚴平均感染率也显著地低于其他各师局  相似文献   

11.
选择32日龄的健康的断奶仔猪60头,分为3组,进行不同药物预防断奶仔猪腹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益生素对仔猪腹泻的预防效果显著,预防率为95%;庆大霉素对仔猪腹泻的治疗效果理想,治疗率为90.9%。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八眉母猪背膘厚度与繁殖性能的关系,对母猪妊娠3个阶段(30,60,90 d)的背膘厚及母猪的产仔性能进行Pearson关联性分析;并对不同妊娠期和不同背膘厚度下的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平均断奶窝重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表明:妊娠30 d,背膘厚与产活仔数和断奶仔猪数显著正相关(P0.05),妊娠60和90 d背膘厚度与繁殖性能相关性不大。妊娠30 d,高背膘厚组(13.9~14.8 mm),总产仔数、断奶仔猪数及产活仔数显著高于低背膘厚组(11.9~12.8 mm)(P0.05);妊娠60 d,低背膘厚组的总产仔数显著高于中等及高背膘厚组(P0.05),平均断奶窝重显著高于高背膘厚组(P0.05);妊娠90 d,中等背膘厚组(12.9~13.8 mm)断奶仔猪数显著低于低背膘厚组(P0.05)。综上所述,八眉猪妊娠前期30 d适宜背膘厚度为13.9~14.8 mm; 60和90 d的适宜背膘厚度分别为11.9~12.8 mm和12.9~13.8 mm,能够获得较好的产仔性能,这为八眉猪妊娠期饲养管理和营养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旨在探讨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粪便微生物的影响.选用90头30-32日龄、体重相近的(长×大)断奶仔猪,将其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5公5母).3个处理组分别是对照组(只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组(基础日粮+抗生素)和复合微生态制剂组(基础日粮+复合微生态制剂):试验期30d.结果表明:试验各个阶段和整个试验期,饲料中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结束时,饲喂复合微生态制剂的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比基础日粮组和抗生素组提高5.63%和7.73%、料重比分别下降7.24%和2.82%;试验第15d和第30d,饲料中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猪粪便中乳酸杆菌数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第30d,饲喂复合微生态制剂的仔猪粪便大肠杆菌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综合分析,复合微生态制剂可以抑制粪便中大肠杆菌的生长,促进断奶仔猪健康,改善其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4.
选择30头三元杂交(杜×长×皮)健康仔猪,按体重和性别随机分3组,每组10头仔猪,公母各半,正试期为30 d .试验饲粮分别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1组、试验2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2%和0.03%的脂肪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试验2组仔猪末体重分别提高8.53%(p<0.05)、6.73%(p<0.05),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14.17%(p<0.05)、12.67%(p<0.05);试验1组、试验2组料肉比分别降低了15.66%、13.2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试验2组腹泻率分别降低10%和30%,而每头仔猪经济效益分别提升为39.17元、33.65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紧急血运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 308例AMI患者分为紧急血运重建治疗组157例和药物治疗组151例.对所有患者随访4~88个月,平均随访(45±26)个月.观察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心脏不良事件和超声心动图的变化,并利用QRS计分评估梗死范围的变化.结果 1)紧急血运重建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3.8±9.7)d,显著少于内科药物治疗组(19.8±8.9)d,P0.05;2)延迟血运重建组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少于药物治疗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随访期间,延迟血运重建组的心力衰竭及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4)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示:紧急血运重建组的LVEF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紧急血运重建组的LVDd显著小于药物治疗组,P0.05;5)紧急血运重建组的心肌梗死范围回缩率(0.386±0.120)显著大于药物治疗组(0.273±0.096),P0.05.结论紧急血运重建能减少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心脏事件发生率,改善左室功能,使心肌梗死面积缩小,并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鸡球虫病的发病规律 ,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 ,将 78只 1 4日龄公雏随机分成 6组 ,第 1组为对照组 ,第 2~ 6组分别按 6× 1 0 4 、1 2× 1 0 4 、1 8× 1 0 4 、2 4× 1 0 4 、30× 1 0 4 个 /只人工感染孢子化混合卵囊 ,观察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并测定O P G值和Hb含量。结果表明 ,感染后第 3天 ,感染组均开始食欲下降 ;第 4天排出血便 ,高峰期在感染后 5~ 6d ;感染后第 4天有卵囊排出 ,O P G值在第 7天达高峰 ;病变出现在十二指肠和盲肠 ;感染后 4~ 6d的Hb含量显著下降。其中以第 5、第 6组临床表现最为严重 ,死亡率均为 2 3 0 8%。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配合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曼氏无针乌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试验以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配制饲料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1.3%、36.0%、41.6%、45.9%和51.5%的5种饲料,对平均初始体重为(1.65±0.20)g的曼氏无针乌贼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实验.结果表明:P4和P5组曼氏无针乌贼的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P4和P5组曼氏无针乌贼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P2和P3组(P〈0.05);这两组曼氏无针乌贼的肥满度也显著高于P1和P2组(P〈0.05);P3组曼氏无针乌贼的肝体比显著低于其他实验组(P〈0.05),但其他实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结果,认为,在该实验条件下,曼氏无针乌贼配合饲料中蛋白质适宜水平为45.9%~51.5%.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住院患者抗菌药相关性腹泻(AAD)的发生情况,探讨AAD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在住院治疗期间发生腹泻的患者285例,根据患者病史和粪便检查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AAD组(188例)、非AAD组(97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接受其他治疗干预措施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分析AAD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AAD组年龄≥60岁、监护室病例、住院时间≥21 d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AA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AD组患者使用抗菌药时间14 d、用抗菌药物数量≥2种的比例均明显多于非AA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AD组患者使用率前五的抗菌药物为:头孢类抗菌药164例(87.23%)、酶抑制剂复合物144例(76.59%)、碳青霉烯类102例(54.26%)、喹诺酮类85例(45.21%)、林可霉素类76例(40.43%);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好转率、死亡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抗菌药使用时间14 d、抗菌药使用种类≥2种、接受禁食、侵袭性操作等治疗干预措施是住院患者并发AA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长时间联合使用抗菌药、住院期间禁食和接受侵袭性操作的患者易发生AAD,临床治疗中对于上述患者应注意抗菌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西药联用在癫痫治疗中的方案选择及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2010年1月-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80例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对照组、观察组1、观察组2,各60例,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拉莫三嗪治疗,观察组1采用卡马西平+托吡酯治疗,观察组2采用卡马西平+左乙拉西坦,对比各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次数。结果观察组1总有效率91.67%,观察组2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观察组1、观察组2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组患者治疗后癫痫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小于0.05,观察组1、观察组2治疗后癫痫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1与观察组2总有效率及癫痫发作次数相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比相同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有更好的疗效,可以更有效地降低癫痫发作次数,减少治疗风险,是更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大白鼠背部造成30%面积Ⅲ°烫伤为烧伤动物模型,伤后在创面涂布绿脓杆菌,并随机分为3组。第1组接受 REBD-1霜剂(稀土烧伤药1型)局部涂布治疗;第2组用 SD 银霜剂涂布治疗;第3组用制备 REBD-1霜剂的基质涂布创面作为对照组。从涂布药物的第二天开始,第1组和第2组的创面仅出现少量渗出物。创面较干燥,基本无溃烂,创面细菌培养比第3组的菌量减少2~3个数量级。在第3或第4周开始结痂,创面至7~8周已全部愈合。应用 SD 银治疗的创面因有银的沉着而变为黑色,故第1组实验动物的创面外观较清洁。第1组动物的死亡率为10%,而第2组无动物死亡。第3组基质对照动物,自涂布绿脓杆菌第2 天开始,创面呈现炎症并有渗出物或化脓形成,细菌培养有大量绿脓杆菌存在,动物死亡率为70%,感染后12~14天为死亡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